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當時的《紐約時報》曾這樣評價香港電影:
盡皆過火,盡是癲狂。
當年的辱罵,竟成了今天的榮譽標記。
香港電影的成功,是因它完美迎合了本土市場所需。
上世紀八十年代,美國電影鯨吞全球電影市場,而到了香港,美國電影最慘的時候票房佔有率還不到三成,哪像現在,一部《復聯》就能讓全球影迷為之瘋狂。
在60年代香港武俠片風靡之時,喜劇片還未形成,直到70年代初它才悄然登場,並迅速發展成為僅次於武俠片的另一重要電影型別。香港學者吳昊,曾將喜劇的境界歸為兩個層面,通俗來講就是:
具有內涵的社會諷刺;以及徹底的無腦鬧劇。而“許氏喜劇”便是當中的翹楚。
電影《錢作怪》(1980)主演:許冠英
導演:吳宇森
早年的吳宇森也是從片場出來的,轉投“邵氏”以後,擔任武俠片大導——張徹的副手,從他那兒獲得動作片技能。在執導功夫片之餘,吳宇森還協助許冠文,同時又習得喜劇技巧,之後拍了《發錢寒》、《滑稽時代》、《摩登天師》等喜劇電影,用戲謔的形式映射了那個年代香港的社會現狀,充滿了濃濃的諷刺意味。
《錢作怪》由“許氏兄弟”許冠英擔任主演,整體風格遵循了之前提到的“兩個層面”,即:諷刺+鬧劇。
一、諷刺七十年代的香港,正值經濟復甦時期,當時的港人狂熱於股票黃金,嗜賭成性,到處是幻想著一夜暴富的人,還有隱藏於衚衕小巷的賭檔。
阿英(許冠英 飾)是個飲料公司的搬運工,成天累死累活,工資低,還常被老闆罵;可阿英理想遠大,除了想暴富,還想撩女明星。
“有什麼辦法可以發財呢?”
“去買彩票咯~笨蛋。”死黨小胖(古國華 飾)說。
無疑,彩票中了幾百萬。
阿英買了豪車,住起了別墅,頓頓山珍海味;以他現在的條件,女明星那必是手到擒來。
可是人家不愛錢,你找別人兒花去吧。
最終阿英才看清自己,放低姿態,與身邊的人走到一起。
這本是一個圓滿並俗套的結局,但這還不夠。
小瀋陽曾經說過:
人生最痛苦的,就是人死了,錢沒花了(liao)~
阿英祖傳的腸胃病發作,就醫問診時,被沉迷於炒黃金的醫生陰差陽錯診斷為癌症。痛苦萬分的阿英想到自殺,為了能夠迅速了斷,他選擇跳樓。
將死之際,碰巧遇上同樣來天台尋死的爛賭鬼。阿英把他救下,將身上的錢全掏給了對方,為表感激,爛賭鬼答應去找職業殺手來把阿英殺死。
專業人士,不死不要錢。
有錢,想著怎麼死;沒錢,也想著怎麼死。一個是精神空虛,另一個是物質空虛。
在這個荒誕浮躁的世界,人們為金錢迷失自我,忽略付出,只想索取,殊不知,靠雙手打拼出來的才是財富。
二、鬧劇救下爛賭鬼不久,阿英又接到醫生打來的電話,告訴他:“那個診斷結果是別人的,你自個兒的身體好著呢!”
阿英趕緊跑去賭檔,找爛賭鬼取消刺殺任務,可是爛賭鬼早已被人砍死在了後巷。
三個殺手已經開始行動,一個擅長用刀、一個擅長下毒、還有一個喜歡用槍。
進入影片最後三十分鐘,是鬧劇的開始。
當阿英和小胖被殺手逼入絕境,眼看就要被炸死,在此關頭,小胖那一見鍾情的女友及時救場,二人死裡逃生。
在女人的指引下,三人逃至一處莊園式的大宅。小胖與女人眉來眼去就進了一個房間,只有阿英察覺出異樣。
隨後影片致敬《本能》的經典橋段,一場鬧劇正式拉開帷幕。
為了與佳人共度良宵,小胖差點把小命搭進去,這才意識到自己身在精神病院。
女人曾是個富家女,五年前被三個胖子奪去肉體,還騙光了錢,她所反映的,是社會上的那些盲目追求愛情卻慘遭不幸的女人,“富”家女不僅僅是代表錢財,還意味著青春。
小胖對女人衝動的熱愛,轉變為同情的憐惜。
外面的阿英四處亂竄求救,在大廳又遇見幾個非正常人類,之後被一個瘋大姐打暈,佔為己有。
喜劇電影中的精神病院從沒讓觀眾失望,這裡的人們張嘴就是段子, 一舉一動都自帶喜感,但是異於常人的行為又透著詭異,也許所謂的精神病人,就是一具三魂七魄不齊的軀殼。
小胖的施救引發一陣騷動,隨後三個殺手追到此地,一攪和,騷動演變成騷亂,原本死寂的精神病院成了瘋人們的遊樂場,各式各樣有趣的靈魂彰顯社會百態。
林正英飾演的雙刀殺手戲份最多,雖是龍套,卻展現出紮實的戲班功底,而其憨憨的一面,又很難將他與日後那位風清氣正的林道長聯絡到一起。
瘋人院這場混戰,說它是“亂中有序”也不為過,所有人都在專心賣瘋,當中不乏卓別林式的幽默,在當時社會經濟還不太穩定的香港,這種對無政府主義的嘲諷成為導演的一種宣洩,最終把鬧劇推向癲狂。
影片的結尾,還引出《2001太空漫遊》中的黑色石板,石板換成了9999大金塊,把人們聚集在自己的周圍膜拜,所謂“拜金”。
因師承許冠文,《錢作怪》身上有許多“許氏喜劇”的影子。
許冠文在1971年為香港無線電視臺製作的粵語搞笑節目《雙星報喜》,取得了很高的收視率,這也為他今後的喜劇風格奠定了基礎。在三年磨練之後,1974年,許冠文自組公司,炮製了自己的第一部喜劇片《鬼馬雙星》,票房達到625萬港幣,榮登當年票房之冠。隨後的《天才與白痴》、《半斤八兩》、《賣身契》等影片,都是以小人物為主線,透過諷刺與反諷製造密集笑點,人物刻畫深入人心,因此深受觀眾喜愛。
時至今日,已經很難見到傳統港式喜劇的影子,更多的是類似《澳門風雲》這種商業大亂燉。
難道,內地喜劇已經悄然崛起了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