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這部今年春節所有電影中評分最高的電影,它的確值得。因為對我而言,它改變了我的人生軌跡。
作為非專業者,我認為一部好的電影的衡量標準在於它給人們的實際生活帶來了多少啟發和改變,而這一部電影給了我力量去療愈了我和我父母的關係。
這個力量,是源自於“子欲養而親不在”的悲痛後的反思,我想趁著父母還健在,與他們和解。
同時我知道,不是所有孩子都有機會去穿越到過去用旁觀者的角度瞭解真相,那我們能做的就是直面真相,而這個勇氣是《你好,李煥英》給的我。
在每個小孩心中,都有或多或少有1個心結。
電影中的曉玲一直希望自己能為母親李煥英長臉爭氣,甚至為母親安排相親,希望可以改變母親的命運。
而在我心中,也一直藏著一個“秘密”:一個想要問我父親卻一直無法開口的問題。
大概8歲的時候,有一個親戚告訴我:當我父親知道我是女孩的時候,甚至都不去醫院看我。這只是簡單的一句話,但它卻像一幅畫面一樣,不斷無數次重複出現在我的睡夢中。
20多年,我做過催眠,學習阿卡西療愈等各種各樣的方式,想要和解這個心結,殊不知原來真相除了宇宙,只有當事人知道。
昨晚,機緣巧合忙到深夜,近60歲的父親為我做了夜宵,彷彿是一種莫名的牽引,我們坐下來,我就看似隨意,內心忐忑地問了我父親:我出生的時候,你有沒有去醫院看過我?
他的第一句回答是:30年前的事情,我怎麼會記得?(已經比我想象中要好很多了,至少不是沒有)
聽起來好像有道理,是啊,幾十年前的事情了。可我卻記了親戚的這一句話,自我傷害了20多年。
我埋頭繼續吃麵,父親又補充了一句話:“以前住在老巷子的出租房裡,就一間房,跟你媽住,不看你看誰。”
我瞬間淚崩。
我不知道親戚那句話的由來到底在哪裡,而我居然把它當成“真相”自我傷害了無數次,給父親扣上“重男輕女,不愛我”的標籤。原來,真相是這樣的...
轉念,真的是幸好,我問了這個問題,聽到了答案,再得不到求證,我都快憋壞了。
過去這些年,我做了太多太多的事情,想要去證明自己,想要證明給父親看,我值得被愛,我跟男孩一樣有用,殊不知其實我一直被深愛著。
這就像在《你好,李煥英》中讓我催淚的一個畫面,李煥英和曉玲的一句對白催淚到我了:“你怎麼總是不相信我呢,我對自己的人生真的挺滿意的。”
作為子女,我們會以為自己給父母丟臉了,可其實,當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的時候,本就是被祝福而來。所有外界的聲音,才是造成幻想的根源。
現實生活中,我見過太多父母和子女間的矛盾,如今看來,都有可能是誤會。所謂的真相,有可能會被藏匿一輩子,不得而知。
細細想來,所有的傷痛,創傷都是因為我們只看到了事情的某個面相,沒有看到事情的全貌。
如果,我們可以用宇宙,用平行時空的視角,來看待每個當下的發生,或許就沒有那麼多的傷痛和創傷了。
但傷痛和創傷,它也並非一無是處,它是一種提醒和見證。它提醒我們要自我成長,同時,它也陪我們見證它可以被治癒。
因此,如果遭遇了“創傷”該怎麼辦?
有一部書名已經給到了答案:《被討厭的勇氣》。想要知道真相,那就需要有勇氣去跟當事人求證。
畢竟不是所有人都有機會可以穿越,或者藉助拍電影的方式來療愈自己的遺憾。
願看到此文的小夥伴,也可以一起藉助電影的滋養和支援,去跟自己的內在和解,跟父母和解,從而改寫自己的命運軌跡。
#《你好,李煥英》為什麼火了# #電影雜談# #原生家庭療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