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部小成本影片,卻拍了3年。這是一部劇情片,卻得以在各大電影院上映。這部在國內並不火爆的小眾影片,豆瓣評分卻高達8.7。女主角金雅琴憑藉該片,獲得第18屆東京國際電影節最佳女主角獎和第25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女主角獎,而那時她已經80歲。這就是馬儷文執導的電影《我們倆》,重新整理了我對電影的許多認知。
老人和女孩的交集一個是生活在北京四合院裡的孤獨老人,一個是外地來北京求學的女大學生,因女孩租住老太太的房間,兩個人產生交集。劇情並不曲折,甚至你我閉著眼睛都可以猜出劇情的發展。同在屋簷下,房東和租客,老太太和小姑娘,固執和倔強,矛盾摩擦不可避免。
這個固執的老太太,斤斤計較,嘴巴不饒人,精明世故。從她身上似乎還能看到當年“花木蘭”的影子:當兵騎馬,救助傷員,抽大煙。只是命運多舛,結婚第二年丈夫就去世了,老太太再沒結婚,只收養了個女兒。
小馬,一個堅強充滿活力的小姑娘。大冬天的,穿著軍大衣,騎著二八單車,在冰天雪地裡,走街串巷找房子。自從住進四合院後,小姑娘就一刻也不消停,和老太太討價還價,鬥嘴置氣,打掃院子和房間,折騰電磁爐、電話線、電暖氣,彷彿有用不完的精力。
然而也正是這份喧鬧,打破了四合院的沉寂,也打開了老太太孤獨冰封的心。女孩子就像劈開陰霾的一縷Sunny,為老太太暮氣沉沉的生活增添了一抹亮色。誰會不喜歡呢?畢竟不管年齡有多大,我們的內心都是嚮往鮮活的。
老人和女孩的孤獨人最怕什麼?在生命沒有威脅的情況下,情感的最大需求便是填補孤獨。所謂“愛別離,求不得”的苦,都不過是無法忍受孤獨。
但人總會經歷一段孤獨的時間。年輕時,你若覺得孤獨,總可以為自己找到消除孤獨的方法。比如呼朋喚友,比如煲劇看片,比如購物置衣,因為這些外在的東西可以令你分心,分去你孤獨的心。所以,年輕時,我們並不怕獨處,相反,我們可以很享受獨處。只因,獨處時,你可以讓自己不覺孤獨。
可是,老人呢?為什麼大家都說要關注空巢老人,因為他們的孤獨無法自己排遣。老人們經歷世情滄桑,身體衰退,外在的需求已經不那麼重要了。他們需要的是情,是陪伴,是真正的交流。只是,現在,許多人或有意或無奈,能給老人的,就只有寥寥數語的電話寒暄,網上購物直接送到家的盡孝禮物。
所以,你看,從一開始,老太太和小馬之間的地位就是不平等的。稚氣的雛鳥總是要學會飛翔,因為它的未來在天上。而老人除了分離的悵然,便只有更加的孤獨。
打動人心的影片不需要煽情這部影片最觸動人心的地方,就是細水長流。這是一種真實情感的流動,並沒有煽情,也無需煽情,因為煽情並不等於感人。
許多影片都會走入一個怪圈,為了追求商業價值和流量,藝術被束之高閣,刻意的套路被濫用,似乎騙去你“坐在電影院裡的這一刻”的眼淚才是最重要的。對這些影片來說,做到這一點就足夠了,因為有了票房,還愁沒有口碑嗎?彷彿票房就是影片成功的見證。
可事實上這就像吃快餐,和真正精緻的美食相比,誰也不會對快餐有任何留戀。所以,許多人評價一部電影,會說:這部片還行,但我只會看一次。
而看過《我們倆》,你就會明白兩者之間的不同。
前面不動聲色,最後“致命一擊”《我們倆》裡,盡是瑣碎的日常,卻自有一股幽默和生機。
為了完成學校佈置的短片作業,小馬拍攝“老太太的一天”。兩人的對話,讓人忍不住莞爾。
老太太:不給錢麼?
小馬:什麼錢?沒錢。
老太太:電視上會播麼?
小馬:不會。
老太太:那你折騰我幹嘛!
小馬覺得老太太的房間太擁擠,於是給重新佈置了一遍,結果,老太太什麼東西都找不到。小馬只好又哼哧哼哧地,把房間恢復原樣。
小馬覺得老太太的屋子太沉悶,於是就在房間裡,貼滿了性感模特的海報。結果老太太看著,反而睡不著覺了。
看老太太睡著了,不甘寂寞的小馬,又拿著竹竿,上房捅鳥窩。老太太很生氣,因為這個鳥窩在這十幾年了,老太太把小鳥當家人一樣。小馬趕緊賠罪。
劇情的轉變不需要刻意,有時候,一句話、一個鏡頭就可直擊人心。
老太太說:“覺得悶的時候,就希望來個收破爛的、收水費的、走錯門的,敲門可以和我說說話,要不語言能力就退化了。”這句話,就像石頭,砸得人心透不過氣來。
後來,孫子結婚,老太太把房子讓給了孫子,自己搬去了郊外山上的民房裡。小姑娘來送行,老太太依依不捨。平時沒出現過的女兒陰陽怪氣地說:“對自己家人都沒這麼親,和一個外人住了兩天,就這麼捨不得,真是邪門!”是啊,真是邪門!為什麼一個外人,可以三不五時來探望,自己的家人卻幾個月不見一面?
小馬離去,老人就彷彿失去了支撐,一病不起。最後一次去看望的時候,老人已經說不出話來,只能看著小馬流淚。
看到這裡,難過到極點,再忍不住眼淚。然而,你卻並不覺得這樣的安排刻意,彷彿生活本該如此。這就是導演的高明之處,化繁為簡,返璞歸真。就如一個最完美的情人,不動聲色地靠近你、取悅你,待你習慣這種溫情,再突然抽離,讓你痛徹心扉。導演,好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