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未讓你驕傲,你卻待我如寶。
春節檔的電影眼花繚亂,有的口碑大好,有的差評不斷。
《你好李煥英》故事簡單,劇情也不夠緊湊精彩,處處透出青澀之氣。卻在一眾大片中脫穎而出,成為票房冠軍。
有人說,觀眾的口味是一門玄學,無法預測,無法揣摩,無法引導。可越來越覺得,觀眾的口味其實從未改變。
作為觀眾,看一部電影,也許是為了放鬆,也許為了短暫逃離現實,或者為了電影引人入勝的劇情,又或許想從電影中覓得些許安慰和共鳴,也許只是為了欣賞現實中無法遇見的美和衝突。
個人審美不同,但又有一種相似性。
在如今各種資本介入娛樂行業的時代,真正成功的電影,必須要給這個世界帶來些什麼。
有些是文化的復興和傳承,有些是真摯而細膩的感情共鳴,有些是深度的人性探討,有些是熱血的召喚與魄力,有些能帶人進入一個迷幻而美妙的世界,有些則令人捧腹,酣暢大笑·······
這樣的電影,看了會給觀眾一種能量,有些是短暫的,有些是久長的。
若只是一味追求技術,特效,流量,演員知名度,或者為了迎合當下的市場口味而製作的商業電影,往往很難成功。
身邊去看過《你好李煥英》的朋友,評價都出奇一致。他們沒有誇獎電影拍得如何好,也沒有說演員演技多到位,只是淡淡地說:帶上家人去看吧,值得去看一看。
值得。確實值得。因為電影中表達的是商業大片都不屑歌頌的,最真摯而平凡的,親情。
電影改編於賈玲與母親的真實經歷,萌芽於賈玲那個“子欲養而親不待”的人生遺憾。這樣的電影,處處透露出一種打動人心的真情實感。
即使沒有大場面,沒有非常引人入勝的劇情,足以令人動容。因為一個“真”字,把人和人的情感連線。讓人想到自己的父母,想起小時候他們關愛、撫養我們的點滴。
賈玲在電影中的哭戲,甚至都讓人覺得這不是在演戲。也許藉由演戲,她把這些年對母親的愧疚,遺憾,懷念和愛,在戲中噴湧而出。而劇中母親的笑容和幸福,又讓賈玲達成了一種自我和解與原諒。
這部戲,最大的受益人,應是導演賈玲。不是因為電影大賣名利雙收,而是在拍攝電影和演繹的過程中,她理解了母親,她讀懂了母親的幸福和囑咐。她終於釋懷了。
而看到這部電影的你我,也是受益人。
我們內心會被刺痛,因為我們感同身受親人離去的無助和悲痛;我們的心會被感動,因為我們也如此深愛著父母,哪怕不常打電話,哪怕不常回家。我們心裡害怕遺憾,我們也許會開始做些什麼讓父母開心一些。
安靜的影院裡有很多抽泣聲。我想他們回到家,會抱一抱自己的母親,耐心地聽她講一講年輕時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