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很多人都懷念童年的美好,童年也因此成了他們心目中的聖潔的地方。童年為什麼美好,原因很簡單,童年的認知是不完整的,是有缺陷的,正因為不完整的認知,處於童年時期的兒童們才會有區別於大人的快樂。這種快樂是短暫而易逝的,所以,童年才因此更加的珍貴了。

很多導演對於自己的童年印象非常的深刻,這種深刻是會隨著年紀的增加而變得愈發充滿想象力的。對於他們而言,童年就是美好,是無可替代的美好,另一方面,童年也意味著這種美好再也回不去,因為回不去,所以更加的美好。

特呂佛是這麼認為的,否則也不會拍出《四百擊》,本片有多麼的重要?知道特呂佛的人自然不會錯過這部影片,哪怕不知道特呂佛的人,在影史上縱覽歐洲電影的時候,提到《四百擊》依舊會兩眼放光。這就是這部電影的厲害之處。當然,我們如果用今天總攬全域性的眼光再去看,自然會看出來本片當時的時代背景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拋開這一切,本片對於特呂佛,對於他的童年,對於當時的歷史大背景環境來說,意義依舊非凡。

《四百擊》說的是一個比較頑皮的孩子的故事,中產階級孕育了一個小男孩,他在課堂上是一個調皮搗蛋的壞學生,在生活中自然也不是一個非常聽話的好兒子。對於課業的厭煩以及對於家庭的冷漠,使得這個小男孩變得十分叛逆。正因為這樣,一次次的失望之後,小男孩的母親做出了一個決定,將她的兒子送去了教管所,以此來糾正兒童時期的叛逆。然而小男孩並沒有因此而屈服,一次偶然機會,他逃離了教管所,然而面對著遠超於自己想象力的曠野,他還是失去了方向。

特呂佛的這部電影,如果你只當它是一部故事片甚至是兒童片來看,自然沒有什麼太大的意義,一個叛逆的孩子的一些舉動而已。然而當時的大背景前提下,我們再來看這部影片,就自然而然地會發現超出於這些標籤之外的東西。

本片在1959年上映,且獲得了戛納電影節最佳導演獎,當然,這個獎項自然是為了標榜特呂佛可以載入影史的構圖以及鏡頭等電影語言的爐火純青的應用。然而在這部影片的背後,我們看到的是一個二戰後的法國的迷茫,這種迷茫是貫穿電影從始至終的。

二戰後的法國發現自己曾經在歐洲的地位不可同日而語了。不僅僅是比不了英國,而且面對來自東方的威脅的時候,第一次感覺到了力不從心。二戰前的歐洲本來對於社會主義陣營是非常謹慎的。然而那個時候的歐洲是法國英國德國這幾個國家說了算的,但是二戰將這種格局徹底地撕裂了。

戰後的德國被分成了兩塊,本來距離法國很遙遠的社會主義陣營僅僅隔著一個聯邦德國,然而聯邦德國在二戰期間對法國也是有陰影的,雖然它投降早,但是面對德國納粹的侵略,法國的抵抗顯得是那麼的無力,最終抵抗沒有太能奏效。這個時候就能看出,法國不論是選擇站在哪一邊,都好像沒有什麼太大的作用。左右都為難,它的出路在哪裡。

本片對於這樣的時局的描述非常巧妙,片中的小孩面對學校的無聊只能用惡作劇來抵抗,然而每一次的抵抗都只能顯示出來自己力量的渺小。學校就如同東方社會主義陣營一樣,極具紀律性,然而法國卻不能讓自己徹底地遵循這種紀律,它看來這是對自己的壓抑。

回到家後,法國依舊是不能接受整個歐洲陣營對於自己的不重視。有了美國這個鐵桿盟友之後,英國已經不可同日而語了。英法兩國主導整個歐洲的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再加上新興的聯邦德國擠佔了法國的生存發展空間。

本想著自己能在歐洲掀起風浪的法國卻發現歐洲在戰後已經沒有什麼位置是可以供給自己調配了。因此,在片中我們可以看到,家庭也沒有給予小男孩太多的關心,最終教管所“收留”了小男孩,他需要適應的是新的“秩序”。

學校肯定不會想要回去,然而家庭中已經沒有自己的一席之地,這邊是教管所,最終小男孩只能選擇逃出去,然而離開了這幾個地方之後,他還有別的去處嗎?好像沒有了,這個世界再沒有人給予自己庇佑了。那樣的話,逃出來還有什麼意義呢?

可見,透過洞悉大背景環境再來看這部影片,你就會發現趣味盎然。這也是《四百擊》能在影史當中留下印記的原因之一。時至今日,這個問題依舊在發生,離開後會更好嗎?不知道,你得先跑。跑了才知道。

……

你好,再見

6
  • 《海王》“黑蝠鱝”扮演者跳槽漫威 將主演漫威新劇《奇蹟人》
  • 幸福是奮鬥出來的——趙麗欣的奮鬥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