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冪去年離婚後,參加綜藝節目《密室大逃脫》,之後接受採訪時,對孩子教育觀給出了自己的看法。
她表示“要尊重孩子的選擇,孩子是獨立的個體,要給他們獨立思考的空間以及自己做選擇的權利”。
在另一次採訪中,當主持人問到楊冪:“你希望在小糯米成長的路上,避免掉什麼嗎”
她說:“沒有什麼該避免的,經歷自己該經歷的,去過自己的生活,培養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
楊冪一直是工作狂,結婚前後和離婚後都是全身心撲在工作上,花在女兒小糯米陪伴時間屈指可數,對孩子的陪伴確實是不夠的。
所以當看到楊冪說這些話的時候,就有網友質疑:教育理念不錯,但對女兒不是要多陪伴麼?還有網友直接提問:一年陪孩子有5天嗎?
一. 、我已經不需要父母了,可弟弟還需要湖南衛視綜藝節目《少年說》第五季,4月30日播出,高三學生賀振宇就當著爸爸的面,說出了埋藏心裡多年的話。
我的父母是一對只生孩子,不陪孩子的父母。他們對我這樣,對我五歲的弟弟也是這樣。在我讀小學的時候,他們把我扔在姨媽家,去外地工作,一兩年才回來一次。
姨媽家有兩個哥哥,他們經常欺負我打我。雖然我知道年紀還小,但我知道自己是寄人籬下,所以我不敢反抗。
當時想過告訴爸媽,可我當時沒有手機。只好等到爸媽的手機打到姨媽的手機上,等了很多天,爸媽的手機終於來了。卻只是匆匆的問了幾句,就掛掉了電話,我連線電話的機會都沒有。
大概從那時候開始,我再也不在被欺負或者是難過的時候,想要找爸媽了。
初中時,我離開了姨媽家。爸媽的電話來的稍微頻了些,但我幾乎不接,就算接了,也只是隨便應兩聲。
我承認我是怪了他們的,因為他們沒有盡到做父母的職責。
我經常對自己說,父母在不在身邊,真的不重要。畢竟,我也長大了,不是嗎?
我以為我會一直這麼想,直到發現弟弟的性Grand SantaFe來越懦弱。
只要有陌生人在場,他就躲在我的身後,緊張得連話都不敢說。
緊接著,我又在弟弟身上發現傷痕,我問這是誰打的,他也不肯告訴我。
如果我逼問急了,他就會哭著說,想爸爸媽媽了。每當這個時候,我就像看到了小時候的自己。
雖然現在的我覺得,我真的不需要父母了。可弟弟還是孩子,他還需要父母的陪伴和保護。
就算我已經很努力的去做一個好哥哥,可現在我能給他的還是太少了。
所以今天我站在這裡,不為我自己,只為我弟弟。
我希望他有個美好的童年,長大後Sunny燦爛一些,至少不要像我一樣。
爸媽,想辦法多陪陪弟弟吧!無論是你們回來也好,還是你們把弟弟帶在身邊也好。
我希望你們能親自照顧他長大。
爸媽,你們已經讓我對你們失望了,不要讓弟弟也對你們失望了好嗎?
我經常帶弟弟去公園玩滑板,你知道他怎麼,看到別的小朋友,和他的爸爸媽媽一起玩的時候,他會盯著別人看。
這個時候,我只能轉移他的注意力,去給他買玩具或者吃的。
二、缺少父母陪伴的孩子會怎樣賀振宇小時候被姨媽家的兒子欺負,卻只能忍氣吞聲不敢還手。
他希望爸爸媽媽打電話的時候,能替他說說話,可是媽媽打過電話來就匆匆掛掉了。
賀振宇失望極了,他說從那個時候開始,再受欺負或者難過的時候,不期待爸媽了。
缺少父母陪伴的孩子,多多少少都會有些問題。有的會影響孩子的心理,有的可能摧毀孩子未來。
1. 孩子對父母失去信任和依賴
在孩子心裡,父母是最後的依靠,無論什麼時候需要,都會出現在身邊,能夠遮風避雨,給予安全和信心。開心時候,父母陪著笑;難過的時候,父母安慰;受委屈的時候,父母能夠開導。
父母是孩子最信任的人,具備天然的情感紐帶。如果孩子得不到有效關懷,這樣的信賴就會慢慢的減弱或者消失。
孩子會比較同齡人,得不到父母的陪伴,他們可能會認為自己不是親生的,所以不愛自己。這樣就會摧毀孩子的心理防線,失去信心。
在綜藝節目《王牌對王牌》之《慶餘年專場》的一個片段,郭麒麟說自己的父親郭德綱眉飛色舞的時候,鏡頭掃過旁邊的張若昀顯得有些落寞,估計是觸景生情想到了自己的爸爸了吧。
父親母親在張若昀很小的時候便已離婚,這給張若昀幼小的心靈造成嚴重傷害,據說當時張若昀的母親一度曾試圖將張若昀帶出國外,最後是張若昀的爺爺奶奶將他留下。
張若昀成名之後,他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不止一次表達了他對爺爺奶奶的感激之情,而對於他的親生父母,張若昀卻鮮少提及。
儘管張若昀與父親張健存在著嚴重的隔閡,但是他們父子之間並非完全沒有任何交往,張若昀在成名的過程中,父親張健也予以一定的幫助,張若昀曾參演過數部張健執導的影視劇,但是張若昀成名之後,父子倆就再無任何合作,因此私下裡張若昀與張健也鮮少交往。
2. 孩子們沒了安全感,容易自卑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最初的自信心、安全感都是建立在父母的教育和影響的基礎上來的。
特別是0-3歲的年齡,正是孩子建立安全感的敏感時期。
只有父母可以包容孩子的一切,也願意花時間和經歷教育孩子。
孩子的世界簡單而敏感,在家裡怎麼哭鬧都不怕,即使犯錯被打罵了,過了一會還是會粘著父母,因為他們知道父母是愛自己的。
而一旦父母說,不要孩子的話,孩子們就會充滿恐懼,甚至都會做噩夢。
缺少父母陪伴的孩子,性格會變得懦弱膽小,偏於內向話少,容易自卑,常常一個人發呆,有些內心話也不會向別人說,壓抑著。
比如賀振宇的弟弟,受傷了也和哥哥說,哥哥追急了,哭著說想爸媽了。
在公園玩滑梯,看著別的小朋友和爸媽玩,就停下來看著,滿是羨慕,為什麼爸媽不陪自己玩呢?
這樣小小的年齡想不明白,哥哥也解釋不清楚。
3.走上極端,做錯事
孩子小的時候,三觀沒有形成,做事沒有底線,父母在身邊可以管教。
有些孩子從小是跟著爺爺奶奶或者是外公外婆長大的,甚至是四個老人圍繞一個小孩子,寵愛無限,不怎麼管教,有的是想管卻不知道如何管。
父母離異,爸爸還不讓媽媽來看小奇,然後爸爸出走沒有再回來,留在爺爺那裡。
小奇說,爸媽從來沒有跟他一起過生日。
小奇輟學,和周邊同樣遭遇的孩子一起,開始流浪,迷上網咖電子遊戲。
從宜春到哈爾濱,從哈爾濱再到北京,因偷盜被送進新安少管所。
新安少管所有55人,80%是外地人,因盜竊為主進來。年齡14-16歲,小學文化程度。
這些孩子失足的主要原因有兩個。
第一是家庭原因,父母不和或者離異,從而導致這些孩子沒有人管教,誤入歧途。
第二個就是家境不好,為了錢財,採取不當手段。
孩子缺少父母陪伴,感受不到關愛,任其野蠻生長,最終有可能誤入歧途。
三、如何高品質的陪伴孩子現在社會生活壓力大,有很多人是搬起磚,就沒法抱起孩子。
父母在工作上投入過多的經歷,而忽略了孩子的情感需求,在不少人看來是迫不得已,也是理所當然。
畢竟生存壓力更大,沒有物質基礎,不但現在過不好,未來也會受到影響。
在陪伴孩子的時間和頻率沒法保障的情況下,那就珍惜每次的陪伴品質,讓孩子感受父母的愛一點不少。
如何高品質的陪伴孩子,可以思考幾個點,做拋磚引玉。
1、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
有網友調侃,今年疫情衝擊第一個居然是各地的民政部門,多個城市包括上海這樣的一線城市離婚預約爆滿。
而中國人離婚率和離婚家庭每年都在增長,從公佈資料來看,從2003年起,中國離婚率連續15年上漲,由1987年的0.55‰,上升為2017年的3.2‰,2018年上升率依然為3.2‰,其中,離婚率上升最快的有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大城市。
而離婚資料的背後是一個個家庭的支離破碎,對大人來說,可以重新開始,而對孩子來說,造成的傷害可能需要一輩子去修復。父母重組家庭,雞飛狗跳,就顧不上孩子了。
近日,4歲孩子被繼母虐待,進了ICU,昏迷不醒。而據爆料,孩子親生父親也打過她。原生家庭得不到愛,再生家庭又受虐待。在這樣的環境成長起來的孩子,需要承受多大的痛苦。
去年電影《少年的你》表現的校園暴力,而背後卻是一個個缺少父母陪伴關愛的孩子,而這些多是一個不完整的家造成的。
魏萊,家庭條件很好,但父母卻不關心她,爸爸甚至因為考試的事情一年不和她說話。於是參與校園暴力,宣洩心中憤懣不滿。
陳念,和媽媽相依為命,性格內向,把高考當成改變命運的唯一機會,面對欺凌一忍再忍。
小北,13歲父母拋棄,流落街頭,打架鬥毆,生活沒有希望,進出派出所是家常便飯。
儘量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如果父母不在一起來了,也儘量抽時間陪伴。一起吃個飯,玩孩子喜歡的遊戲,看看電影,聊聊天,過生日,都挺好。
2、珍惜在一起的時間
抓住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專注陪孩子玩耍,聽孩子在學校的所聞所見,這些瞬間做好,也能讓孩子感受父母的愛。
我兒子芝麻22個月,現在經常拉著我或者是媽媽,到客廳裡陪他玩。玩拼圖,推小車,到處塗鴉,還有躲貓貓,每次時間10來分鐘,兒子都很開心。這期間,我和老婆都不碰手機,全身心參與互動。
《最好的教育是陪伴:耶魯女孩培養手記》作者郭力是一個普通的媽媽,把女兒月月培養成一個考上世界名校耶魯大學的出色孩子。郭力在出版社工作,平時是個工作狂,卻把下班時間全部放在孩子身上。
郭力說會盡量抓住和她在一起的每一分每一秒,並充分利用,讓這每分每秒都變成增進親子感情的有效時間。比如,郭力每天都去送她上學,接她放學,家和學校之間的這段路程就是母女最好的聊天時間。
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女兒在嘰嘰喳喳地說,媽媽聽只是偶爾插一兩句。就在這聽和說的過程中,郭力已基本上把她不在身邊時所發生的方方面面的事都了解清楚了。
孩子所有的情況父母都了然於胸,才能夠有的放矢地投他所好,把自己本來就有限的工作之外的精力集中地投放到孩子看重而且感興趣的地方。
3、與孩子共情
父母和孩子之間,天然的處於一種不平等的狀態,讓父母在和孩子相處時不由自主的居高臨下,所以和孩子溝通時,習慣了命令。
孩子小時,可能還有效,孩子越大有了獨立思考能力,逆反的心理就越發強烈。
在和孩子相處時,難免發生一些衝突,這個時候父母需要考慮孩子的感受,孩子願意說出心裡話,才更加信賴父母。
比如,父母叫孩子打掃房間,孩子有情緒,灑了一地的水,就會對孩子說:“你怎麼這麼笨,這點小事都做不好?”
這對孩子的感受是極大的傷害,也許孩子只是想偷懶,卻被冠以笨、無能的標籤。
這個時候,父母應該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和心情,也許孩子是著急著想出去踢球。
那麼可以跟孩子商量:“我知道你的心情,但是如果你認真把房間整理好,用不了十分鐘,就可以出去玩了。
美國著名兒童學家阿黛爾·法伯說過:“永遠都不要低估你的話對孩子一生的影響力。”
四、陪伴是一種平衡親子教育是建立在親子關係上的,而良好的親子關係是需要陪伴的,沒有母親餵養和照料,新生兒便無法生存下去。
這就促使嬰兒對母親產生依戀,依戀是人類最初始的也是影響最深遠的一種情感,是健康成長不可缺少的環節,是幾乎一切社會情感發展的基礎。它通常在五六個月至九十個月明顯地表現出來,而在一歲半至兩歲半達到高峰。
陪伴孩子而不是為了控制孩子,而是讓孩子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有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做自己的夢,實現自己的理想。
信任孩子,尊重孩子,這是更高階的精神陪伴。當孩子有獨立精神的時候,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即使父母不在身邊,其內心也是富足充滿力量的。
陪伴孩子是一種平衡,在某個時間點內,做正確的事情,取決於內心,施之於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