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電影《王的盛宴》,我的心被牽引著加速跳動,呼吸變得急促深沉,像是沉入水中憋住了呼吸,突然又浮出水面大口喘氣,可我的臉上卻是一片肅然沉寂。
看一次不夠,再看一遍,我大體理清了這部影片的邏輯。
電影從劉邦臨死前的回憶開始。躺在床上的劉邦,枯槁地像塊腐朽的老樹皮,他一直被噩夢纏繞,噩夢中都是恐懼,被死亡威脅的恐懼。
這死亡威脅不是來自天命將至,而是來自他的敵人,強大的敵人。
最初要殺他的是秦朝官吏,而後讓他面臨死亡恐懼的是項羽,接著是韓信。
他一生都在死亡威脅的恐懼中度過,就像他在電影的最後所說:“很多人說,我的命運是從鴻門宴開始的,他們錯了,我的一生都是鴻門宴。”
在劉邦殺機四伏的一生中,鴻門宴雖然最為驚險,那也只是他從項羽手下,數次逃生中的一次。後來,項羽兵敗垓下,烏江自刎,項羽的威脅消失了,可是打敗項羽的不是他劉邦,而是韓信。
韓信對他的死亡威脅又接上了。
劉邦、韓信,都是進了秦王宮,被喚醒了心底慾望的人。慾望一旦被喚醒,就會像野草一樣瘋長,難以根除。
那時的劉邦與韓信都在喊:“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韓信是比項羽還要可怕的懸空之劍。他的武力值可比肩項羽,心底的慾望更是熊熊不滅。
箭在弦上,引而不發,最為嚇人。軍功卓著、戰力超群的韓信,讓劉邦恐懼到了最後一刻。
電影情節中,劉邦一直是面如死灰,滿臉的恐懼從未離開。
不僅劉邦,面如死灰的還有呂后、張良、蕭何……
呂后,其實是劉邦的影子。她也同劉邦一樣,一直生活在死亡威脅的恐懼中。劉邦反秦,她在沛縣家中被朝廷威脅;劉邦、項羽爭奪天下,她被項羽俘虜了三年,死亡在旦夕間;回到劉邦身邊後,劉邦寵愛的是年輕的戚夫人,若劉邦把皇帝位傳給戚夫人兒子,呂后又是死路一條……
她與劉邦是同樣的命運,深深明白劉邦的恐懼。
她是劉邦的結髮妻子,始終追隨他,忠誠於他,是劉邦唯一可信賴的安慰,噩夢驚醒時的港灣。
她深知劉邦對韓信的深深恐懼,所以親手將韓信處死,以安劉邦臨死之心,也是安自己之心。
蕭何、張良的面如死灰,是對劉邦的恐懼。一個心懷恐懼的帝王,必讓臣下恐懼。他們的一臉死相中還夾雜有悲傷和愧疚。
一起打天下的兄弟,卻要手足相殘——傷心。站隊皇帝,殺死韓信——慚愧。同為功臣集團的一員,不免兔死狐悲。恐懼、悲傷、愧疚。
與上面幾位“面如死灰”相對的是,項羽與韓信,氣盛健壯,眼神明亮蒼勁。他們至死都表現出了不屈的豪氣。
劉邦攻破咸陽時50歲,項羽26歲;韓信死時35歲,劉邦60歲。
劉邦遇到的兩個最大威脅,都是春秋鼎盛的年紀,而劉邦卻垂垂老矣,來日無多。
年齡的差距讓劉邦的恐懼更甚,拔除隱患的需求更加迫切。
當項羽被自己放走的劉邦和韓信聯手打敗於垓下時,他才知道此生犯下的最大錯誤是什麼。
劉邦說:項羽是貴族,他只能看到自己的光芒,而忽略了別人的慾望。
呂后在威逼蕭何誘殺韓信時說:“項羽是她一生中見過的最高尚的人。他放過了劉邦,而且不止一次,還放了我。可是項羽早就變成了一堆白骨,我們不能再犯項羽的錯誤,要把活著的機會留給自己……”
殘酷的現實,教給了呂后面對現實的政治智慧—“不可沽名學霸王。”
張良、蕭何兩個聰明人不再抗爭,只好選擇站隊皇帝,一個出主意剷除韓信羽翼,一個誘使韓信進宮,並把韓信的頭顱砍下,進獻劉邦以示忠誠。
劉邦收到韓信的頭顱,終於放下恐懼,氣絕而去。
這部影片表達了人性中的三個特點:恐懼、慾望、殘忍。
1.劉邦對死亡威脅的恐懼,是這部電影的主線。其實他們每個人都面臨著死亡的威脅。
2.人的慾望更可怕,一旦被喚醒,就觸發爭鬥、殘殺,並反噬自身。
3.歷史都是勝利者書寫的,真實的歷史掩藏在黑暗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