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一個細節,就是今年的春節檔,不少院線插播了電影《尋秦記》的預告片!
古天樂、林峰、宣萱、郭羨妮一個不少。
這讓不少港劇迷大為興奮,表示都要買童年的一張票。
據悉,電影是2019年在貴州拍攝的,在拍攝過程中,劇組人員都簽署了保密協議,因而大家很少知道這部劇被翻拍。
回顧中國影片的發展歷史,2000年以前,都可以說是港片的天下。
但如今,優秀的港片港劇,已經可遇而不可求。
導演王晶都曾感嘆:香港電影在歲月的長河中漸漸落寞……
01
社會思潮的湧動,必定伴隨著文化的浸潤。
改革開放之初,大陸沒什麼商業片,反觀港片已經紅遍全球。
當時,大陸收視率最高的就是港片,83版《射鵰英雄傳》不知道輪播了多少遍。
但到了在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香港電影就開始由盛轉衰。
其中原因甚多,一是中國大陸電影崛起,資金開始移出香港。
二是香港片商內鬥嚴重,大量粗製濫造作品充斥市場,已然難以再贏得觀眾青睞。
再加上盜版衝擊等等因素,港片走向下坡。
還有一個就是,香港電影人要想在大陸上映作品,其故事選材都必須受到嚴重限制。
比如過去拿手的鬼片基本上不能拍(除非片尾能證明鬼其實不存在),更遑論情色片。
就連警匪片,也都必須依照規則走。
比如《拆彈專家2》中的潘乘風,身為警察卻犯下種種罪行,已經清楚知道結局會是如何收場。
要麼就是讓他束手就擒、接受法律制裁,要不是就是讓他一命嗚呼。
反觀盛世時期港產片,基本是反著來的。
比如成龍自導自演的《警察故事》(1985),他飾演的陳家駒向來桀驁不馴,在一場經典場面之中,陳家駒為伸張正義,不惜挾持警局審計長。
這種高舉個人英雄主義,無視集體秩序的敘事,深受美國電影的影響,也表現出了早年香港的自由精神。
不過在中港合拍片當道的現在,香港劇中的種種極端反叛行為,已經沒有任何轉圜的餘地。
現在問起95後或00後的孩子對港片的印象,許多人會提起的恐怕頂多是周星馳,然後就是《無間道》。
後來,隨著中國大陸與香港的合拍片興起,過去大家熟悉的“港味”已經消失殆盡。
以《拆彈專家》系列之作為例,第一部飾演劉德華女友的是宋佳,反派是姜武。
第二部飾演劉德華女友的則換成倪妮,皆是大陸影星。
結局的內容,也都是正能量。
港味,已經逐漸消失。
02
近年,港劇式微已經成了很多人的共識。
往年,中國的春節檔都會有一部香港的賀歲片,比如《澳門風雲》系列。
但今年的春節檔,港片已經沒了蹤影。
可即便如此,中國的電影票房還是屢創新高。
《你好,李煥英》正在衝擊50億票房,整個春節檔期票房已經突破歷史新高,超越了同期的好萊塢。
時也,命也。
時間站在大陸這邊。
一代人養育著一代文化,一代文化又反哺著一代人。
對於80後、90後而言,他們剛出生的時候,中國文化市場並不繁榮,只能在港片中聊以慰藉。
那是改革開放的初期,大家一窮二白,渴望著外界的財富和對體制的衝破。
如今,隨著物質生活的進步,更年輕的00後,已經沒有了舊日香港光輝日子的記憶。
對他們而言,由出生開始,香港就是印象中那個是非多多,不是能隨便去,也不見得特別先進的地方。
另一方面,因為人才、資金的流失,香港的文化圈也不再繁榮。
如今的香港小報,不是緋聞、劈腿,就是回憶過去,新鮮之意凋零。
如今,香港的形象在中國,已經發生了變化,進入到另一個階段。
新一代的年輕人不再渴望香港,不再把那方寸之地,當成朝聖之所。
很多香港店鋪酒店的美團評價是:又貴又小,還不如老家縣城……
當中國的年輕人不能或不願去香港,又或者到了香港已看不見舊日的香港。
他們能和香港最近的距離,就僅僅停留在新聞上了。
這樣的大環境,港片的沒落,亦是情理之中。
03
流行事物的變化,往往透出一種社會情緒的變化。
教員說,世界是屬於年輕人的。
現在的年輕人,認的是鹿晗、肖戰,而不是黃日華、古天樂。
歷史來到今天,我們的文化導向都在追求一個“更宏大的敘事”,而不是人性的掙扎和痛苦。
電影《你好,李煥英》和《唐人街探案3》分別用上《大俠霍元甲》的主題曲去引發年代回憶共鳴。
但這個細節,已經被觀眾淡忘。
當沈騰用蹩腳的粵語唱 “江山秀麗疊彩鋒嶺,問我國家哪像染病”時。
迎接他的是一片嘲諷的笑聲。
這個段子,或許就是對映兩代人之間的代溝。
代溝,是很難彌合的,更多的,是一種消磨。
相信很多人都看過電影《霸王別姬》,這部電影改編相較原著最大的區別,就是導演陳凱歌放棄現實而讓程蝶衣永遠留在了舞臺,用生命為藝術獻身。
可是在李碧華的原著結尾卻不是這樣。
當時,段小樓和程蝶衣在香港重逢,但程蝶衣表演完便隨團回大陸去了,而在香港的段小樓卻發現自己走投無路。
當時正值中英聯合宣告釋出,至此段小樓才恍然明白,那個屬於香港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這樣的宏觀敘事,不以個人意志而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