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由湯姆·摩爾和羅斯·斯圖爾特執導的《狼行者》,無疑是眾多凱爾特風格手繪迷們的年度福利。

作為湯姆·摩爾《愛爾蘭民俗三部曲》中的第三部也是最後一部(前兩部是《凱爾斯的秘密》和《海洋之歌》),狼行者的立意絕不僅僅只是一部單純的成長電影,其中更包含了環保,打破權威,戰勝恐懼等主題。

而這些主題一直也恰恰是凱爾特文化當中所崇拜的部分,信奉德魯伊教的凱爾特人,崇拜山、河、森林、小溪,崇拜太陽、月亮、雷電、風暴,也崇拜馬、鹿、豬、綿羊等動物。

這一次,他們以狼為主題講述了一個看似簡單卻意蘊深遠的故事。

1650年的愛爾蘭,信奉自然法則的基爾肯尼鎮的居民在英國殖民者“護國公”的命令下被迫清理祖祖輩輩和睦相處的森林,以便進行耕種,進一步實現城市化程序。

作為城市居民的一員,孩子們從小就被教育要消滅狼,與狼為敵。

年幼的羅賓不喜家務,偏偏喜歡像父親一樣當一個獵人,每一支箭都消滅一隻惡狼。

在一次尾隨父親的打獵活動中,狼群的襲擊讓初出茅廬的羅賓不小心射傷了自己的獵鷹梅林,而梅林又被奇怪的人抓走,慌亂的羅賓不知所措,直到父親出現,羅賓才得以脫險。

然而由於羅賓違反了“護國公”不允許小孩出城的命令,被要求回城做雜工,心灰意冷的羅賓只得回城。

同羅賓一起被抓回城的,還有一個曾經被“狼行者”救過的伐木工,他告訴羅賓,梅林不會有事,狼行者會救它,她勸羅賓逃離,回去看看梅林。

羅賓聽從了伐木工的建議,脫離了士兵,返回森林。

這一返回,羅賓遇到一隻小狼,而這隻狼似乎想要引導羅賓到一個神秘的地方,氣急敗壞的羅賓追著狼找到了她的小鳥梅林,然而梅林卻阻止羅賓射殺小狼。

射擊失敗的羅賓不幸踩中了父親抓狼所補下的陷阱,奮起反抗的羅賓被為了救她的小狼不小心咬了一口。

而得救後的羅賓在小狼和梅林的引導下到達了狼行者的巢穴,發現了活蹦亂跳的梅芙和她沉睡多日的媽媽。

經過一番鬥爭,嬉戲,羅賓和狼化成的小女孩梅芙成為了好朋友。

為了好友,羅賓決定勸說父親停止打獵,讓她勸說梅芙帶著狼群遠離城市。

然而遭遇接連失敗的父親根本聽不進羅賓的話,並且強行把羅賓送去做家務。

勞碌一天的羅賓在睡覺的時候意外地發現自己也變成了狼行者,只要一睡著就會變成狼。

嚇壞了的羅賓只能找到梅芙,並學習如何成為一隻真正的狼,而梅芙也很樂意指導羅賓,去看到狼這一生物的美好。

羅賓享受著作為狼的美好,也希望幫助梅芙找到她失蹤的母親,因此她冒險夜闖城堡,卻引發了巨大的騷動。

全城暴亂,護國公決定當眾馴狼以重振威嚴。

就在馴狼的當日,梅芙前來尋找羅賓,發現了大狼就是自己的媽媽,大鬧城市的梅芙決定率眾狼血洗城市救出母親。

而被激怒的護國公更是想要一把火燒燬“狼行者”的家,殺光狼群。

一場“文明”與自然之間的較量將影片推向了高潮。

護國公所象徵的“文明”更像是簡單粗暴的殺戮與征服,他口口聲聲敬重上帝,卻用枷鎖與暴力鎮壓每一個想要反抗他的人。

狼行者所象徵的自然,他們守護森林,救助他人,遵循最古老的自然規律。

而夾在強權政治與自然之間的城裡人,每天都生活在恐懼當中,噤若寒蟬,在高壓管理的城牆內噤若寒蟬,他們害怕護國公的強權,在他的鐵血管理下企圖消滅象徵著野性的狼群。

城堡內,奴性的人們無法永遠生活在恐懼當中,城堡外,自由的狼群面臨著文明人參悟慘無人道的殺戮。

奴性與野性,文明與自然。

《狼行者》期望用一個簡單的故事來講述一系列深刻的道理。

在電影的最後,羅賓的父親從獵人變成了狼行者,而殘暴的護國公也在鬥爭當中喪命,森林又恢復了它本來的樣子,而人類也可以和自然和諧相處。

人與自然,從來都不是對立面,自然代表著我們的野性,也同樣象徵著人類對於自由嚮往,那些真正治癒人類的,不是宗教與強權,而是大自然無限的包容力。

4
最新評論
  • 《海王》“黑蝠鱝”扮演者跳槽漫威 將主演漫威新劇《奇蹟人》
  • 68歲的吳孟達被爆患肝癌住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