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電視上又雙叒叕重播《雍正王朝》了。
在那些重播八百遍依然叫好叫絕的王炸國產劇中,《雍正王朝》是歷史正劇中常看常新的史詩之作。
你敢信,哪怕現在年輕人不再有蹲守電視機的習慣,各種熱門短影片平臺上的相關剪輯,還有暴露了很多人對這劇的迷戀。
包括後來創作《步步驚心》《甄嬛傳》乃至《琅琊榜》的作者,我敢說,他們也肯定是《雍正王朝》的忠實觀眾。
所以,這劇影響力為什麼這麼大?
《雍正王朝》
《雍正王朝》改編自二月河長篇小說,劉和平負責了該劇的(其它代表作:《大明王朝1566》《李衛當官》《北平無戰事》)改編工作。
毫無疑問,《雍正王朝》是帝王戲的翹楚。
令人震驚的是,這樣一出高規格的男人群像大戲,竟然又是出自胡玫導演之手。
儘管她和張藝謀、陳凱歌同是北京電影學院1978級的畢業生,拍這部劇之前,胡玫還沒有什麼名氣。
1997年春天,《雍正王朝》總製片人劉文武找到胡玫,並最終決定由她來擔任《雍正王朝》的導演。
不因為別的,就衝胡玫說的一句話,“只有我能拍好這部戲”。
事實證明,胡玫這話還真不是隨便說說。
光是選角這一項就費盡心思。
本來四爺的扮演者,最初定的是張豐毅,哪知道,籤合同前一個小時,張豐毅急忙給胡玫打電話,他來不了了。
原因是給陳凱歌《荊軻刺秦王》救場。
一番真誠懇切的言語,原本想打消唐國強這個念頭的胡玫一行人,最終反倒被他給說服了。
也正是因為這個角色,唐國強為自己的演藝生涯開啟了一個橫貫三千年的“帝王”時代。
不說別的,單單這個模糊的悄然怒視,隱忍的雍正帝立刻鮮活了起來。
同樣令人叫絕的,焦晃老爺子飾演的康熙帝。
當時焦晃正要出遠門,想著彼此不甚瞭解已經拒絕了一次,胡玫和製片人不死心,堅持把《雍正王朝》的劇本遞給馬上就要上飛機的老爺子手裡。
老爺子開啟劇本,緊接著就被故事深深吸引,花了兩天一夜就把20集的劇本看完了,他立刻聯絡胡玫,同意出演。
不得不說,老爺子舉手投足盡是帝王氣質。
那種不怒自威的壓迫感,那微妙的小動作、眼神,言語之間顯露的格局智慧,感覺不費吹灰之力就把晚年康熙的狀態拿捏準了,實在是絕。
還有王繪春飾演的八爺,陰險狡詐且又風度翩翩。
王輝飾演的十三爺,素有俠名,自帶正氣。
杜志國飾演的年羹堯,威名赫赫的大將軍王,成也性格,敗也性格。
杜雨露飾演的張廷玉,敏銳正直,肱骨之臣的氣質呼之欲出。
每個角色恰如其分的表演,融合進這段波瀾壯闊的清宮風雲,實在是看得人慾罷不能。
野史一直有個說法,說雍正帝皇位來得不正,是他篡改遺詔搶來的,還將其全面妖魔化為謀父逼母、屠帝弒兄的陰謀家。
但其實很多傳聞都經不起推敲,有些惡名雍正帝背得冤枉。
(截圖自《百家講壇之清十二帝疑案》,主講人著名歷史學家閻崇年)
正是基於此,二月河以真實的史料為依據,為雍正帝正名。
不可否認的一點,雍正帝在康乾盛世的承前啟後階段的的確確發揮了關鍵作用。
據說,他繼位之初,大清國庫的全部存銀不足七百萬兩,財政虧空嚴重,青海西寧發生二十萬人的大規模叛亂,內憂外患。
這些危機,都憑藉著他大舉推崇改革、知人善任的雷霆手段,一一化解,到乾隆帝繼位時,國庫存銀已超過五千萬兩。
從《雍正王朝》的很多細節,我們也多少能夠感受到這位“冷麵王”的帝王才幹。
體察父意當孤臣。
帝王最忌憚結黨營私,這是對皇權最大的威脅。
從太子三立三廢這件事上就能看出,做康熙帝的繼承人有多難,既不能碌碌無為,又不能過於冒進。
可惜,太子沒有參透他皇阿瑪的心思,加之一群大臣胡亂獻策,終究讓他離皇位越來越遠。
另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八阿哥,他固有才能,卻不知以退為進,甚至搞出了滿朝文武百官聯名保舉他為新太子的大陣仗。
沒當太子就這麼多人支援,當了還得了?
這叫康熙帝如何不忌憚?
而四阿哥卻聰明地選擇了一條隱忍路,以“臣”自我定位,既叫康熙帝放鬆了警惕,又最大化爭取來信任。
看似無意奪位,實則步步為營,“爭是不爭,不爭是爭。夫唯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
殺伐決斷。
高福之死最能說明問題。
高福和李衛原本都是四阿哥下江南賑災帶回來的,之後一直留在府裡。
當初八阿哥那波人拉攏高福,四阿哥一早就覺察了,但他隱忍不發,利用鄔思道行“一石二鳥”之計。
間接促成太子二次被廢后,立刻不動聲色殺高福滅口,速度之快,心思之絕,令人心驚。
當然,同樣令人感慨的還有年羹堯之死,在這一件事上更加體現了四阿哥隱忍的特性。
必須承認,年羹堯能一路從進士官至四川總督、川陝總督、撫遠大將軍,他卓越的軍事才能真的幫了雍正帝不少。
可惜他愈發居功自傲,從血洗江夏鎮開始,暗暗給自己埋下了死亡的禍根。
雍正帝早有殺心,隱忍不發,以“捧殺”的手段處置了年羹堯。
前年還是威名赫赫的撫遠大將軍,第二年一切風土突變,撫遠大將軍成了一看守城門的小吏。
一個細節,雍正帝當時特意派了李衛最後去處置年羹堯。
一方面,自然是從私交、官職角度來說,李衛都很適合去做這件事,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一點,要李衛以年羹堯為鏡。
當然,除了這些帝王權謀,《雍正王朝》更深刻的一點,在於它讓很多人知道什麼是“牽一髮而動全身”。
治大國若烹小鮮,如同油鹽醬醋新增合適才能烹調出一道美味的菜餚,國家機器的運轉,更要看透其中關竅,既要有所為,又要有所不為。
為什麼一點點風浪,最後會釀成軒然大波,牽連無數?
為什麼錢糧、農稅、水利、吏治......一個方面出問題,都會觸發中央到地方的執行危機?
(朝臣穩坐靜觀其變,帝王無奈跌坐階梯)
這些都是《雍正王朝》依據史實結合當時的歷史氛圍呈現出的王朝風雲,高潮迭起、環環相扣。
它不僅僅是一代王朝史,也是一部深刻的成人劇。
不同的人都能在這部劇有所得,關於做人,關於做事,關於逆襲,關於創業守業......野心與深度雙高。
只是,誰又能想到呢?
這麼一出高規格的國劇大戲,竟然從此開啟了“清穿”小說的泛濫,一眾阿哥的性格也都是依樣畫葫蘆。
這樣的結果,實在是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