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首先我要替我老鄉王寶強說兩句話,王寶強是正兒八經的努力+天賦選手,他的戲路很寬,可以看看《hello 樹先生》《盲井》《士兵突擊》《泰囧》這一系列作品,一部戲一個風格。正劇和武打劇就不用說了,就是他演喜劇也是自成一派的水平,不要以為“裝瘋賣傻”很好演,也就是王寶強能撐得起唐仁這個角色,不管換誰來都達不到這個效果。雖然我跟王寶強不是一個城市的,但是我倆老家就隔著一個縣,他在父老鄉親的口碑裡特別好,孝順父母、修樓修路、給老鄉介紹工作,做了很多好事。家裡面鄉親們對於電影明星都不感冒,唯獨只認一個王寶強。

好,以上是粉絲濾鏡的成分,下面正經談一談這部電影。

(一)“糾結”的大和民族

《唐人街探案3》延續了唐探系列一貫的喜劇+推理的路線,這一部相對於前兩部,又增加了些許公路片的特色,基本上一路破案下來,把東京大大小小的特色都展示遍了。而東京都市圈是日本最重要的中心區域,全國40%的人口都生活在東京及其周邊的都市圈內。走馬觀花看一下東京,也就大致能夠感受日本的特點了。

唐人街探案系列有一個特點,發生在哪個地區,影片風格就會帶有那個地區的特質。比如說第一部在泰國,就有東南亞人民熱情、樂觀、自然淳樸的氣質;第二部在美國,電影風格明顯帶有了紐約鋼筋水泥、森嚴冷酷、工業化森林的特色。講道理為什麼滿世界跑選這些地方,電影人不是閒得慌給自己增加成本的,而是這些地域的氣質與特色可以反作用於電影,成為藝術創作的一部分。第三部裡的日本特色也非常鮮明,下面我展開分析。

當看到電影裡日本和東南亞黑幫在四面環水的樓臺中會面的劇情時,我就樂了,這個是太標準的“孤島”式的藝術形象。在日本小說、電影甚至動漫中,類似於這樣的“孤島”層出不窮,也不一定是周圍都是水的孤島,也有可能是周圍是深壕的堡壘,或者是光禿禿山頂上的神社。這就是對日本這個國家在創作者們潛意識中的投射。

日本是一座島嶼國家,他們對於本國地理環境的態度也往往是“糾結”的——有時候慶幸於四面環海而沒有外敵入侵,比如幾次阻止蒙古艦隊的“神風”;有時候有懊惱於交通閉塞、資源匱乏,讓國家和民族發展遇到了瓶頸。

日本文藝批評家、左翼文學理論家吉本隆明就專門分析過這個現象,他引用了一句中國著名詞人馮延巳的名句——“獨立小橋風滿袖”,意思是日本這個國家太孤單太孤獨了,就像一個人站在小橋上,四周都是水,進退只有一條路,而且不停有風颳來,吹得人衣衫都亂了。日本的文化人、有識之士們,對於國家對於自己的態度,投射進文藝創作中,恰恰就有“獨立小橋風滿袖”的感覺,這是他們生長環境與經驗投射共同決定的,已經根植於他們的潛意識中了。

吉本隆明繼續分析,正是因為日本這種“孤島”式的危機感,所以日本的民族特性一方面特別堅韌,能忍受別人忍受不了的苦難;另一方面也特別極端,非常容易傷害別人,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吉本隆明這個分析可以說是一針見血,他本人也非常厲害,當時二戰之後日本左翼文學界有一股思潮:一些左翼作家認為自己曾採取了反戰態度,因此自己沒有戰爭責任。而吉本隆明就明確指出:我們都有責任。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反動地位,是整個民族都需要揹負的債,如果我們不能正視、反思這段歷史,承擔起自身贖罪的責任,那麼我們就是“歷史的懦夫”,日本民族永遠也不會真正走上正軌。

《唐人街探案3》中渡邊勝就是這樣標準的懦夫。渡邊勝可以看做是日本民族的縮影:一方面他是先遣團的後代,並被留在了中國。他不能決定自己的出身,就像日本天生就是個孤島,資源匱乏自然環境惡劣,這是誰也決定不了的。但另一方面,他又把這種苦難轉嫁給了別人——自己的妻子和女兒。

(二)不正視歷史的懦夫

大和民族自己沒有資源和市場,就去侵略別的民族,轉頭來被暴打之後還覺得自己是受害者,被丟了兩顆原子彈就嚶嚶嚶地哭了起來,跟渡邊勝這種狗男人一個德行。所以我說整個日本的民族性集中投射於渡邊勝身上了。

小林杏奈和他母親這兩個藝術形象也很典型,都是忍辱負重的婦女。這類深受苦難、任勞任怨、俯首甘為孺子牛式的形象在日本文學作品中也非常的常見。我在講《一步之遙》這部電影的時候說過“聖女想象”這個文學概念,簡而言之就是像聖女貞德——男人不能救國了,要女人來救國;男人不能革命了,讓女人來革命。具體到日本國家的“聖女想象”就是——男人承受不來這些苦難,就讓女人來承受。

喜劇不單單是搞笑,喜劇是需要有核心的,這就是為什麼有這樣一種說法“最好的喜劇都是悲劇”——雖然這話有點抖機靈也不嚴謹,但確實是有幾分道理的。唐探3中的核心,就是在小林杏奈身上。

熟悉日本文藝作品的朋友一定會有感觸,其中全都是類似的婦女形象。一方面反映了日本女性地位低,只能作為男性的附屬品;另一方面這種女性其實就是整個民族印象的投射。文學作品不過是藝術家們生活經驗與潛意識的投射,為什麼日本受苦受難的“聖女想象”這麼多,因為潛意識中就認為我們國家就是這麼苦的。

但是日本這民族擰巴的地方就在這裡:他自己有苦難不說“苦其心志勞其筋骨”之後的奮進吧,反而偏偏想著去傷害別人,還挺理直氣壯——就像渡邊勝覺得我已經為你們母女付出這麼多了,你們怎麼還不知足啊?這種人就是吉本隆明筆下的“歷史的懦夫”,指望他良心發現是沒用的,就得用更強的力量糊在他們臉上,麥克阿瑟在東京當太上皇的經歷已經示範給我們了。

而妻夫木聰飾演的偵探野田昊則是標準的“新日本人”——這個詞彙特質生在日本70/80年代,也就是經濟最繁榮時期的日本人。那時候日本全世界GDP總量第二,人均一度達到過第一,股市繁榮、樓市繁茂、賺錢機會多如牛毛,天天叫囂著要買下美國。這期間成長的年輕人有著鮮明的個性、自信的人格、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精神,比他們“擰巴”的祖輩們要健康得多。你要是交朋友,相比渡邊勝這樣苦大仇深的,肯定喜歡跟野田昊這樣的人交朋友。然而這一代“新日本人”也不過是曇花一現,隨著日本經濟進入“丟失的二十年”,年輕人身上的特質從積極進取變成了宅、喪、低慾望等等,當然這就是題外話了。

其實從新老日本人這個角度啟發,分析《唐人街探案》系列裡的主角團也會有類似的發現,一半是有歷史包袱的人:比如秦風、思諾、宋義(妹妹的事),另外一半是天然就可以優越起來的“後浪”們:比如野田昊,Kiko……這樣的戲劇碰撞是非常充分的。當然還有一個佛陀一般超然於一切的角色:唐仁。他是整個唐探系列的靈魂。

(三)“秘密政府”與中二組織Q

Q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組織,也挺值得分析分析的。當田中警官說他們的敵人是舊貴族和財閥——這些人無時無刻都在上演著完美犯罪,我聽了深表認同,覺得這老哥有水平;而當田中警官說“不加入我們,就是我們敵人”的時候,我忍俊不禁了,這不就是“二二六”日本青年軍官團嗎?

二戰之前,日本陸軍中的一群少壯派,也叫“皇道派”,覺得上升空間狹窄,陸軍高層都被論資排輩的老油條們佔據,日本民族的前途在這群老油條手裡就完蛋了。於是他們毅然發動了一系列針對於高層貴族的暗殺事件,許多實權派大臣、明治維新的元老都死於這些“少壯派”的刺殺下,舉國震驚。最終這一系列衝突演變為二二六兵變。歷史書上對於這次兵變的影響評價是——日本在軍國主義與法西斯化的快車上一去不返了。

那些少壯派軍官們就有個特點,看誰都是異端。整個日本陸軍本來就夠右了,但是少壯派們覺得還沒我“右”,統統死啦死啦滴。毛主席的金玉良言:政治要把我們的人搞得多多的,要把敵人的人搞得少少的。但是不管是Q組織還是日本陸軍少壯派,都喜歡把敵人搞得多多的,說到底他們肯定辦不成大事,也就是個攪屎棍的角色。

這兩個組織的共同特點還都是非常中二,少壯派也就是皇道派們,搞了好多證明組織純潔性、忠誠於天皇的儀式;Q組織也挺厲害,那個會開得也是儀式感滿滿,看起來就感覺好棒棒,最好再配上一曲《昭和維新之歌》。

(四)未來劇情猜想

從文學創作的領域來看,這個Q組織屬於Deep state——通常翻譯做“深層政府”。意思是掌控這個世界的,有一個表面上的政府,還有一個深層的統治階級。最早這類的文學作品產生於工業革命前後的英國,為啥要這麼寫呢?因為好看,讀者喜歡,大家就覺得這個世界沒那麼簡單,有一些“覆雨翻雲手”的人和集體暗中操控著社會的方方面面。

結果本來是文學創作的領域,後來就演變為了各種陰謀論的溫床了。比如說很多美國人就相信“孌童國際”是這個國家真正的主人,比爾蓋茨要透過疫苗消滅大多數人,扎克伯格是蜥蜴人打入人類的臥底;比如我們有很多人都相信羅斯柴爾德家族是世界最有權力的一群人,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不過就《唐人街探案》系列作品來說,一個非常鮮明的風格就是“喜劇+推理”兩條線並行,既有感性又有理性,劉昊然負責理性推理部分,王寶強負責感性喜劇部分。劇情發展是靠劉昊然,但整部戲的靈魂是王寶強。所以根據這部劇“雙頭制”的經典風格,我再次大膽地推斷,這部戲結尾的Q組織,其實跟推理排行榜第一位的Q不是一回事。很有可能這個Q組織負責喜劇的部分,而真正還隱藏著一個大神Q去負責理性與推理的部分。

我越想越覺得很有可能,你說哪個陰謀顛覆世界的組織招新的時候,會專門做一個闖關遊戲類APP?這個人設也太可愛了吧,就好像九頭蛇沒事喜歡聽德雲社的相聲感覺一樣:一邊咬牙切齒地恨著這個世界,巴不得他早點毀滅,一邊又珍惜身邊一點點的小美好小情調。

唐人街探案系列IP,經過三部電影和一部網劇,包含的元素也越來越豐富,也拓展出了眾多可能性,以我的判斷來看喜劇和偵探已經無法滿足這部劇所觸及的邊界了,電影中商界鉅子、政界精英、技術駭客、搏擊達人、新生代網紅逐漸加入,讓唐探系列存在了可以向正劇、商戰劇、熱血勵志劇、體育競技劇等多方拓展的可能性,唐探IP的實踐值得我們長時間去關注。

9
最新評論
  • 《大奉打更人》結局: 許七安的最終歸宿
  • 50歲依然是“合照殺手”!無美顏懟臉圖也驚豔!她的美是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