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開!播!了!

終!於!開!播!了!

瘋的不止Sir。

久違的激動,化為豆瓣一個個五星好評。

3年啊。

他可算捨得復出了!

哦不,是他們。

《鏘鏘行天下2》

介紹它迴歸前,Sir必須提到兩次“失蹤”

2017年9月12日。

鳳凰衛視招牌節目《鏘鏘三人行》官宣停播,一句“感謝厚愛”後,這檔開播19年,以“色情小主播”竇文濤為中間人的談話節目,從此查無此片。

此後,竇文濤連開好幾檔“番外”節目。

△ 圓桌派、圓桌跨越派、圓桌時光派、圓桌武俠派、圓桌講究派

其中,有一款嫡系最令曾經的三人行粉絲驚喜,名字都像在做接龍。

鏘鏘三人行天下,2018年開播。

節目形式“時髦”了一點,竇文濤帶著老《鏘鏘》的倆好友嘉賓周軼君、許子東,不坐演播室,跑到土耳其和希臘,一路賞,一路嘮。

人送tag:#有文化版花兒與中年#

另一次失蹤,2020年。

自鏘鏘停播後到2019年間,竇文濤和好友在各種“派”裡侃天侃地,出鏡率不低。

唯獨去年,消失一整年。

幹啥去了?

跟你我一樣——宅家。

只不過他宅得更徹底。

因為疫情,竇文濤做了整整大半年宅男,頭三個月連電梯都沒坐過……

《鏘鏘行天下》第二季的錄製推遲。

今年開春,它總算姍姍來遲。

第二季首期名:久別重逢

點開片頭就饞得不行。

遼闊的畫面配上一段內蒙呼麥,帶出這一季目的地:中國大西北

房車馳騁,穿越青海、甘肅和內蒙古,經過山川、草原,深入廣袤大漠……

坐著房車出去耍的,依然是竇文濤和他的老友。

為了找出“什麼樣的童年最美好”這一答案,走訪五國,拍成紀錄片《他鄉的童年》,2萬人在豆瓣打出9分。

許子東,香港嶺南大學中文系教授,主攻郁達夫、張愛玲、“文革”小說研究。

戴副眼鏡,總是笑眯眯的,冷不丁出來一句扎心金句。

“只有愛這個東西才克服所有一切,那些地位、名聲、錢其實真的都是表面的,人在世界上,就活幾十年。你跟一個人在一起建立的各種各樣的細節,足以克服那些地位、名聲、錢,最後到你人生快走下去的時候,你發現什麼是最重要的,只有細節是最重要的。

魯迅不講過一句話嘛,說‘路本來是沒有的,走的人多了,才有了路’,中國現在的情況是,錯本來是有的,犯的人多了,漸漸就不覺得是錯了。”

好,打住。

《鏘鏘行天下》不是那種坐著講金句的節目。

它是出其不備“蹦金句”的意外。

去伊斯坦布林,逛阿加莎用來寫稿的酒店。

從一個展櫃就開始插科打諢。

周軼君:多少位國王都在這住過

許子東:竇文濤也來過

竇文濤:來來來你對著鏡頭再說一遍

坐個世界上最老的電梯,也能感慨調侃一番。

1892年的速度感受到了嗎,在電影裡就是那種能跑步追上的速度。

進了阿婆的房間,非不好好進,以竇文濤為首的一行人躡手躡腳,貓著步子,美其名曰,聞見“推理味兒”。

不到半小時,仨人徹底享受狀態了。

儒雅教授變臉可愛喵,“色情小主播”笑倒在床,知性美人兒小君君笑出牙花。

第二季,Sir一看還是原陣容,想著肯定還會是原來的味道。

沒成想,剛開場就遇到坎兒。

小君君在香港機場和許子東匯合時,許突然身體不適,無奈只能去醫院,暫時錄不成節目。

幸好,竇文濤找到了外援救場。

羅朗。

羅朗也是個妙人,外國廚子但深愛中國飲食。

專門去西北拜師學藝,在西寧找好吃的,比竇文濤和軼君懂得都多。

另一個坎兒是竇文濤。

先來看看他曾經的臉。

一張大俗臉,有名嘴的狡黠沉穩,也有五穀雜糧里長出來的俗勁兒。

可節目裡,他成了這樣。

冷靜裡帶一點生疏。

和軼君第一次見面,好友擁抱,他反應堪稱新冠疫情科普教科書:“口罩別粘臉啊”。

進房車嘮嗑,口罩捨不得摘,戴得一頭汗也不肯摘。

小君君一眼道破:一張好久沒社交的臉。

少了點平日裡如魚得水的分寸和鏡頭前的責任感。

一切不適和坎兒,一個動作就解決了:出發。

隨著房車啟動,開往青海湖,那個熟悉的小主播很快又回來了。

說實話,只出了一期的《鏘鏘行天下》真沒啥看頭,簡單概括就是,“我們在西寧無所事事的三餐”。

整期節目,就像翻開了書的一本扉頁。

它太薄了,但你相信,後頁會很豐盛,很精彩。

·早餐

仨人匯合後,他們慕名來到一間在小巷子裡的麵食店,循著菜籽油、胡麻油、香豆粉的味兒,老羅很快確定了位置。

一進門,衝擊不可謂不小。

什麼低油脂零糖分,在一個能頂3天的青海大月餅(而且價格賊便宜,只要6塊)、澱粉紮實的開口笑貓耳朵、黃澄澄的大油餅面前,通通滾蛋。

·午餐

午飯,一盤慢火煮了4小時的手抓犛牛肉,配上當地面食狗澆尿和青稞餅,上桌就饞人。

竇文濤剔了一把犛牛肉,抱怨說有點硬,打算吸骨棒裡的髓,但也不忘嘮嗑。

好傢伙張嘴就是知識點。

“人類的大腦之所以長到現在這樣(大部分靠)這個玩意兒。

敲骨吸髓促成了我們大腦一個很大的進化。

我們競爭不過那些大的劍齒虎那種動物,它們把肉都吃了,人類的祖先只能用石頭砸剩下的骨頭找髓吃。

嘮叨完還不忘總結。

總結完了才安心把一大筷子肉送嘴裡。

這就是中國人說的

弱能變強”

看這仨人坐下來,你就懂——金句該往外“蹦”了。

幾塊犛牛肉,聊到文明繁衍、人性弱點。

關鍵,你一點不覺得他們“裝”。

因為三個人說的,就是自己堅持的三種觀點。

聊到素食主義。

文濤選擇“不多想”。

他坦白,原本吃肉沒有負擔,但被某文章“吃而不覺”的餐桌理念影響,明明讓你吃的時候不要去察覺這是在撕咬動物的肌肉,反而被時刻提醒。

軼君選擇反思。

她聯想到日本人教小孩吃東西的教育,用這個過程讓“吃肉”自洽。

他們教孩子,不管吃什麼都要3個心理過程:懺悔、感恩、共生。

“懺悔吃了動物的肉

感恩它的肉給了自己吃

我們兩種生活方式是共生的

這個過程我覺得能把這個‘吃肉的負疚感’解釋了”

都有道理?

羅朗急了。

作為西方人,他對這種“自洽”和“不覺”完全不贊同。

說出來才發現,一個廚子,卻對自己最狠——“覺”是一種尊重,能克“貪”。

“我希望我殺了動物後,永遠會覺得不舒服

到哪一天殺了一隻動物什麼感覺都沒有這才可怕

你吃這個動物,消耗它,就應該知道這個肉是從哪來的,才會有這個責任感

……

素食把素材做成和肉一樣的口感我也不能理解,豆腐你就吃豆腐的味道不好嗎

……

我們按照現在的生活方式是不能負荷現在的人口和資源,但我們還是想保持這種生活方式,沒有人想談‘你需要那麼多嗎’”

三人意見交鋒後,竇文濤很快拾起了主持人的責任。

搬出東方哲學理念裡的“得中”和儒家理念“過猶不及”,適時兜底。

不是說都別吃肉了,沒有不近人情到那種地步,但他會說,你要調整,樹立兩個極端,你要在這兩個極端當中,找到一個合適的分寸。

完了嗎?

當然不。

《鏘鏘》系列,嚴肅也好,輕鬆也好,一條鐵律不會變——它從來是反掩飾的節目。

對竇文濤這種“打圓場”的行為,軼君毫不客氣再添一把火……

竇:找到合適的分寸

周:但誰能站在那麼高,覺得(判斷)那個平衡點在哪

行。

從吃肉到節慾,這頓飯越吃越長。

三個對世界、對生活有表達欲,又肯留出空間給他人的人,很難按時吃完一頓飯。

而螢幕外的觀眾,“吃”得更有滋味。

當然這種激烈不會一直持續,畢竟還要趕路呢。

到晚上,嘉賓們都柔軟了。

晚餐最沒存在感,因為下午零食吃多了。

酸甜清爽的甜醅,脆脆的饊子,一看就鮮鹹辣的土豆片。

吃到天黑後,他們到街邊小館喝起了小酒。

仨人聊起了去年那件讓節目延播的大事,疫情。

一天也在三人的微醺中結束。

他提到了一個字“平”

其實我們在家裡看電視一類是受教育,另一類是娛樂,可是偏偏缺少一種“平的”

“平的”什麼意思呢,就像你和家人一起在餐桌上吃飯,大家說說見聞,談談對某件事情的看法,其實這是非常真實的,直接體現價值觀的時刻。

這也是Sir認為《鏘鏘》最可貴的地方。

尤其於這個日漸撕裂的時代,這個日趨強調“三觀”的社會。

它始終在不緊不慢地提供一種“平觀”

什麼意思?

——嘉賓用平視自己的方式,引導我們平視世界。

Sir印象深刻的是第一期結尾。

竇文濤聊起去年丟臉的宅家生活。

再膽小的人都難以想象——一個人在家呆了200天,100天都沒下過電梯。

2020年5月5日,竇文濤終於出門了。

他頭戴護目鏡、口罩N95,外還有個大擋風透明帽,手裡攥著牙籤,包裡放著酒精洗手液、酒精噴壺。

用牙籤摁好樓層;電梯門一開,對著空氣左噴右射。如此反覆,3天后,他可算是坐上電梯下樓了。

這種事後聊起來有點丟臉的恐懼,一碰到小區裡的土地和植物,全線瓦解。

他還用手機錄下了當時的失態,那聲音彷彿剛見了大世面,飽含深情:

“真親啊

怪不得連坐牢每天都得放風啊

看見個土疙瘩都感動

太陽從柳葉間照進來

好稀罕吶

真新鮮啊

以後要好好活著”

丟臉吧,好笑吧。

這種失而復得的激動,你我又何嘗沒有。

珍貴的是,這種轉瞬即逝的喜悅,他替你說出來了。

“最糟糕的不是有這個問題存在,而是你覺得只有你一個人有這個問題,而且你必須得藏起來。”

這份平視的溫柔,讓《鏘鏘》系列不衰。

今天是《鏘鏘2》開播第4天。

豆瓣1704人打分,1232人在看。

算不上火。

慶幸的是,最後那個數字:3116人想看。

不願“藏起來”的人,越來越多了。

編輯助理:莫妮卡住了

8
最新評論
  • 《大奉打更人》結局: 許七安的最終歸宿
  • 侯佩岑與周杰倫無聯絡,直言不讓前任留蛛絲馬跡,被指回擊昆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