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一輪一輪的資本大戰,口碑角逐,粉絲拉票,片方下場,今年的春節檔終於漸入尾聲。單從票房上看,《唐人街探案3》和《你好,李煥英》雙雙超過40億,成為了絕對贏家。
而這兩部電影,都是喜劇。有心的觀眾可能會留意到,近年來,喜劇電影成為了中國電影的主流,幾乎佔據了電影票房的半壁江山。我們來看一組資料:
2015《唐人街探案》8.23億
2015《夏洛特煩惱》14.48億
2015年《港囧》16.14億
2016年《美人魚》33.97億
2018年《西虹市首富》25.48億
2018年《唐人街探案2》33.93億
2019年《瘋狂外星人》22.14億
2019年《新喜劇之王》6.28億
2021年《唐人街探案3》40億(暫時)
2021年《你好,李煥英》40億(暫時)
再來看,新近出爐的最高票房演員前五名
除了吳京,其餘四位都是主打喜劇。
從以上資料可以看出,喜劇電影票房持續走高。儘管今年的《唐探3》和《你好,李煥英》質量都並不是很好,仍然重新整理了新的喜劇電影票房。
由此可見,中國大眾真的喜歡喜劇。中國的傳統文化,講究“和”,講究“獨樂了不如眾樂樂”,講究“團圓”“喜慶”,所以中國人的文化基因裡,充滿了“善”的成分,喜愛熱鬧,喜歡喜劇,喜歡大團圓。所以,喜劇電影很能契合中國人的精神需求,尤其是在中秋、春節這樣的傳統節日裡。喜劇大師周星馳的電影能夠經久不衰也有這樣的原因。(不過,筆者覺得,周星馳的電影大都是喜劇的外衣,悲劇的核心。)
第二,中國大眾的生活幸福指數不高,甚至越來越低。人們喜歡喜劇,除了上面說的文化基因個人喜好之外,或許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缺少幸福感。當一個人在生活中過得很壓抑、疲憊、勞累、辛苦的時候,比起悲劇,一定更願意選擇喜劇。。現實已經很苦難了,誰還願意花錢去看別人的苦難?我花錢去電影院是要買快樂的,不是買不痛快的。
當年,馮小剛用心製作的電影鉅製《1942》就是明證,明明是一部很好的電影,但因為講述的是苦難,所以票房不佳,馮小剛備受打擊,還說出了“中國爛片多,是因為爛觀眾多”的狠話,至今為人詬病。然而從某個角度來說,他說的並不是完全沒有道理。資本是逐利的,觀眾喜歡看什麼,資本就拍什麼;如果好片沒人看,那就不拍好片了。只是馮小剛們不懂得普通大眾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繁瑣和悲催。所以啊,喜劇票房的持續走高,其實正反應出中國大眾的生活苦難指數在增高,持續走高的房價、醫療費用、教育費用,就業難度的增加,婚戀問題,疫情帶來的各類問題等等,一系列的問題正在讓中國人民變得疲於奔命,正在削弱中國人民的幸福感。
第三,中國大眾的鑑賞能力還不太高。這話說出來,可能會得罪人。但,這是一個無法迴避的事實,包括筆者在內,對一些高深的內涵豐富的電影都缺少鑑賞力。譬如黃渤的《殺生》,導演荒誕的鏡頭語言到底想要表達什麼,相信很多人是沒有看懂的。正因如此,那些被各大獎項追捧的文藝片往往不受普羅大眾的歡迎,放到電影院,票房總是慘淡。陸川賈樟柯王家衛都逃不過這個宿命。
這是作為觀眾的我們,需要反思的一個問題,如果我們的鑑賞能力不能提高,那麼製片方受利益驅動,便會主動迎合,導致電影質量的持續低下。這可能也是中國電影質量不算好的原因之一吧。
第四,中國的電影人缺少引導培養觀眾審美能力的職業責任。電影是藝術,喜劇電影也是藝術。任何藝術都應該是美的。即便是喜劇,它也應該有喜劇的美。
可是很明顯,中國電影人更樂於逐利,什麼火拍什麼,扎堆拍,趕進度地拍。喜劇火了拍喜劇,但快速地節奏和亢奮地追逐,缺少對劇本的打磨,對生活的昇華,對美的追求。顯而易見的例子,便是囧系列,唐探系列都是一部不如一部,而且一部比一部低俗,看過的觀眾當有此感受。就算你笑了,也笑得不高階。都有沈騰的《你好,李煥英》也比不上《夏洛特煩惱》和《西紅柿首富》。電影人們急著賺錢,急著表現,急著對賭,急著分賬,就是忘了,作為電影人,他們更應該擔起涵養廣大觀眾審美能力的責任!
其實,想說的話還有很多,但是太晚了,今天就到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