我們今天要講的這部影片在放映時,1500名觀眾,直接給嚇走1200人。
據說當時觀眾離場的狀況,「衝向出口,摔下樓梯,倉皇逃竄」,唯恐跑得不夠快。
國內觀眾看後,給出的觀後感同樣也是:史上看得全程心裡最難受的電影!
一方面,這部捷克影片的題材和內容引發巨大爭議;另一方面,這部影片亮相威尼斯電影節,入圍主競賽單元,此外還提名奧斯卡最佳國際電影長片獎。
號稱是去年威尼斯尺度最大、最飽受爭議的黑白電影,真的那麼可怕嗎?
《被塗汙的鳥》
Nabarvené ptáče
先說劇本,改編自波蘭作家耶日·科辛斯基的同名小說,講述二戰期間,一名猶太小男孩流浪輾轉於東歐村莊,一路上遭遇各種折磨,見證種種荒誕可怕的悲慘景象。
原書在波蘭出版時,數千人排隊8小時等候購書。
但書中兒童視角下呈現的社會慘狀,卻和人們預期的不一樣,甚至有人認為科辛斯基是在抹黑波蘭。
因此科辛斯基在序言中說,小說出版後,他多次遭受生命安危和來自遙遠祖國人民的誹謗。
曾有人認為書中男孩的經歷和科辛斯基年幼時的經歷吻合,便斷定這是一本自傳性質的小說,卻遭到了科辛斯基的否認。
作為一名二戰倖存者,他在採訪中說過,儘管不是自傳,但書中的內容都是真實的:
「我已經與在戰爭、犯罪、強姦中倖存下來的孩子們進行過很多談話。對我來說,這是一個真實的世界。」
等到2005年,《被塗汙的鳥》被美國《時代》週刊評為1923年來最好的一百部英文小說之一。
小說相當沉重,大量的暴力描寫,與一些富有抒情性的文字,讓影視化變得非常艱難。
導演瓦茨拉夫·馬爾豪爾為此準備了十年,與八位編劇合作,他們花三年時間寫過十七個版本,通過黑白影像的方式,才將這場歷史大屠殺呈現在觀眾面前。
故事從一場圍毆和獵殺開始。
一群少年圍攻小男孩,搶下他懷裡的貂,將其澆油,縱火燒死。
小動物的嘶叫,預示著接下來的觀影過程,都不會讓人心裡好受。
男孩的養母,在洗完腳後溘然長逝。
驚慌失措的男孩,受驚後不小心打翻油燈,將養母的屍體和整個房屋,化為一團灰燼。
無家可歸的男孩,只能繼續流浪。
眼看著到了一個村子,他卻因自己天生的黑頭髮黑眼珠,被當做是惡魔,遭到村民的矇頭暴打。
村民將男孩賣給神婆,誰知道染上傳染病的男孩,轉眼就被神婆賣到土裡,只留個頭在外面,美其名曰:治病。
黑鳥成群結隊,飛撲而下,把毫無抵抗力的男孩,啄得頭破血流——電影海報也恰取材於這一幕。
明明是相當可怕和恐怖的一幕,在電影中,一系列的空鏡頭,反倒呈現出一種詩意的美好,完美還原了原著這一段落:
「我認輸了。現在我自己變成了一隻鳥,在竭力擺脫大地對我那雙被凍得冰冷的翅膀的束縛。舒展開自己的四肢,我加入了烏鴉的行列。一陣清新的復活之風突然把我托起,我徑直飛進了地平線上的一縷Sunny,它像拉滿的弓弦一樣緊繃在那裡,我發出歡快的叫聲,我那些長翅膀的夥伴們哇哇地模仿著。」
隨後男孩更是遭遇了被戀童癖侵犯,
被吊起來同狗搏鬥這樣悽慘的命運。
當他為了生存,在教堂幹活,卻因摔掉了祈禱書,被暴怒的村民扔進糞坑。
更不用提,那個一邊勾引著男孩,一邊試圖同山羊發生關係,來羞辱小男孩的女人……
除了自己遭遇的這些,男孩一路上更目睹了一系列光怪陸離的奇葩事。
比如一個性情殘暴的磨坊主,因為懷疑自己老婆同長工私通,竟挖下男人的雙眼去喂貓。
神志不清的女人,遭到一群婦人的圍毆和攻擊,
而失去伴侶的養鳥人,選擇懸樑自盡。
男孩為了幫老人減輕痛苦,在沒法解救對方的情況下,只能懸空抱住老人,增加重量,加速老人的離世。
在這些荒誕畫卷的逐一展開下,男孩一直飽受欺凌的真相終於被揭曉——他是個猶太人。
因此村民驅逐他,乃至將他賣給德軍。
在小男孩的視角下,一組組人類互相攻擊的慘案爭相發生。
猶太人試圖跳車逃亡,卻被納粹亂槍掃射,甚至是連懷中嗷嗷待哺的嬰兒都不放過。
那些僥倖在槍林彈雨中存活的人,紛紛開始搶奪死去同伴的財物,連死者身上的衣服,都被扒個一乾二淨。
更不用提德國人屠村,姦淫擄掠,在馬背上強暴姑娘,留下一片打砸搶的末日場景。
但得勢不過是短短一瞬間,轉眼一群俄國軍人趕到,開著飛機坦克,就團滅了那夥德國人,並將其吊屍示眾。
至此,村民、德軍、卡爾梅克士兵、蘇聯紅軍,乃至孤兒院中跟小男孩一樣遭受苦難的孩子,都紛紛登場。
但可以發現,儘管小男孩的眼中,並沒有怎麼親歷戰場的殘酷,但戰爭帶來人與人之間的廝殺,讓人不寒而慄。
無論男女,無論成人小孩,每個人都虐待任何“非我族類”,包括這種凌虐僅僅是為了找樂子。
這不由得讓人想到片中的一幕,也是作者耶日·科辛斯基兒時見到的農村習俗:
「農民們最喜愛的娛樂活動之一,便是逮住一隻只鳥兒,把它們的羽毛塗成彩色,
然後放了它們,讓它們返回鳥群中。
這些色彩鮮豔的生靈飛到同類中尋找安全,把這些棄兒活活殺死。」
無論是被村民排斥的人,還是德軍攻擊的猶太人,何嘗不是這樣被塗汙的鳥?
更讓人感到後怕的是,在這樣的環境中,小男孩也學會了適者生存,面對暴力,“以暴制暴,以牙還牙”:
「一個人應該為自己蒙受的每一種冤屈和羞辱復仇,這個世界的不義行為實在是太多了,人們沒法對它們全部進行權衡和審判,一個人應該自己考慮自己所蒙受的所有冤屈並決定採取什麼方式復仇。只有深信自己跟敵人一樣強大並且能加倍回報敵人,一個人才能倖存下去。」
強暴他的戀童癖,男孩設計將對方投入到滿是老鼠的坑中,任其被老鼠啃咬致死。
明明玩塗汙的鳥兒的遊戲時,男孩還很心疼抽泣的鳥。
但到了自己受到粗暴對待,他學會拿起武器攻擊。
無論是欺辱自己的戀童癖,還是斬掉那隻羞辱自己的羊頭,扔到女人房間作為報復;更或者在路邊伏擊一個老人,搶走對方的衣物;拿著德國軍官送給自己的手槍,跟蹤小販,將其斃命:
男孩已經向他一路上目睹的那些人一樣,學會了用暴力維護自己的一切。
這不由得讓人想到《潘神的迷宮》,片中的小女孩,因為繼父對待猶太人的暴行,選擇虛構一個美好的世界,讓自己不至於崩潰。
而《被塗汙的鳥》,直面慘案的男孩,選擇拿起武器,以暴制暴,不由得讓人心生難過。
直到最後,男孩才從父親手上的編號頓悟,原來他並不是被父母刻意遺棄,而是父親有著不得已的苦衷,從集中營中倖存。
原本被欺侮,選擇沉默抗世的男孩,選擇在車窗上寫下自己的名字,預示著不忘本心:JOSKA。
看過影片觀眾可以明白,男孩沒有真正目睹戰爭的殘酷,卻經歷了戰爭帶來的災難——原本長得可愛,做事勤快的小男孩,如果沒有戰爭,應該不愁吃穿,快樂成長。
而戰爭,毀掉了一切,並腐蝕了小男孩的內心。
還好,結局總歸有著一絲光明。
還好,導演提到,小演員並沒有目睹那些露骨的場景,都是他編造故事,讓男孩單獨拍攝的,他還必須不停提醒孩子:「這是遊戲,不是真的」。
饒是如此,表演靈氣盡顯的小男孩,也被嚇得不輕。
最後,希望不再有那些被塗汙的鳥,剩下的鳥兒可以驕傲飛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