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你好,李煥英》票房一起上升的是賈玲的熱度,但沒人說她是幸運的,她早說過自己的快樂永遠缺一個角。每個流淚的人被感動也心疼她。
用這樣一種形式去懷念,也許是最好的慰藉,更多人記住了這個有愛的媽媽。
《尋夢環遊記》裡說過,真正的死亡是世界上再沒有一個人記得你。
死和亡是分開的,肉體上的消失是開始,記憶的遺忘才是終結。
我們常說離開的人會永遠活在我們心裡,當一個人離開,和他共有過的記憶,曾經的習慣思想會被繼承下來。
可當繼承的人也離開時,怎麼能傳承得更遠呢?
挺羨慕那些有族譜的家族,可以追溯到很多輩人,後輩不會輕易忘記。
今天是爺爺離開的第二個月,我記得很清晰,可二十二個月時,幾十上百個月過去後,回憶還會歷歷在目嗎?
上個月寫了一篇回憶的文章,與爺爺這一世三十年的緣分,竟只想起那幾千字嗎?我曾想給爺爺寫一本書,來不及給他看了,能否給下一代人看?
讓他們記住,一個平凡的老人曾經這樣生活過。多一些人記住他,他就不會真的消失。
藝術作品比人的生命長久,可以流傳下來,可惜絕大多數人沒有這個機會去完成。
史航說手稿是脆弱的,容易消失,但出版成書,成千上萬本,就不那麼容易完全消失了。
這大概是很多寫字的人都渴望出書的一個初衷吧。
可能比拍電影簡單一些,一個人自己就可以寫。從螢幕上變成紙張也不容易,甚至記錄本身,都讓人無所次懷疑想要放棄。
當我認真想寫些什麼,去學習去看書,就發現自己的渺小,遣詞造句,思想感情,處處講究。
我可以嗎?在別人質疑前心裡早已打了無數次退堂鼓了。
遺忘的悲哀,回憶的美好,理智未必能戰勝膽怯懶惰,唯有情感可以抵禦情緒。
記錄本身就是一種對抗,當然是真實陪伴基礎之上的,否則那叫虛構。
文字,照片,影片都可以記錄,一起度過的美好時光,花點時間去陪伴,值得珍惜之人。
在變成曾經之前,珍惜每一個當下。
只要你記得,有些人就一直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