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老書,看到一篇評價陳凱歌電影《孩子王》的影評,與大家分享。
繼《老井》、《紅高粱》在東京、西柏林獲電影節大獎之後,《孩子王》在戛納國際電影節大獎競爭中落選,並被法國新聞界評為“最令人厭倦的影片”。於是,先是不見訊息,繼而輿論譁然。
這期間,有垂頭喪氣者。對中國電影正在走向世界產生懷疑,對《孩子王》這部影片也趨於全面否定。
有極力沖淡者。強調這個獎評得如何不嚴肅,如何沒道理,是一種偏見;並宣傳某著名導演的影片也得過“鬧鐘獎”等等。
我認為:勝敗乃兵家常事,應該有勝不驕,敗不餒,榮辱不驚的大家風度。
在國際上得了一兩個大獎,不必受寵若驚,頭腦發熱,認為中國電影各方面都已是世界一流水平。有一部影片名列“最令人厭倦的影片”之首,也不必驚慌失措,信心動搖,更不必捂著蓋著,去沖淡、去辯解。
還是應該直面現實,實事求是。這就不必因得了“金鬧鐘獎”而把《孩子王》看得一無是處,例如,《孩子王》的美工和攝影都可以說是第一流的;但重要的是要分析一下,被冠以“令人生倦”是否毫無道理?是否無任何教訓可資吸取?例如,令人厭倦和乏味的感覺,不止是不熟悉我國生活的外國記者有,而且熟悉這段生活的中國觀眾也有,在國內只訂出五個複製不說明問題嗎?產生這種效果,絕非無緣無故。一是缺少觀賞性,至今,我國和外國都有一些導演對於一部影片不可無觀賞性,或不願承認,或認識不足。這世紀是對於電影藝術特性的缺乏認識。二是晦澀難懂,觀眾總不可能聽了導演闡述再去欣賞影片吧?!張藝謀說,《孩子王》“虧就虧在這講不明白上”是有道理的。
對待一部影片競爭國際大獎落選,反被評為“最令人厭倦的影片”這樣一個問題,我們是把這個獎說得一錢不值而不屑一顧好呢?還是直面現實,引起一些思考好呢?
《孩子王》是西安電影製片廠攝製的劇情片,由陳凱歌執導,謝園主演,於1987年在中國內地上映。
該片根據阿城的同名小說改編,講述了在中國“十年動亂”時期,一位插隊知青被抽調到農場中學教書,最後因他沒有按教學大綱及課本內容教而被解職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