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你好,李煥英》別人都是崩潰大哭,而我卻只流了三滴淚,原因是...
最近火遍全宇宙的《你好,李煥英》,在傳說中資本的推動下,我在初三終於還是沒扛得住全網的熱度去看了, 凌晨1點的票,我們姐妹幾個靠意志撐到了開場, 到了電影院, 簡直驚呆了呀,大廳里人潮湧動, 這哪裡是凌晨1點的三線小城市啊, 分明是在菜市場搶購打折商品, 取票檢票都得排隊, 還是一眼看不到頭的那種。
果不其然,和大多數的觀影體驗一樣,哭得稀里嘩啦的,笑點淚點幾乎都是全場統一,一起哭一起笑,這種又哭又笑“瘋瘋癲癲”的狀態還是讓人莫名覺得有種身心釋放的爽感。
如今,看完電影也差不多一個星期了, 現在想想哪個笑點讓我現在還清楚地記得,仔細一琢磨還真沒有;倒是痛哭的那一刻印象深刻,就是最後賈玲奔跑大反轉的那一刻,現在都記憶猶新。
我不禁在想,這是不是被導演抓住了“人性的弱點”呢?整個電影院全場觀眾同時笑同時哭,這是不是就是傳說中的共情嗎?那為什麼能抓得住我們的淚點呢, 導演又不知道我們經歷過什麼。我默默犯嘀咕,難道我們不僅在網際網路上是沒有秘密的,只剩心裡的小九九,也藏都藏不住嗎?
終於,我找到了答案。
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人類會哭泣呢?站在導演的角度,想要讓觀眾感動,必須先知道人類會為了什麼而哭泣。
你可以思考一下,你上次哭是什麼時候,是為了什麼原因呢?如果能抓出自己的感動點,是不是也可以仿效複製呢?在這裡我幫你整理了三大哭泣元素,我用一個節目片段來解釋這三個常見哭點。
日本有個綜藝節目採訪了一位76歲的秀夫老爺爺,問他說:“如果有機會對18歲的自己喊話,想對18歲的自己說什麼呢?”
秀夫老爺爺就對當年正要考大學的自己說:“喂!秀夫,我是76歲的你啊。你會報考有名的東京都立與早稻田大學。我希望你好好學習,所以先告訴你結果……”
秀夫老爺爺一臉正經地繼續說:“你重考了兩年,去了比較差的中央大學。”
語畢,綜藝節目裡的來賓鬨堂大笑,秀夫老爺爺也太幽默了吧!採訪還沒完,秀夫老爺爺還有第二段喊話,他想給24歲、正猶豫要不要求婚的自己鼓勵。
“喂!秀夫,我是76歲的你,你怎麼樣?”秀夫老爺爺一樣爽朗地問候。
“你會在公司裡認識一個女孩,跟臉超小、超可愛的小華醬交往……因為你一向沒有女人緣,所以懷疑自己是否配得上她,一直猶豫要不要求婚……心中有愛,就要馬上行動啊!”秀夫老爺爺大聲呼籲!
“因為……”老爺爺語調開始變緩,“兩年後……小華醬……就會因病去世……”
節目來賓頓時嚇了一跳,秀夫老爺爺的面容也變得哀傷,深呼吸了幾口,才又開口繼續說:“你會無比後悔、極度悲傷,一直都忘不掉……所以,直到你76歲……依然獨身、未曾娶妻……”
此時,節目裡的來賓都瞪大了眼,難以置信。
秀夫老爺爺最後緩緩地說:“所以秀夫……請替我轉告親愛的華醬……我整個人生當中……唯一最愛的女人……就是華醬,最喜歡的人……就是華醬……請一定要幫我告訴她……”秀夫老爺爺說到這,節目裡許多來賓已經頻頻拭淚、低聲啜泣。
我嘗試用文字還原當時的場面令人動容流淚,但我想感動程度可能仍不及親眼看見的1/10。
這個片段之所以會讓人想哭,就是因為它彙集了三大哭泣元素。
一、離別感
生離死別是人生一大難以忍受的事,一旦要跟所在乎的事物告別(死亡、失戀、畢業、分隔兩地等),日後難以相見,都會令人心酸難受。許多人看電影最無法忍受“犧牲”的橋段,犧牲就是放棄在意的某事物、成全另一個事物,譬如《泰坦尼克號》的傑克為了蘿絲犧牲自己的生命,這也是離別感的延伸。秀夫老爺爺就是因與他的愛人死別,思念卻無法相見,令人難過。
二、悔憾感
我們常看到電影中某人轉告女主角一段男主角的遺言,或者用書信讓女主角讀到男主角最後想說的話,這種“我有話想告訴你,你卻再也無法收到”的“單向傳遞”也是悔憾感的延伸。秀夫老爺爺則是請24歲的自己轉告,他有多愛華醬,但我們都知道這是無法傳達的,華醬再也無法聽到與迴應了,這時悔憾感就來到最高點。
三、逞強感
五月天有句歌詞:“才發現笑著哭,最痛。”在戲劇中也常有種設計,明明是很難過的時候,卻要笑著裝作沒事,這時觀眾會加倍揪心。在電影《我的少女時代》中有個場景就是男主角徐太宇已經有些愛上了女主角林真心,但他還是將林真心笑著推給她愛慕的另一個男生。
下一秒轉身,徐太宇背對著林真心,他的表情瞬間從微笑變得悲傷,卻不讓林真心知道。這一個畫面不知道讓多少影迷心碎。當逞強讓情緒有了反差,難過會加倍。秀夫老爺爺在訪問前半段還能自嘲大學考得爛,也把觀眾逗笑了,然而下一刻急轉直下,離別感與悔憾感發威,讓情緒先揚後抑,造成反差。我們也發現秀夫老爺爺的搞笑之下其實藏著悲傷的故事,故作堅強的人總會讓人加倍同情。
回到《你好,李煥英》的劇情中來,想想咱們這部電影中是不是運用了這些方法,其實這上述的一個元素就足以讓觀眾感動了, 更何況賈曉玲竟然在一步電影把這三個要素全部用進去了。
首先是當賈玲穿越結束要回到現實世界的時候,就運用了“”離別感“的淚點, 更高階的是,這不是生與死的分別,這是賈玲和年輕時候的李煥英永別。
再加上賈曉玲在電影裡說,“我這輩子沒有做一件讓我媽覺得開心的事”, 這是悔憾感的淚點,高階的是,她和年輕的李煥英成為朋友,也是跟秀夫老爺爺跟24歲的自己對話有異曲同工之妙。
最後再加上賈玲寧願犧牲自己的生命,讓李煥英重新選擇自己的人生大事,來製造這個“”逞強感”的淚點,讓大家看到她對李煥英的愛之後,又把電影推高了一個層次。
電影的最後十分鐘導演把這三種情感又再一次全部融入到李煥英身上,當賈玲反應過來,奔向李煥英的時候,這三種情感打翻、混合,徹底發酵,三個淚點如海嘯般向觀眾鋪面而來,最後終於承受不住,直接淚崩。
其實啊,這個世界說複雜也不復雜,說簡單也不簡單,透過現象看本質,回頭再看看《你好,李煥英》可以說是電影消費了我們的情緒,也可以說我們透過電影看到我們內心最柔軟脆弱的地方。
父母是唯一用生命無條件愛我們的人,我們不一定大富大貴,出人頭地。我們回報父母最好的方式就是幸福快樂,做子女的我們,做不到常回家看看, 就常開影片聊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