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野雞品牌”,估計常看護膚內容的童靴們多少都聽到過吧。

通常提到這個詞的情景,要麼就是說“這是哪來的野雞品牌”,要麼就是“xx雖然小眾,但是絕對不是野雞品牌”,或蓋章野雞或極力撇清,

但細細思考一下,“野雞品牌”這個標籤的定義是啥,應該怎麼給一個品牌來定性野不野雞呢,這個邊界好像hin模糊啊,

雖然相對於圈外人都能叫得出名號的雅詩蘭黛、歐萊雅來說,寶拉珍選是小眾一些,但在護膚圈內也算小有名氣了吧,不少達人都傾情推薦過,怎麼就被劃成野雞品牌了呢?

三爺覺得正是因為“野雞品牌”的範圍太模糊,大多數人心裡並沒有明確的劃線,少數心裡比較有數的人對於是否“野雞品牌”的評判標準也不一樣,三爺大概總結了一下有這樣幾類標準:

評判標準一:三無即野雞

三無說得太多可能大家都忘了具體是哪三無,一般來說指的是無生產日期、無生產廠家以及無品質合格證,說白了就是來路不明,木得身份證的“黑戶”。

對於化妝品來說,三個“無”裡面最重要的就是看有沒有CFDA(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備案。有備案才準生產和銷售。

備案除了有利於監管外,對於消費者的意義在於提高了透明度,大家都可以利用平臺查到產品類別、生產者、成分等資訊。

這種備案都給不出的,想都不用想,那肯定是野雞無疑了。

這裡三爺要特別說明一下,各國法規不同,差異也相當大,生產許可、備案這點基本上只適用於中國。

歐盟和日本都是依據禁用成分、限用成分、可用成分等清單來生產的(中國也是),相對來說安全性已經有一定保障,生產上市前無需“化妝品生產許可”。

而美國的制度其實是最鬆的,首先原料就沒有審批也沒啥限制,產品也沒有售前審批程式。

產品相關的安全性、生產條件、資訊真實等都要等產品賣出後,FDA才能開始監管,而且是認定偽劣化妝品或標識錯誤化妝品才能禁售。

直白點說就是,三無化妝品在美國是合法的。

就比如我們TB自制、朋友圈自制那種在廚房裡攪和攪和的,在美國,是合法滴嗷,只要不被認定偽劣化妝品或標識錯誤化妝品。(但有問題罰得還是挺重的,所以產品可能沒什麼大錯,但不一定有多好)

所以美國其實有特別特別多的小作坊、家庭作坊式品牌,可以說美國才是真真的“三無產品聚集地”,

比如曾經爆紅的GLAMGLOW發光面膜,最開始也是家庭作坊式生產,連名字都沒有。

後來在演員和化妝師的圈子裡火了,口口相傳到最後成立才幾年就被雅詩蘭黛相中收購,進入豪門,完全不算野雞了。

對於福斯消費者來說,不那麼容易能掌握到國外產品的相關資料,所以如果你想挑點偏門的、不怎麼知名的品牌用用,謹慎點來說,最好還是優選日本和歐盟的,相對來講更嚴格,安全性更有保障。

評判標準二:沒聽過、沒見過、網上資料稀缺的小品牌

有備案是底線,但光是有備案已經滿足不了高要求的消費者了。

太多小廠出身或者完全沒聽過的牌子取得CFDA備案,卻仍然有各種負面新聞爆出,消耗了消費者的信任。

比如TST,“活酵母”“排毒”的智熄宣傳現在還在繼續,導致爛臉的爭議也一直沒停過;

進口化妝品也一樣有翻車的。前幾年也是火遍全網的新加坡小牌bliv信美肌的去黑頭啫喱,某些粉絲反饋效果出神入化,

但是備案的成分表又非常的平平,甚至沒有一個能明確針對改善黑頭的成分,

當時就有業內人士認為是隱藏了某些成分,如水楊酸、A醇等,結果沒火多久就被上海藥監局檢出含有“面板鴉片”糖皮質激素地塞米松,

bliv品牌從爆紅直接變撲街,雖然品牌道歉並回收了當批次的產品,但有部分消費者認為已經導致了自己出現激素皮炎。

而且除了被檢出批次外,品牌堅稱其他批次沒有問題,單獨消費者肯定不會為了100多塊的產品多花幾千檢測費去檢測是否合格,但誰還敢繼續用?

這類品牌的問題層出,讓廣大消費者對於這種新起的、沒有大集團撐腰、名不見經傳的小品牌都產生了信任危機,初次見面基本都會被劃為野雞品牌。

這樣的評判標準,稍微有些一棒子打死,但是臉就一張,消費者有自我保護意識,謹慎點總說不上有錯,只能說在市場亂象難以辨別時的一種規避風險手段。

這其中,自然也不乏很多踏實做事、靠譜好用的小品牌,碰上國內外的自媒體伯樂曝光一下、炒紅一下,最後就會摘掉野雞標籤,晉升為“小眾品牌”。

比如,幾年前大家還都沒什麼人使用西班牙護膚品時,ISDIN、Sesderma、Singuladerm等當地的藥房品牌,就都有被誤解成野雞的時候,現在在國內都是網紅了。

對於這類小牌,真正有辨別能力的專業人士,自然會知道這個是不是ta需要的;

而對於普羅福斯,本著自我保護、謹慎對待的原則,這類產品可以暫時先劃分到野雞佇列,不是說就一定不好,但是可以謹慎觀察下再入手。

評判標準三:沒有大集團背書

在bliv檢出糖皮質激素的事件中,品牌解釋道,此次的違禁物新增非品牌主觀故意,是原料出現問題導致。

那這裡三爺不禁就要問道,品牌自身對於原料的把關是怎麼做的,這麼嚴重的問題你品牌毫無察覺,栽了也不冤吧。

而這樣問題其實就剛好能承接上,下一級的評判標準,以有沒有大集團背書作為判斷野雞與否的標準。

大家現在是不是經常看到什麼不知名小品牌說,我和歐x雅同廠同流水線,和資x堂同原料商,以此來貼大集團大品牌,但這其實真的啥也不代表!

就算有個品牌說,我和某大牌同原料同工藝同配方,那也還有一個重要因素要考量,那就是品控,大集團大品牌對於自己產品的品控是非常嚴格的。

就像bliv這樣的事件,原料品質出現問題,大品牌需求更多、產量更大也同樣會碰到,但在進廠前就會直接拒收這批原料了;包括在生產中遇到的品質不一問題,大品牌會極盡可能去篩掉。

就算如此,資生堂也都曾出過,因為攪拌機問題導致防晒結晶,最後整批貨回收的時候。

可見工業生產出點問題真的無法避免,但大品牌的把控還是要靠譜得多,偶有失誤,但機率小了太多太多。

因為他們非常清楚出一次事故會有多不良的影響,品牌信任度方面,信任危機可能會像印在腦子裡一樣,消費者看到品牌就聯想到事故,就像某些奶粉,就像嘉娜寶的白斑事件;

而嘉娜寶現在還在對杜鵑醇進行研究,為什麼會導致白斑,也需要給公眾一個交代。

經濟方面,品牌廢掉的貨品、賠償、公關費用,也是鉅額天價,所以對品控更是不敢小覷,隨便出貨的話,這次可能只是質感有差,下一次指不定就是激素了呢,對吧。

在面對利益的當前,談良心是沒有什麼用的,重壓重罰天價損失才能起到規範作用,大集團大品牌相較下更嚴苛。

所以有些標準嚴格的消費者,會把非大集團背景的品牌同樣劃為野雞品牌,比如開文提到的寶拉珍選。

寶拉珍選的原有創始人就不算是一個配方專業人士或者醫師,有點類似於國內的成分黨大咖自創一個品牌的感覺。

非要說的話,三爺覺得可以說寶拉是出身野雞,然後走出了自己的花路,經過十幾年的市場驗證,現在品牌有了一定的基礎和實力,已經可以被劃為小眾品牌啦。

這三類是比較常見的對野雞品牌的劃分方法,但總體來說野雞不野雞本身就沒有個明確標準,完全就是個人對品牌的定義,覺得野雞不買就好了,比如常年只用海藍之謎、LP的人,你跟她說寶拉珍選,大概率也是覺得哪裡來的野雞。

對於無法了解到品牌更多資訊的福斯消費者,三無不買這是底線,不知名小品牌先觀望,最嚴謹就是隻買有大廠大集團背景的品牌,最不容易出問題。(美國的監管來說,沒聽過的小品牌更要謹慎)

最新評論
  • 《海王》“黑蝠鱝”扮演者跳槽漫威 將主演漫威新劇《奇蹟人》
  • “真實”馳騁外交場,沉浸式觀劇揭《外交風雲》破圈祕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