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亨利周
1流行音樂的兒歌時代范曉萱《小魔女的魔法書第一輯》
1996年,剛剛出道一年的范曉萱,機緣巧合地為電視臺播出的日本卡通《櫻桃小丸子》和《哆啦A夢》錄唱了中文主題曲。唱片公司無心插柳,將范曉萱演唱的卡通歌曲集結髮行了新專輯《小魔女的魔法書第1輯》,結果意外地暢銷,遠遠超過了最初的兩張偶像專輯。
這也是華語流行音樂人首次涉足兒歌的嘗試,其巨大的成功令高度工業化的臺灣唱片業瞬間嗅到商機。很快,范曉萱推出了一連串的《小魔女系列》,例如:《音樂小魔女》、《小魔女第1變:舞法無天》和《小魔女的魔法書第2輯:摩登家庭》,其中的《健康歌》,《小叮噹》,《我愛洗澡》等歌曲都大受歡迎,傳唱至今。
在眾多范曉萱兒歌背後,是有過兒童編輯經歷的作詞人許常德。除了范曉萱的《健康歌》、《稍息立正站好》、《豆豆龍》等經典兒歌外,他也為填詞過許茹芸的《如果雲知道》,王菲的《矜持》等經典流行歌。
橫跨創作型別的許常德認為,兒歌不應裝可愛,更不要有說教式的歌詞,兒童也是聽眾,而且還是一個龐大的同種群體,製作人應注重聽眾的感受,並量身定做兒童的感情。 他創作的兒歌獨闢蹊徑,表達出孩子真實想法和訴求。
直到1998年,她剪去耳下短髮,宣告不再當穿著彩色衣服,戴著女巫帽,騎著掃帚的兒歌姐姐,成為了有目共睹的創作歌手。
徐懷鈺第一張個人專輯
然而,范曉萱興起的兒歌風潮已在華語流行樂壇吹開,除了阿雅的《銼冰進行曲》,更能夠代表當時流行音樂兒歌化風潮的還有“平民天后”徐懷鈺。
1998年,滾石唱片將剛出道的女歌手徐懷鈺、李心潔、吳佩慈和陳綺貞,一同組成“少女標本”進軍香港樂壇,發行同名合輯。同年,徐懷鈺又單獨發行《向前衝》專輯趁勝追擊,一炮而紅。
在《向前衝》收錄的單曲《怪獸》中,徐懷鈺站在童年幻想和少女成年的中間地帶:“有怪獸/大怪獸/醜怪獸/粘著我/張開嘴一口又一口啃著我。”童年不具名的醜惡存在,原來是成人世界的規則與偏見。
她更紅的歌曲是《我是女生》,作為流行音樂中“兒歌”類作品的代表作,其親和力與傳唱度讓徐懷鈺成為90年代紅極一時的偶像,並衍生了“水果妹”柯以柔等試圖模仿她兒歌路線的歌手,儘管後者星途並不順利,最終成為一片歌手。
柯以柔《環遊世界》專輯
如今再談華語音樂界中的童心,許哲珮或許是最容易讓人聯想到的名字。
如果說范曉萱是工業打造的小魔女,那許哲珮就是渾然天成的彼得潘。在童話故事《彼得潘》的世界裡,只要有一個人不相信精靈,就會有一個精靈失去生命,最後所有的精靈都隨之消逝。直至最後,彼得潘說“我相信精靈,我相信,我相信…“ 精靈們竟然一隻只地甦醒。
這也是許哲珮最喜歡的故事。
許哲珮©Taiwan Beat
19 歲,在溫哥華讀書的她回到臺北,把自己創作的《氣球》上傳到當時的網路平臺“滾石可樂”分享,意外成為全年度的點播冠軍,並因此獲得唱片公司合約。
在發行首張專輯後不久,由於唱片公司陷入經營危機,許哲珮在之後的6年期間無法繼續發行專輯。但她並沒有放棄音樂,反而遠赴美國伯克利學院學習爵士樂,在演藝道路遭遇重重挫折後,依然做著一個又一個關於水晶球,馬戲團,許願池的美好夢境。
就像她創作的《孩子王》,用孩子的口吻,提醒著長大的人們自由而勇敢地不忘童心:
像小鳥一樣 自在飛翔如果有一天 你終於長大我不再是你的 兩隻翅膀你不再是我的我會永遠做你心裡的孩子王
2當代藝術的返璞歸真胡安·米羅©Carl Van Vechten
1893年,胡安·米羅(Joan Miró)生於西班牙巴塞羅那,他的手藝人父親和加泰羅尼亞的自然風景,帶給了他最初的藝術影響。
米羅的很多作品近乎小孩的塗鴉——他用孩童的筆觸來畫出大人的觀察,表達出超脫而詩意的抽象理念。在這一點上,他與超現實畫派、達達畫派都不謀而合,併成為和畢加索、達利齊名的20世紀繪畫大師。
胡安·米羅《太陽》©MoMA
米羅的作品對後世產生了極大影響,著名的信徒就包括了發起眼鏡蛇運動(COBRA)的藝術家們:Karel Appel,Constant, Corneille,Christian Dotremont,Asger Jorn, Joseph Noiret。
COBRA得名於創始成員的家鄉首字母縮寫:哥本哈根(Co),布魯塞爾(Br),阿姆斯特丹(A)。1948年,六位創始藝術家在巴黎聖母院簽署了眼鏡蛇宣言,致力於即興創作與藝術實驗,反抗古典藝術和學院派,並從胡安·米羅,保羅·克萊(Paul Klee)等藝術家和兒童畫中汲取靈感。
Karel Appel, A beast-drawn man©Christie's
這些藝術家的作品大都線條簡單,色彩鮮豔,一如永遠長不大的小孩在作畫,追求樸素與自由的藝術表達,創作出一幅幅詼諧又童真的作品。
3電影世界的成人童話《剪刀手愛德華》海報
很難想到哪位導演比蒂姆·波頓(Tim Burton)更數十年如一日地熱愛童話與幻想了。從讓他蜚聲國際的《剪刀手愛德華》開始,他推出了一系列想象豐富,童心不老的電影,如《大魚》,《殭屍新娘》、《查理和巧克力工廠》、 《理髮師陶德》、《愛麗絲夢遊奇境》、 《怪誕復活狗》(以及更早的1984版)、《怪奇孤兒院》、 《小飛象》等等,都在源源不斷地輸出他哥特、浪漫、奇幻的童話世界觀,用孩子的想象力折射出大人們的現實。
《潘神的迷宮》海報
唯一和他一樣熱愛怪誕童話的電影人,或許只有墨西哥導演吉爾莫·德爾·託羅(Guillermo del Toro)。從2001年的《惡魔的脊椎骨》起,吉爾莫·德爾·託羅就展現出對成人版童話的深厚興趣。
2007年,他導演了《潘神的迷宮》,很大程度上可以被視作《惡魔的脊椎骨》的續篇, 又彷彿是哥特版的愛麗絲夢遊奇境——電影以小女孩的奇幻視角展現弗朗哥時代西班牙的殘酷現實,拿下當年的三項奧斯卡獎。
2017年,他導演的《水形物語》更以其犀利的社會批評和大膽的想象力,拿下包括最佳影片大獎在內的四項奧斯卡獎。
《霍位元人1:意外之旅》海報
正如《魔戒》和《霍位元人》的作者托爾金(J. R. R. Tolkien)在他的文章《論童話故事》中寫道,童話不僅是“童年的情懷”,在他為童話下的更深刻的定義裡,童話是“傳道”,是“突破我們世界限制的歡樂”,不僅帶來全新的,純淨的視角看待現實,也為我們緩解了現實中的悲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