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文丨何旭
2月21日22時08分,由喜劇演員賈玲執導的影片《你好,李煥英》,實時票房攀升至40.25億元,對比同期上映的《唐人街探案3》的實時票房40.24億元,實現反超,迎來2021年春節檔最具戲劇性一幕。
春節假期已經過去,票房硝煙還未遠離。能夠看到,因2020年年初疫情爆發遭受重挫的中國電影市場,歷經短暫蟄伏,不僅重現了生機,而且爆發出了驚人的能量,稱其為報復性觀影不算誇張。
熱議話題五花八門,排在前面的包括,《唐探3》和《李煥英》到底誰更能值回這史上最貴的票價,《唐探3》中低俗梗、暴打護士等橋段在多大程度上惹怒了觀眾,《李煥英》的最終票房能不能奔向50億等。
耀眼的金山好像已遠遠可見,但顯然並非所有人都能抵達。
2021年春節檔的頭部效應一如既往。
據燈塔2月18日資料,從2月12日大年初一到2月17日大年初六,國內電影6日總票房78.22億元,其中超80%的票房被位列前兩名的《唐探3》和《李煥英》瓜分。
受市場升溫影響,2021年多部新片時下已相較以往更為提前地打響了宣發之戰。暑期檔利用春節檔映前幾分鐘投放廣告也就算了,由沈騰挑大樑的開心麻花甚至已在抖音等平臺宣傳起了它的明年的春節檔影片,可見爭搶之激烈。
01驚喜不止《李煥英》談春節檔,便不能不提賀歲檔。
春節檔和賀歲檔,雖然從字面看,都有辭舊迎新之意,似乎可統歸為賀歲檔。但在中國內地,一個是春節期間上映,一個是12月-1月上映,二者有著明顯的時段區隔,並非同一概念。
不過從誕生軌跡看,春節檔脫胎於賀歲檔。
1997年12月24日上映的由馮小剛導演、王朔編劇、葛優劉蓓等主演的喜劇片《甲方乙方》,被普遍認為是中國內地首部賀歲檔電影,賀歲片一詞由此在中國內地熱了起來。
與更早出現的香港賀歲片的情況大同小異,中國內地自《甲方乙方》推出以來,多年間一直以喜劇為賀歲檔主打。一部《天下無賊》成了賀歲檔影片該有的品相:內地故事,港臺主演,搭配一個極具本土特色的內地演員。而2010年3D大片《阿凡達》來襲,開啟了賀歲片10億票房時代。
2012年上映的賀歲片《泰囧》把觀眾的目光吸引到了立足於內地喜劇語境的故事之中。這部一票難求的影片在那一年超越了3D版《泰坦尼克號》、電影明星雲集的《畫皮2》、李安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馮小剛的《一九四二》等所有影片票房,成為大贏家。
在這之後,港臺導演熱衷拍攝的改編電影,好萊塢傳統大片,內地新銳導演作品,成為歲末年初主流。
由2002年12月《英雄》的上映而在國內深入人心的大片概念,到了2015年,已得到進一步豐富:高超的拍攝手法,閤家歡的故事核心,年輕向的表達方式。這當中較為典型的,是香港導演許誠毅拍攝的,與《速度與激情7》票房不相上下的奇幻片《捉妖記》。
儘管《捉妖記》上映於2015年7月,並非賀歲片,但奇幻片由此成為賀歲及春節檔的一大型別。
這和奇幻片的特點分不開:它依靠奇絕的想象力,既在拍攝方式上滿足觀眾對大片的要求,又適合帶著全家老少一同觀看。
這一年,被《尋龍訣》《夏洛特煩惱》的成功所遮蔽的,是新人導演陳思誠獲8.1億元票房的新片《唐人街探案》。這部電影讓不少觀眾感到了驚豔,其探案、推理元素在以往大片中少有,故事呈現方式也足夠成熟。觀眾所不知道的是,這其實是一系列作品的序幕。
隨著市場的漸趨蓬勃,新的創作團體開始出現,正如武林江湖在發展中慢慢形成諸多門派一樣。
徐崢、甯浩、黃渤被讚譽為華語電影“鐵三角”,同時他們也更注重培養新人,2018年聲名大噪的《我不是藥神》的導演文牧野,就來自甯浩的新導演計劃。
陳思誠之後在醞釀的,也是這種“抱團”合作。2017年準備拍《唐探》網劇時,他去臺灣尋找新導演,認識了柯汶利,後者在2019年年底拍出了口碑爆片《誤殺》。
以《智取威虎山》《紅海行動》為代表的主旋律影片也逐漸成為賀歲及春節檔常客。執導過動作片《狗咬狗》的香港導演林超賢深諳此道,打鬥精彩、情節緊湊是觀眾對他的電影的最多評價。
2018年、2019年年終幾大影片可謂都是以上這些門派的對決。隨著春節檔市場越來越成熟,大製作大成本的玩家正在淘汰掉大量中小玩家,這一市場最終變成了兩三位強者間的較量。2018年的勝者是《紅海行動》和《唐探2》,2019年則是《流浪地球》和《瘋狂的外星人》。
2020年本是對決的延續,奈何疫情打亂了所有計劃。陳可辛、陳思誠、徐崢在2019年年底金雞電影節上表示,在即將到來的春節檔上,絕不互黑。有無準備互黑的手段,無從考證,這段表述倒是看得出彼此都在摩拳擦掌。
02賈玲靠什麼贏?2020年陳思誠接受媒體採訪時說,他完全沒想過院轉網這件事,這個片子從成本到拍攝手法全部都是針對院線進行的。實際上,別的不說,從《唐探3》最大投資方萬達的身份也可看出,這注定是一部院線電影。
但同時,也正是這長達一年的等待,拉高了《唐探》系列觀眾的預期,也直接影響到了之後的口碑評價。在燈塔負面輿情熱詞上,很多人提到了“失望”,而“比不上前兩部”是觀眾感到失望的主因。
客觀而言,和前兩部相比,《唐探3》是一部定位不再清晰的電影。豆瓣某高贊短評調侃了這部影片的主要內容構成:110分鐘的跑路戲,10分鐘的推理。對唐探粉來說,預期中的解謎劇情並未出現,大量時間留給了搞笑橋段的營造、各種酷炫鏡頭的展示,電影“雜糅”的特點突出。電影的內容部分並未實現預期,負面輿論很快佔領了社交媒體。
對這種變化最為合理的一個解釋可能是,這部電影的主要表達訴求,已由講一個推理故事,轉向了製造一個適合春節期間觀看的閤家歡電影。
和《唐探3》相比,《李煥英》並非專業選手。真情實感是它收穫的第一波好評。和2016年的原作小品相比,電影還原了更多故事細節,增加了更多搞笑段落,更依靠結尾的一波反轉打動了大量觀眾。
《李煥英》的成功很難複製,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它來自導演獨特的人生經歷。但它成功的特點卻有跡可循:和好萊塢大片、黑色幽默、推理探案型別片相比,它有著更低的觀影門檻。
低門檻不僅體現在故事的講述背景及主旨上,更體現在故事的講述方式上:喜劇內容大多透過語言或單一動作形象的反差來呈現,直觀,好理解。這顯然和三位主演賈玲、沈騰、張小斐多年來在春晚舞臺上表演小品的經驗分不開——比起電影喜劇演員,這三位可能更知道如何在最大程度上把來自全國各地的觀眾逗笑。
賈玲是80後,出生於1982年,而來自貓眼平臺的資料顯示,在116萬想看該片的使用者中,20~29歲的觀眾佔到了54.4%。由此可見,該片體現出的中國傳統文化所高揚的孝道思想,依然受到大部分年輕觀眾發自內心的認同。
影片對這一觀念的詮釋並不迂腐,也並不引人反感。賈玲的母親在片中說,只希望你健康快樂就好。這等於在孝道這一層上,又做了昇華,可見母愛之偉大。
《李煥英》和《唐探3》是截然不同的兩部電影,前者的核心是親情與孝道,後者則雜糅了日式、港式、美式等各種元素,試圖講述一個全球冒險乃至世界和平的故事。
這當然來自兩位導演完全不同的創作意圖:賈玲只想把她對母親的思念拍成電影,而陳思誠構思的是一個類似漫威的唐探宇宙。
市場通常更為傾心的是後者,較少關注前者。《李煥英》的爆發或許表明,講述本土故事的影片,其票房之爭,已從花裡胡哨的形式,走向了直擊人心的內容,而賈玲找到的正是其中的一個最大公約數。
03尚有巨大空間破10億,就跳女團舞;破30億,就瘦成閃電。或許賈玲自己都沒想到她的這部電影處女作竟能衝到40億,甚至正在奔向50億。
陳可辛曾表示,《我不是藥神》的成功,讓他看到了中國觀眾在想法上的進步,這樣一部相對文藝的現實題材收穫了商業成功,在全世界其他任何市場都是不可能發生的,這也是他選擇繼續待在行業的重要原因。
與看似廣闊的市場相對應的,是實現成功需要逾越的各種障礙。
2020年曾被寄予厚望的《奪冠》《一秒鐘》等影片,票房啞了火,而這些影片曲折的上映過程說明,繁多而又難以預知的困難始終存在。
將故事設定在較為自由的發揮空間中,也是《唐探》系列和《李煥英》成功的地方。
《唐探》IP的亮相,是導演陳思誠精心設計的結果。他曾在採訪中表示,選擇外國唐人街,可以很好地規避以往創作中不能拍的東西,同時,唐人街又代表著中國文化,國內觀眾容易接受。
再說《李煥英》。儘管劇情的開展與特定時代有關,但其講述又將時代背景做了淡化,落腳點更多地放在了具體的場景及活動之中,不存在不可碰的元素。
據賈玲後來對媒體講述,自己目前沒有繼續拍片的計劃。陳思誠則說,這是自己執導的最後一部《唐探》系列電影,他已經沒有更多的東西想表達了;如果有第四部,更多會啟用新導演,他的工作重心已轉移到了暑期檔。
陳思誠提到,電影產業“只賣電影票”的單一盈利模式,很難扛過下一次未知的風險。和多數電影人一樣,他所想到的解決方案是,打造中國的迪士尼。
就《唐探3》和《李煥英》的比拼過程看,口碑對票房已越來越重要,而在宣發層面,短影片的作用已越來越凸顯。隨著影片宣發對抖音快手等短影片平臺依賴性的增強,有心打入電影產業的位元組跳動及快手,或將成為產業上游不容忽視的兩股力量,想象空間很可能會大過貓眼及淘票票。
春節檔的高票房點燃了行業熱情,也讓無數人看到了溫暖講述本土故事的力量,這是好萊塢和香港導演相對不容易理解的領域,也是吸引更多新觀眾走入影院的契機之所在。
資料顯示,截至2月23日,春節期間觀看《唐探3》的人次為8383萬,觀看《李煥英》的人次為8977萬。兩部影片的影響力可見一斑。不過,即便如此,相較中國龐大的人口基數及同樣龐大的潛在電影消費人群來說,行業還有很多尚待開掘的空間。
過年時看春晚的越來越少了,去影院看電影的越來多了。人們願意為好電影買單,哪怕它的票價又貴了幾成。由此觀之,一切還在路上,中國電影春節檔的更大奇蹟,還遠遠沒有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