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綠皮書》改編自真人真事,講述了一個在街頭摸爬滾打,看似粗鄙不堪的白人保鏢,受僱為一名接受了精英教育且舉止優雅的黑人鋼琴家做司機,兩個種族不同,性格不同,身份不同的人一起走上了一條向南的旅途。
電影成功地把原本沉重的種族題材表現得舉重若輕,深刻卻不失幽默,最終拿下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的殊榮。
與美國傳統好萊塢大製片廠體系不同,《綠皮書》是一部獨立製作的影片,一開始並不受到看好,它是如何一步步孵化最終走向成功,它的背後又潛藏著一個怎樣的獨立電影體系?本次藝術課堂,電影導演盛志民將和我們聊一聊他眼中的光影世界。
嘉賓介紹
盛志民 電影導演 監製 製片人
1997年開始從事電影拍攝工作,參與多部影視劇作的策劃和創作。2005 年執導影片《浮生》,獲上海國際電影節亞洲新人獎最佳影片及瑞士洛迦諾國際電影節亞洲最佳電影NETPAC獎。2008 年執導中國搖滾樂紀錄片《再見 烏托邦》。2009 年拍攝中國當代藝術紀錄片《中國,藝術的王國?》。2015年與導演甯浩共同開啟壞猴子七十二變計劃,任核心製片人,致力於發掘與培養年輕新銳的中國電影人才,並推出《我不是藥神》,2018年參與制作《瘋狂的外星人》。同年執導電影《衝撞》,成為首部以冰球為題材的中國電影。
課程介紹
兩個階層不同,立場各異的人通過旅途中的朝夕相處,互相影響,隔閡和偏見被逐漸打破,他們之間產生了一種惺惺相惜的珍貴情誼。樸實的生活畫面,真實的人物性格,巧妙的細節描寫,把觀眾帶回到上世紀六十年代的美國社會。《綠皮書》是一部反種族歧視的傑作,在黑與白的背後,我們看到的是對人性的讚美,更是對自我認同和無懼改變的勇氣。
相對於美國大片廠體系來說,《綠皮書》是一部獨立製作的電影,一開始並不受到看好。這部影片能夠大獲成功,最終能夠拿到奧斯卡最佳影片,最重要的一個幫手,就是斯皮爾伯格。
斯皮爾伯格
斯皮爾伯格這時候他做的是什麼呢?他就開始把這個影片,一次一次推薦給這些片廠的人,這些大型製片公司的人,最終這個影片,還是獲得了環球影業的支援,進入了這個體系。影片為了獲得更大的影響力,它還要做的是什麼呢?就是要衝擊奧斯卡。衝擊奧斯卡獎項,其實對一個這樣影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奧斯卡除了對影片表彰之外,也代表了美國電影工業,對電影的審美,對電影本身的社會性、藝術性等各方面非常全面的表彰,同時也是代表了美國電影工業中的風向標,預示著什麼樣的電影是有價值的。
世界聞名的電影中心好萊塢常被人們認為是美國電影的代名詞,許多著名的電影公司設立於此,每年在此舉辦的奧斯卡頒獎典禮更是世界電影的盛會。好萊塢大製片廠體系擁有足夠的資源,這些片廠出品的電影通常容易成為票房鉅作,也容易吸引全球觀眾的目光。而獨立電影則是與好萊塢主流電影相對應的一個概念,不以謀利為第一目的,小製作、低成本、技術手段的簡化是它最顯著的特點。
傳統好萊塢製片體系下誕生的電影常常被稱為片廠電影,也就是從製作、拍攝到發行上映,一律由片廠來主導完成。而所謂的片廠,通常指的是擁有足夠資本、攝影裝置與攝影棚、以及全球發行能力的電影公司。
與之相對應的獨立電影,指的是在製作及拍攝期間沒有片廠的投資支助、純粹由其他渠道取得資金與拍攝資源的電影作品。傳統制片廠體系雖然符合影片生產的商業規律,卻也使電影藝術逐漸走向程式化和型別化。隨著獨立電影的崛起與發展,為電影行業增加了更多鮮活的生命力,造就了更加豐富多元的電影世界。
獨立電影發展到今天,已經是一個被廣泛接受的概念。有意思的是,獨立電影最為發達、取得成就最高的地區之一恰恰是商業電影最為發達的美國,以美國獨立電影為例,能夠讓我們對獨立電影有一個相對全面和較為深入的認識。美國之所以會吸引來自全球各地的電影人才,因為除了片廠體系之外,不願受制於制度的電影人們,仍舊有許多機會能夠放映、銷售自己的電影作品。在這其中,影展的重要性便不容小覷。已經擁有三十多年曆史的聖丹斯電影節,便是美國最大的獨立電影市場。
引領和代表著電影行業最高水平的好萊塢,已經在無形中成為了美國電影的代名詞。大片廠體系下流水線式的生產方式使電影生產越來越規範化和商業化,不同於傳統好萊塢片廠體系之外的獨立電影,它的目的在於表達導演的個人思想與故事核心,而非僅僅追求在票房上的成功,講述故事的方法與視角更具個性化,在剪輯和攝影上更具探索性。片場電影與獨立電影一起互相映襯,光輝並存,為觀眾增添了不少審美情趣,也造就了整個電影產業不斷欣欣向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