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李安的新片《雙子殺手》即將上映。
這是李安自《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後,拍了兩年的電影。
《雙子殺手》
威爾·史密斯主演。
講述的是,美國國防情報局特工亨利,退休之際意外遭遇一名神祕殺手。
兩人激烈較量時,亨利一個手電照在對方臉上——這名殺手,竟然是20年前的自己!
一場我與我的對決隨即展開。
比起2016年的《比利·林恩》,《雙子殺手》是一部商業大片,有懸疑,有動作,有酷炫的鏡頭。
還有威爾·史密斯。
然而,我最期待的,是《雙子殺手》最頂尖的影像規格:120幀、4K、3D。
現今普通的電影,均是24幀。
一秒有24幀畫面飛過。
120幀,即一秒有120幀畫面飛過。
有什麼區別呢?
先來看一下60幀與24幀的區別:
對於運動鏡頭,60幀已是肉眼可見的革新了,何況是120幀?
那相當於,流暢度足足翻了五倍。
在電影院看過120幀的《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的小夥伴形容:
人物特別清晰。
走在路上或是在車裡的鏡頭,視野跟真的一樣。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劇照
而且比起《比利·林恩》,《雙子殺手》有更多動作鏡頭,肉搏、槍戰、追車、爆炸......
快速移動的鏡頭,會讓觀眾對120幀有更直觀的體驗。
畫面流暢了五倍,加上3D效果,令一切都近在咫尺,真實得彷彿觸手可及。
甚至為了讓觀眾能有打遊戲般的沉浸式體驗,李安特意安排了很多第一視角的鏡頭。
觀感不亞於VR。
儘管李安認為,高幀、3D用來拍人臉最好,因為能提供親密感。
但2016年《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在美國只收獲170多萬美元票房的事情,顯然激起了李安的不甘。
“我們一直都在模仿膠片,但數碼電影和膠片電影是不同的。
我想發展新的美學、新的美感,這是屬於3D,屬於數碼電影的藝術。”
“感覺是一個非常特殊也非常美妙的經驗”
所以這次,李安瞄準了商業大片《雙子殺手》,想用大量的動作鏡頭讓觀眾直接感受120幀的美妙。
此舉一出,各大電影公司紛紛響應。
畢竟,投資一部商業大片,比偏文藝的《比利·林恩》靠譜多了。
美國派拉蒙影業早早地就開始遊說各大院線升級裝置。
在中國,華夏電影已經推出了一套新的影院系統,以滿足120幀的放映需求。
阿里影業、復星影業等競相為電影助力。
《雙子殺手》劇照
2016年《比利·林恩》上映時,能按照120幀放映影片的影院,全世界也只有五家。
中國只有北京、上海、臺北三家。
畢竟,改造一個影廳,成本要幾百萬。
雖然萬達等院線推出了60幀的版本,但很多影院還是放不了,甚至連4K廳都沒有。
這一次,《雙子殺手》很可能不同。
除了少量的120幀、3D的版本,全國將有一半的電影院供應60幀、3D的版本。
大量觀眾有機會領略到高幀版的魅力。
《雙子殺手》劇照
而看過60幀,甚至是120幀以後,你還會願意回到24幀麼?
就像李安,當年拍《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時,為了解決3D鏡頭裡,快速運動帶來的畫面模糊問題,他巧妙地使用了一連串靜止鏡頭。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劇照
結果從此以後,李安就越來越不適應24幀畫面,走上了電影技術革新之路。
在這個連遊戲都60幀的時代,電影為什麼要固守24幀的迷信?
李安如此想。
李安
我想,不管《雙子殺手》最終的票房、口碑如何,李安和那些致力於技術革新的電影人一樣,值得欽佩。
2009年《阿凡達》上映,開啟了一場3D技術革新。
全國院線的3D銀幕,在三個月裡,從100塊增加到了300塊。
《阿凡達》劇照
今年年初的《阿麗塔:戰鬥天使》,詹姆斯·卡梅隆又將CG技術推向了新的巔峰。
阿麗塔的瞳孔裡足足有830萬個多邊形。
她瞳孔的線條,會根據情緒的變化和外界光源的不同,而產生相應的變化。
她的頭髮,足足有13.2萬根,每一個毛孔裡的桃色絨毛,加起來有50萬根!
無限接近真人的阿麗塔
再往前追溯,還有90年代,一場圍繞數字電影能否代替膠片電影的大爭論。
70年代,很多人強烈反對電影使用電腦特效。
1935年,第一部彩色電影《浮華世界》問世,但直到60年代,彩色電影才被福斯接受。
1927年,第一部有聲電影《爵士歌手》上映,遭到影評人的集體質疑,卓別林毫不留情地斥其為“垃圾”。
《爵士歌手》海報
......
而現在,我們看著銀幕上的彩色畫面,動人的背景樂環繞身旁,3D影像帶人入境,CG人物以假亂真。
當年的爭論已不可想象。
那也許,我們現在正在見證一個新的電影時代開啟呢?
-
1 #
-
2 #
我決定不看,雖然我也很喜歡威爾史密斯
-
3 #
中國沒幾家電影院能放
-
4 #
現在所謂的3D電影都是假3D
-
5 #
絕對會代替,只是時間問題
-
6 #
我怎麼知道我買的票是什麼版本?又沒提示,已經預約了
-
7 #
看來電影院又有新賣點了
-
8 #
電影是需要不斷革新的
中國能擁有這樣的導演,就是我們的驕傲,能在好萊塢佔據一席之地的人,國內有幾個人可以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