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國內電影業還在成熟過程中,目前並沒有一個行業通用的片酬支付模式。
比如現在公開的幾種片酬支付方式:
一、分階段支付,比如入組支付一部分、拍攝中期支付一部分,尾款在殺青後支付;
二、片酬轉股份,把約定的一部分片酬轉為電影投資,根據票房成績後續支付;
三、一次性付全款,這種在行業少的要命,而且多數是在洗錢。
其實這些支付方式這些都是演員和劇組協商後的結果。而且大家不要把片酬簡單的想成“演員的酬勞”,更多時候,片酬是資本運作的一部分。
也就是說,我們把一部電影和電視劇看成投資專案,劇組和演員都是參與者,而片酬和其他成本,其實都是專案經費而已,它的支付方式,完全取決於專案的進展和盈利情況。
但假如炒作失敗,沒有引發熱度,而且被相關部門介入調查,那麼這個明星可能連十分之一的片酬都拿不到,甚至可能只有點車馬費,因為專案都黃了。
這其實也是大陸電影市場一個比較獨特的情況,那就是演員本身就是資本控制,並且跟它們一起運營的管理者,而不是我們理解的只拿片酬的打工者。這點跟日韓歐美都不一樣,在有成熟電影工業體系的日韓歐美,演員根本不需要去參加什麼前期炒作,以及陪吃陪喝什麼的,他們只需要按時進組並且老老實實把鏡頭拍完,並且根據合同約定,有問題自己回去補拍就可以了。所以他們的片酬都是一次性支付,大部分價位並不高,除了超一線巨星像小羅伯特唐尼那種,以及成龍李連杰這種國際巨星,其實這二位如果僅僅在好萊塢的咖位不算一線,但算上他們背後的中國市場,那麼片酬就能進入一線明星之列。這也是《敢死隊4》李連杰就幾個鏡頭,但也有不菲的收入,主要是好萊塢看重他背後的中國票倉而已。但大部分只是一線的國外明星,片酬其實跟咱們這邊二三線差不多,只不過他們多數不願意過來,原因是愛惜羽毛,覺得咱們電影的運作太LOW。
所以演員片酬在咱們國家更多時候是個虛無的數字,這裡面更多的是整個專案的投入成本,並且不都是落入演員或者團隊的口袋,可能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已經花出去的成本。甚至還有一些是傳說中的陰陽合同,也就是簽了幾千萬,實際支付一部分,剩餘的用來做其他操作,某冰被指控的就是這種玩法,現在還陷在泥潭裡不敢冒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