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最近,#江疏影是韓國人#上熱搜了,不知道是什麼人在作妖?

蝨子多了不咬,我們權且認為又雙叒叕:( yòu shuāng ruò zhuó ])是我們鄰居好了。

要是真攤上如此陰魂不散的鄰居,我們該怎麼迴應,才能更好地挽尊呢?像這位女藝人一樣,附上兩句宋詩,以林和靖恬然自適的態度,一笑了之,自然也是極高明的。

但是,本人關注的是宋史,和宋朝同時,統治著朝鮮半島的是高麗王朝,它的開國者是一個叫王建的人,而本人又忝與其同宗,所以,不妨也來說一說史上的王氏高麗

其實,這位王建的故鄉——淮河流域——與女藝人的出生地——上海,也可以看作是一步之遙,所以,今天的整個大韓民國也不過是我們江淮地區的一個漢人遊民玩兒剩下的。

不過,中國人厭倦了韓國人的信口開河,要將高麗王朝的開創者說成是一箇中國人,怕是要拿出點像樣的證據才行。

其實,有關古代朝鮮史的記載,保留在《三國史記》中,其源頭大都來自中國史籍,而遠古時代,最早在朝鮮半島建立政權的,主要有兩位:一個是朱蒙,另一個是箕子,他們都是中國人,所以,秦、漢時期,乾脆就直接把朝鮮半島郡縣化了,在政治上和中國內地沒什麼區別。

後來,中原衰亂,朝鮮半島上的土著人建立起的政權新羅王朝,即使有大唐撐腰,甚至為此還和日本打了第一場海戰——“白江之戰”,但新羅王朝的統治區域始終限於大同江——今天的平壤一線——以南地區,直到王氏高麗,滅了新羅,其勢力範圍才推進到鴨綠江一帶。

或許受武則天稱帝的啟發,新羅王朝曾經出現過三位女王,差不多前後時期的日本則出現了六位女王,而新羅末期,則被真聖女王統治,此時,正趕上我們的唐末五代時期,後來,其族人弓裔叛亂。

起初,王建弓裔部下的一位將軍,後來,大概也像中原王朝一樣,王建被部下擁立為王,並擊殺弓裔,取而代之,後來,逐漸統一了朝鮮半島。

至於王建為何將自己建立的王朝取名高麗,或許是想延續此前被大唐滅掉的高句麗故國,來號召臣民,而高句麗則是中國東北地區出現過的一個少數民族政權。

唐朝滅掉高句麗之後,為防止其復國,便將其臣民大部分都遷徙到中原地區,但是,後來的高麗很容易與之前的高句麗(唐人一般也將高句麗稱為高麗)產生聯想,因此,這也成為朝*鮮或韓國覬覦我們東北領土的最根本的歷史根源。

918年,王建建立了高麗國,也恰好說明,它和朝鮮半島土著創立的新羅無關,何況他原本就是中國漢人,而證據就保留在韓國最權威的正史《高麗史·太祖本紀》中。

《高麗史》是代高麗而起的李氏朝鮮的官修史書,由李氏朝鮮知名士大夫鄭麟趾奉命主持編寫的,成書於李朝文宗元年,是朝鮮/韓國最權威的官方正史。

先來看一段話——

諮爾權知高麗國事王建……邊城以挺生,負壯圖而間出……踵朱蒙啟土之禎,為君長;履箕子作蕃之際,宣乃惠和……

這是五代時期的後唐明宗李嗣源冊封王建為“權知高麗國事”時的詔書,就保留在《高麗史》中,其中,後唐將高麗稱為“邊城”,顯然是站在中原王朝的立場上,而將王建與來自中國的朱蒙、箕子並稱,且使用了“”、“”這樣的字眼,意思是王建和來自中國的朱蒙和箕子一樣,而“為君長”,這些表達都包含了王建是中國人的有效資訊。

不僅如此,在冊封王建高麗國王的另一詔書中,有——

長淮茂族,漲海雄蕃。以文武之才,控茲土域……足顯鵲巢之美。

其中,“漲海雄蕃”一句,是說王建渡海到了朝鮮半島,並且能稱雄此地,可是,他是從哪裡跨海而來呢?前一句——“長淮茂族”,便將王建的家世一語道破,一言以蔽之,王建出自“長淮”望族。

那麼,“長淮”又是哪裡呢?很顯然,“長淮”是一借指,而這一借指本身顯然是中原地區的習慣用法,據史長樂先生考證,“長淮”指代的是中國的淮河或淮河流域,而且這一說法從未出現在朝鮮半島的有關文獻中,因此,只能出自中原地區。

唐朝詩人王維在《送方城韋明府》雲:“高島長淮水,平蕪故郢城。”清人趙殿成箋註,“《元和郡縣誌》山南道唐州有方城縣。”大概位於今天河南、湖北交界處的唐河縣附近。

南宋詞人張孝祥也有“長淮望斷”的詞句,由此可見,“長淮”借指淮河流域,是中原地區由來已久的說法,因此,王氏高麗的開創者王建的祖上,很可能就來自這一地區。

無獨有偶,後來,宋太宗冊封高麗成宗時的詔書中也延續了“長淮”的說法,“常安百濟之民,永茂長淮之族。”二者前後呼應,讓王建出自長淮的事實板上釘釘,確鑿無疑。

或許是為了便於統治異域的臣民,王建刻意隱瞞了自己來自中原地區的事實,因此,在《高麗史》中,對於王建的父祖、家世語焉不詳,這顯然有悖於歷代君主封贈祖宗的昭穆傳統,甚至於終王建之世,高麗始終不立宗廟

《高麗史》的編纂者鄭麟趾在《高麗史·高麗世系》中摘錄了一段有關王建家世的傳說,甚至將王建的生父認作是偶然是微服至此的唐明皇之子唐肅宗

寶育認是中華貴人……以辰義薦枕,留期月,覺有娠……果生男,曰作帝

不僅如此,據《高麗史·太祖本紀》中記載,王建稱王的第二年,“九月癸未,吳越國文士酋彥規來投。”

吳越國是唐末五代時崛起於淮河地區的一個地方政權,為錢鏐所創,這位穿越當時的敵對國跑來高麗投靠王建的,很可能便是王建老家的窮親戚之類。這也間接透露出王建與淮河地區的某些關聯。

或許因為高麗王室出自淮河地區,而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同樣來自大致同一地區,因此,明朝初年,洪武帝在《皇明祖訓》中將高麗列為十五個“不徵之國”。

與此相對照的是,高麗和安南(即後來的越南)同為儒家文化圈的重要國家,但洪武帝之子明成祖卻派大軍征討安南,當然,明朝對於安南、高麗之間的態度差異,或許有其他原因,本人對明史涉獵不多,不敢置喙,但高麗王室出自中原漢族,或許是其中隱含的一個理由。

高麗末期,更是襲用“大明衣冠”,而且高麗人將接受“大明衣冠”的歷史意義抬高為“追復祖宗之盛”的高度,以此來表示對“中華文明”的堅守和傳承。

大明態度高皇帝賜恭愍王冕服,王妃、群臣皆有賜,自是衣冠文物煥然復新,彬彬乎古矣。——《高麗史 ·輿服制》

後來,高麗昌王在位時,大臣趙浚在給昌王的奏疏中寫道——

祖宗衣冠禮樂,悉尊唐制。……我玄陵(即恭愍王陵號,代指恭愍王)……追復祖宗之盛。——《趙浚·陳時務疏》

對於高麗襲用“大明衣冠”,高麗著名詩人元天錫如此形容——

著新革舊何其速,外國人為中國人。——《元天錫·是月朝廷奉大明聖旨改制衣服,自一品至於庶官、庶民,各有科等,作四絕句以記之》

這一點,也可以用來終止另一場紛紛揚揚的“漢服”與“韓服”之爭,畢竟,漢服是韓服的“祖宗”,這可是他們的先人親口說的。

當然,高麗王朝也投桃報李,比如其“慕華”、“事大”思想,甚至以“小中華”自居。

宋以本國(指高麗)為文物禮樂之邦,待之浸厚,題使臣下馬所曰:小中華之館。——《安鼎福·東史綱目》

高麗終於有幸可以和明朝建交時,高麗名臣李檣激動地賦詩一首,回憶高麗與宋朝交往時的一段“高光時刻”。

國家遭遇宋文明,禮樂交修醉太平。……萬古難磨忠義在,小中華館豈虛名?——《李檣·懷古》

參考文獻

《唐明宗披露了高麗太祖王建的族籍》(史長樂)

《王氏高麗非高句麗之舊》(楊保隆)

《小議新羅女王》(王玉潔)

《王建為何定國號為高麗》

《高麗史》

11
  • 《海王》“黑蝠鱝”扮演者跳槽漫威 將主演漫威新劇《奇蹟人》
  • 潘瑋柏:臥槽,我都跨節目當導師了,怎麼還是沒能躲過暴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