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會成為下一個肖驍和姜思達?
作者 | 周矗編輯 | Tim
《奇葩說》第七季的倒數第五場比賽中,肖驍和姜思達回來了。
姜思達經營著自己的花店,同時在籌備明年的藝術展;被問到有沒有感情生活,肖驍打趣說,有感情生活誰還來《奇葩說》啊。
姜思達還是那個姜思達,梳著波波頭,邏輯清晰,款款而談,舉手投足之間依舊優雅。闊別《奇葩說》的幾年間,歲月沒有在他的臉上留下痕跡,他的柔軟和鋒芒同樣沒有。
肖驍還是那個肖驍。現在的他,和七年前第一次亮相時一般瘦削。不過,沒有人還會把他當成一個段子手看待,因為他會用清晰的邏輯把別人的論點一一打回去。
在“二十歲有一個一夜成名的機會,要不要接受?”的辯題裡,他們選擇了“要”。就像幾年前那樣,他們與《奇葩說》一起,在“造星時代”走上巔峰。
七年過去了,《奇葩說》見證了一個個“肖驍”“姜思達”的輝煌,也目送著他們離去。與此同時,只憑一段論述就能“一夜成名”的時代似乎已經遠去,“諸神之戰”的時代正在到來。
傅首爾說,《奇葩說》不是個人賽也不是團隊賽,而是接力賽。舞臺上的她依舊耀眼,但也遮蓋不住小鹿,冉高鳴,子寅這些後來者的光芒。
接過這根金光閃閃的接力棒,席瑞用了三年。名氣,誘惑,如何剖開自我,又如何觸達觀眾,這些題目需要比七年前更復雜的解法。
他們還會成為下一個肖驍和姜思達嗎?
逆光生長在“一夜成名”的選項裡,席瑞的第一反應就是拒絕。
打這道辯題之前,席瑞和“老奇葩”李思恆一起喝了頓酒,李思恆問席瑞,自己好幾個月沒有工作了,要不要出去找個工作?
席瑞反問,你一直在做的自媒體不算一份工作嗎?李思恆的回答是,不算,因為它不穩定。
2018年的《奇葩說》第五季,在那個讓李思恆一夜成名的夜晚,他在1V1中打敗了老奇葩臧鴻飛。無論是導演還是朋友、網友都在為他歡呼。大家都說,他要上熱搜了,他要火了。
同樣在那個晚上,李思恆卻在酒店把自己關了起來。他覺得,自己的人生軌跡被改變了。
那時,金融專業出身的他還在上海實習,他本以為《奇葩說》只是一段旅程。成名之後,他卻在猶豫要不要放棄那份可以轉正的offer,成為一名在鏡頭前說話的人。
兩個月後,席瑞接到了李思恆的電話,說他搬到北京來了,在朝陽區租了一個房子。席瑞明白,李思恆最終選擇了那條讓他“一夜成名”的路。
2021年,在人大讀研的席瑞也面臨著畢業。找工作的時候,面試官認出了他,第一句話就問:“你們奇葩說的辯手還要找工作?”
席瑞有點不高興,心裡想:奇葩說一年錄三個月,不找工作我們另外九個月幹嘛?在家欣賞自己的cut嘛?
他發現,很多人包括他自己在參加《奇葩說》之前,對名氣這件事情都有很大的誤解。
參加完第五季後,席瑞發現自己的微博粉絲只有5.7萬,是決賽圈選手中最低的。他一度很在意這件事,晚上總是睡不著覺,想著為什麼我這麼努力,能力也不差,但就是得不到大家的喜愛?
他學到了一個詞,叫觀眾緣,這是一個無解的命題。
無論他自認為表現多好,都有人說他攻擊性太強,裝扮不夠man,殺氣太重,太想贏。這些評價和學習不一樣,和辯論不一樣,和席瑞過去經歷過的所有評價體系都不一樣。
名氣像個會吃人的漩渦。一開始,席瑞參加《奇葩說》只是想去學學怎麼打比賽,見見黃執中、馬薇薇、陳銘這些辯論場上的大神。
他第一次在化妝間看到熊浩、陳銘、龐穎時,他們無一例外都不認識席瑞。當時,身上穿著的漢服在一群奇裝異服的人中間,竟顯得如此平庸。
專業辯手們在一起聊天,會講段子的人在一起聊天。而席瑞總是一個人安靜地坐著,覺得自己不配屬於任何一個世界。
在第五季打到決賽圈之後,席瑞發現自己的慾望正在劍走偏鋒。看到自己的粉絲少,他會覺得很難過。看到說他不好的言論,他會想懟回去。
三年過去了,再看到這道“要不要一夜成名的辯題”,李思恆的故事,面試官問他的那句話,以及在多個夜晚反思自己觀眾緣的場景,一下子湧上了席瑞的心頭。
“喧囂過後,平凡如昨”,這是他在《奇葩說》學到的最寶貴的一課。
素人以上,藝人未滿打完第六季之後,席瑞收到了非常多的好評。
但他一直在想一個問題,拋開辯論技巧,生活中大家更喜歡和自己這樣的人做朋友,還是和大王這樣的人做朋友?
毫無疑問,大多數人會選擇大王。席瑞觀察到,無論是晉級選手還是淘汰選手,無論是幾萬粉絲還是幾千粉絲,大王都可以很自然地和他們成為朋友。
過去的他,總是藏在一張被他人定義的網裡,覺得自己粉絲少,沒名氣,不配參加肖驍組的局。
失眠,焦慮,患得患失,遺憾,惋惜,反覆演練著自己沒打好的比賽。在金星橋漢庭優佳背後的停車場,他經常會在半夜開啟手機手電筒,把稿子背十遍。
他知道,自己並不快樂。登上了這個舞臺後,他卻失去了享受舞臺的能力。
在千人奇葩撈裡,他和幾位導師坦言,自己在過去一年裡沒有怎麼追求辯論上的進步,而是在想,我是怎麼變成了奇葩說舞臺上,一個如此機械的演員。
到了第七季,他決定換種活法,把長髮剪短,把漢服脫掉,主動和身邊的人聊天,變得更自如,更主動,更靈活。
漸漸地,他發現可以說話的朋友變多了,出去吃飯的時候也會被人認出來。不知不覺中,他的微博粉絲也漲到了41萬。
老友賽裡,馮曉桐和肖驍都說,可能席瑞到了那個“一夜成名”的時候。說實話,他自己也不知道答案,因為《奇葩說》的觀眾很神奇。他們不看你過去的輝煌,只看你在那一刻有沒有打動他們。
無論是名氣還是誘惑,席瑞覺得必須得順其自然,做自己能把控的事。
曾經有MCN機構的人找到席瑞,想運營他的抖音。他們向席瑞保證,可以讓他的粉絲在幾個月內漲到幾百萬,而且前期不用花任何成本。
但他們有一個條件,就是席瑞不能想說什麼就說什麼,必須按照他們提供的方案說。看完方案後,席瑞覺得這不是他認同的內容。對方揶揄道,“你們這些書讀多了的人就是這樣,現在就是個娛樂至上的社會。”
在那一刻,席瑞清醒地意識到,正是因為自己多讀了那麼點書,才會對這個世界懷有一份敬畏感。言不由衷的錢他掙得不快樂,沒靈魂的粉絲即使漲也不會快樂。最後,席瑞直接回復說“我不做了”。
現在,席瑞的抖音資料還是不太好。他覺得也怪自己,正是因為自己做的不好,別人才會乘虛而入。
現在的他,正躺在素人和娛樂圈的中間地帶,退一步回不去,進一步更難。
有時看到被粉絲圍著的愛豆、藝人,他會覺得最中心的那個人不一定是快樂的。因為對他們來說,如果自己在意的人和事沒有照顧好,他們依然會有和普通人一樣的煩惱。
中間地帶的生活,讓席瑞慢慢感覺到了舒適。對他來說,平和地面對名望才是最大的自由。
先說服自己寫“父母要不要告訴孩子,家裡不富裕的”的稿子時,席瑞把自己卡住了。
他在想,如果我不告訴孩子家裡不富裕,那麼我自己是怎麼走出來的?我今天的所得,難道原生家庭就沒有一點幫助嗎?
在親子關係上,席瑞一直覺得自己的家庭是個反面教材。父母離異重組後,父親生意很忙,兩個人幾乎不交流。從小到大,父親都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在做什麼。
直到他上了大學,父親才有了危機感。因為他發現,兒子離開自己也能過得很好。
大四的時候,父親專門來成都看他。車開到自己租住的小區時,席瑞問父親要不要上去看看,父親說不了。他能感覺到父親嘆了口氣,說“你完全不需要我的幫助,你自己什麼都解決了。”
席瑞把辯論稿放了兩天,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我的親子關係裡面真的充滿了委屈和怨念,沒有一點點讓我覺得溫暖的東西嗎?
他突然想起了一個故事。剛到武漢念小學時,班裡第一次主題活動,是分享最喜歡的菜,並把它帶過來。其他小朋友一放學就拉著家長去超市或者餐廳選購,席瑞也想買幾隻燒雞,但爸爸面露難色,他帶著席瑞回家,說我們自己做一道吧。
那天晚上,在昏暗的燈光下,他們拿出鄉下帶來的白花菜,炒了個肉絲,做出了席瑞人生的第一道菜。父親沒有和他說家裡買不起燒雞,而是告訴他即便貧窮,也不能被動的等待接受,我們還可以主動地去改變和創造。
這些普通人的辛酸,成了席瑞與觀眾溝通最好的工具。很多道理不是他想清楚了再寫出來,而是在寫稿子的過程中想明白的。
當期節目播出後,席瑞沒有收到父親例行的點評資訊。他意識到,父親肯定看了這期節目。
第二天早上,席瑞才收到了爸爸的資訊,說自己一晚沒睡,一直在想是不是當時和媽媽分開的太早,很多事情沒有做到位。
然後,爸爸和他說了一句當時令他有些尷尬的話:“對不起”。
那一瞬間,席瑞沒有感動,也沒有釋懷,只是回了一句“我沒事,我已經很好了”。他知道,自己心裡的結早在寫完稿子的那一刻放下了。
《奇葩說》,只是一檔節目寫稿子的時候,席瑞總是會把自己寫哭。
每次回顧自己的經歷時,就像是在挖自己的痛處。在這個過程中,容易發生一件很尷尬的事,就是自己像個演員在演戲,把自己感動的稀里嘩啦,但觀眾沒感動。
在第七季的1v1裡,席瑞選的一道辯題是“室友總用你的東西,要不要和他撕破臉?”
在自己的生活經驗中,他堅定地認為“要撕”。
於是,他在場上用了很多昂揚的表述,“越是低頭不見抬頭見越要撕”。但他在那場比賽中並沒有獲得理想的成績。
這就像個魔咒,一個人越想激烈地向別人傳遞人生經驗,別人可能越get不到。席瑞在反思時意識到,在中國人的“以和為貴”的語境裡,每個人的價值觀是完整的,無論是對室友還是對路人,忍受可能都是一種生理反應。
他在微博裡這樣寫道:“表達的難點在於如何,既要保證言語的真誠,又不能過度陷入其中。”
為了克服自我感動的怪圈,他會把一篇稿子寫完之後放兩天,然後再回去看。對稿子的修改,永遠持續到上場前最後一秒。有一些詞可能在觀眾耳朵裡流逝的速度是0.1秒,但為了不讓任何一秒的表述出現問題,席瑞會改上七八遍。
總有朋友問他,怎麼才能透過《奇葩說》的面試?席瑞一聽到就很生氣。因為自己打辯論打了8年,在辯論訓練上從未懈怠,不存在專門為《奇葩說》做什麼準備。
《奇葩說》只是一檔節目,不是一門考試。成功沒有標準答案,失敗也並不可恥。
三年間,席瑞在《奇葩說》裡學會了與名氣和誘惑相處,也學會了與自己和解,與觀眾對話。
沒有人可以成為下一個肖驍、姜思達,同樣也沒有人可以成為下一個席瑞。
他終於想明白了這件事。或許成為下一個“bbKing”不是最重要的。因為每一位辯手的使命,不僅是征服場上的觀眾和導師,還要征服“奇葩星球”以外的那片更廣袤的世界。
《奇葩說》裡所有的加冕,皆因思考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