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前些日子,電視劇《山海情》被熱炒,該劇講述了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寧夏西海固地區的移民,在村幹部的幫助和國家政策的幫扶下,將飛沙走石的“幹沙灘”,建設成寸土寸金的“金沙灘”,最終走上了致富之路的故事。

電視劇運用地道的大西北方言,並大量選用西北籍演員,包裝出純正的土特產,折射出大西北人的豪爽和淳樸,真實地還原了那個時代、那個地區的原始風貌,映襯出當時貧困地區的閉塞和老百姓的窮困。

《山海情》的編劇和導演用真實的故事和人物原型,還原了真實的場景,演員們用這片土地上原生態的的方言,再現了這片土地上,曾經發生過的感人的真實的故事,使這部電視劇有了根和魂,並迸發出強大的生命力。

方言的運用,而且是原汁原味的,大大增強了劇情的感染力,淋漓盡致地展示出了大西北人的豪爽、淳樸和堅韌,在塑造人物上更具立體感,並且增加了情節的可信度和人物的親和力。

雖然該劇的人物語言以大西北方言為主,也穿插了普通話和其他地區的方言,這些語言差異既帶來了戲劇衝突,增強了喜劇效果,又進一步塑造了人物形象。馬德福是農校畢業生,文化程度比村民們更高,於是承擔起了扶貧工作中的翻譯工作。白崇禮作為小學唯一的老師,普通話雖然仍然保留了當地的口音,但也斂去了幾分西北人的粗獷,多了些文人的氣質。人物形象的層次在語言的你來我往中,不動聲色地展現了出來。在多種方言中,各具特色的語音、音調,豐富形象的詞彙、表達,常常可意會而難翻譯,傳遞著一方水土的煙火氣。那些陌生的腔調與接地氣的俚語,也往往能給人帶來意想不到的反差感和幽默感。

來自福建援助寧夏的菌草專家凌一濃,更是用火一樣的熱情,以崇高的事業心,跟村民們同甘共苦,將福建菌草技術移植到了黃土地,並且在金灘村成功種出了蘑菇,帶領大家走上了致富路。他一口地道的福建地方口音和大西北淳樸的方言,在交流融合的過程中,出現了許多笑點,把原生態的生活畫面活脫脫地展示給觀眾,真實又接地氣。

對當地觀眾來說,在具有一定權威性的公共環境能聽到自己日常生活中熟悉的語言,既能引起情感的共鳴,又一定程度上帶來了新鮮感。

對外地觀眾而言,聽到一種完全不同於普通話和當地方言的語言時,陌生化引發的新奇感就更加顯而易見。加之方言本身具有的生動性和感染力,不僅沒有成為傳播交流的障礙,反而成了吸引觀眾的亮點。

方言是一個區域長期總結、提煉而形成的文化合集,是最能直接體現人民原始的、真實的交流溝通、情感宣洩、心理活動的語言形式,與當地的歷史傳統、文化生態都有密不可分的聯絡。

《山海情》以平民視角紮根黃土, 用鮮明的草根性和獨特的地域性方言,使該劇所反映的現實生活散發著濃郁的泥土氣息,勾連著當地的文化特色和風土人情,莫不與人物的風度、性格、氣質緊密相連。這些獨特的語言更容易讓觀眾記住角色,也讓角色更加飽滿,活靈活現。

《山海情》用方言所包裝的土特產,其背後反映了特定時代的現實生活、時代風貌、社會變遷,實現了從生活真實到藝術真實的跨越。所以,與其說《山海情》是因為方言而走紅,不如說是其以方言承載的對真實的迴歸、對生活的貼近、對深度的開掘讓觀眾入眼入心,讓觀眾產生共鳴。

但是在講述故事的同時,導演也秉持客觀性,不迴避人性的弱點,不迴避扶貧工作中遇到的侷限和困難,讓觀眾看到扶貧攻堅的艱難。劇中透過李大有這個不加雕琢的人物形象,將一個農民身上特有的性格特質表現得淋漓盡致。從帶著首批吊村搬遷戶逃跑開始,到移民新區面對通電難時的煽風點火,作為村裡長輩代表性人物,李大有成為了移民區每項工作中最大的“刺頭”。

這就是《山海情》用地道的方言包裝出的純正的土特產,觀之樸實,食之味道純正,是脫貧致富的經典劇作。

9
最新評論
  • 《海王》“黑蝠鱝”扮演者跳槽漫威 將主演漫威新劇《奇蹟人》
  • 斗羅大陸二次播出的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