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圖|《你好,李煥英》

文|十三姐

這個春節檔《你好,李煥英》風頭很足,聽說票房也不錯。我朋友問我看了沒有,我說看了,她問我感覺如何,我說挺好的。她說:“哎喲,鬆了一口氣,真怕你也要罵它。最近好多人在罵這片子爛,搞得我都不敢說它好了。”

你看,槓精發達的時代,弄得正常人不敢說話,這也是常有的事。

朋友又說:“我覺得這電影就算沒那麼好,但也沒有像他們罵得那麼差吧。”然後甩給我幾個連結,裡面把《你好,李煥英》罵得一個比一個兇狠。

我這個朋友是大學老師,教中文的,很有主見,這次卻因為一部電影產生了自我懷疑——別人說不好,我覺得好就顯得我很傻白甜。

其實,一個成熟的槓精甚至根本不需要真的看過電影也一樣能罵,而且罵得讓人感覺還很有道理的樣子。

特別是有些平臺流行“公知”,對於很多人說“不錯”的東西他就說“不好”,哪裡不好,怎麼個不好,頭頭是道,然後他就成公知了,很多槓精把自己當公知非常愉快。

無論什麼事什麼人,只要紅,他們就能立刻讓你黑。

就連賈玲想在這部電影裡呈現的主要元素“母女情”,都能被一些槓精黑化。我是真看不下去了。

一些人對這部電影的觀點是:“這就是一部牽強附會的超長小品”,“煽情用力過猛”,“這是在把中國式親子關係臉譜化”,“這就是賈玲在自我感動”,“這就是在公眾場合強塞給觀眾導演的私人情緒”,“這就是為了完成自己心願而讓觀眾買單”。

呵呵,你們這不廢話嗎。

導演拍電影不是為了完成自己心願,難道是為了完成你的心願啊?

導演拍片子不帶她私人情緒,難道帶著你的情緒啊?

導演拍的親情片不煽情難道扇你啊?

他們一邊覺得這片子這麼失敗,一邊還能為了它拿出幾小時寫千字長文去罵罵咧咧。無論什麼事情都會在“某乎”和“某博”上看到大批罵人精,是因為去罵一件事和罵一個人,永遠要比去做一件事和做好自己簡單多了。

所以,他們罵就罵了,不必真的在他們罵聲中去質疑自己,“我是不是又傻又單純又好騙”。不用懷疑,你被《你好,李煥英》感動並不說明你愚蠢,你一點問題沒有。

我也同意,賈玲作為一個小品演員或相聲演員,在電影這方面肯定是比不上專業人士的。但不管過程如何,反正她拍了,有人喜歡,錢也賺了,心願也實現了,全國人民都知道她的媽媽叫李煥英了,這就成功了。

你們罵罵罵咧咧的各位,請問你有能力讓全國觀眾為你媽鼓掌嗎。

還說什麼“把自己的私心公眾化”,笑死我了。

蘇格拉底說過私心是世界的起源。愛情不就是私心嗎,任何美好的東西都有私心在裡面,除非你的私心只有一肚子壞水。

你給人介紹自己時說:“我是誰,來自哪裡,做什麼的,我有什麼牛逼之處”,對吧?你不想把私心公眾化,那你應該說:“我是哺乳動物,我是人類之子,我要為地球的永生而奮鬥不息。”

講自己的故事就是有私心的,沒心沒肺的講不了故事。

一部電影能感動那麼多人,還是有人會罵,是人與人之間的審美差距太大、文化教育差距太大,還是別的啥原因。

我認為,這些不是主要原因,主要還是有很大一部分人,日子太浮躁,時間太多,作業太少,正好是這群人,很缺乏一種高階哺乳動物的素養,叫做“抓重點”。

各位小時候有沒有經歷過這種場景,或許是在小學或者初中,老師讓寫《我的媽媽/爸爸/爺爺/奶奶/somebody》,有的同學寫得很感人,老師讓他站起來朗讀自己的文章,老師聽得熱淚盈眶,連連點頭,讀的人自己也有可能讀著讀著開始掉眼淚。

而周圍的同學呢,肯定會有一批人,而且還是一大批人,會覺得“這寫得什麼狗屁,矯揉造作,刻意煽情,是為了得高分才硬這麼寫的吧。”

文章寫的與他們無關,他們也真的不會共情,便會覺得這真的很一般。

而寫作文把自己寫哭的那個同學,也許一直在等一個機會把心裡的這份感情寫出來呢,如果寫出來正好也被人賞識,把別人感動,那他會很欣慰。

有的人,從小到大都不看重點,只看“我能不能挑出毛病”。

他們不知道,很多得了高分的作文,在寫的時候真不是為了高分而寫。越是這樣,才越有高分。

有人以為所有人都帶著極大的功利目的去做一些事,他們既不願意花一點時間去體會當事人的情緒,也不能讓自己也具備淳樸的出發點,於是所有“重點”,尤其是那些最本質的從人的情感出發的“重點”就被忽略了。

但總有很多人,他們善於去共情,非常有能力去捕捉重點。不管是其中某處樸素的情感打動到了人,或是一些華麗絢爛的字眼驚豔到了人,這些重點,在大眾的眼中,被零零散散地收集,各為其所動。

而從小就覺得“別人是為了得高分寫作文”的那些人長大了,他們只會看到缺陷,依然捕捉不到“重點”。就像對待這部電影,他們去挑拍攝的毛病,創意的毛病,演技的毛病,邏輯的毛病,卻不敢說有沒有被感動到的一面。

這年頭能讓人感到完美的電影幾乎不存在,能有某個方面令人覺得值回票價已經很不易了。繼《媽媽,再愛我一次》後,關於母子感情的、能在院線裡上映的生活片,少之又少。

很多人習慣了炫酷的特技,大製作大場面,高科技魔幻影片,4D的,巨幕的,投資幾億的,宏大雄偉的,便會對小製作挑三揀四。

在電影業非常發達的美國,前兩年有一部小製作《婚姻故事》成了贏家,越是電影文化發達、包容性高的地方,人們越容易接納各種小而樸素的東西。這是最高境界,而不是看人家小成本、不專業,就逮著bug狂懟,卻不思考到底為什麼好多人被它打動。

中國就你一個清醒者?

我最佩服有種槓精,連這種故事都能形而上地來批判價值觀。

他們逮到的點是:“這部電影裡的母女關係都沉浸在虧欠感和負罪感裡,媽媽也是滿滿的付出型人格”。

更嚇人的來了,她們還能延伸到現實:“這種孩子為了給母親長臉用盡全力,現實中歌頌這樣的母親就是在縱容一個讓孩子感到羞愧的媽媽,這是多麼錯誤的價值觀。

哈哈,太好笑了。你們似乎在為中國的媽媽搖旗吶喊,撕掉標籤。

求你們住嘴吧,你們有限的理解力和生活經驗簡直連給“李煥英”這樣的母親提鞋都不夠。

因為這部電影不但沒有給親子關係下定義,恰恰相反,它反而是在講述“親子關係多元的可能性”。

那個被老師召見時不高興、嘴上嘟囔著“你什麼時候能讓我省點心”的媽媽,也是一個包容大條、能和孩子做朋友的媽媽,她能原諒孩子為了讓自己開心而撒謊,也能滿懷信心地如朋友般跟孩子一起憧憬未來,面對未來。

所謂的什麼“付出型人格”啊,“製造愧疚感”啊,都是盲人摸象。當媽的哪有不付出的,一付出就說是付出型人格?那你有沒有過扶老奶奶過馬路,是不是覺得驚天地泣鬼神,覺得世界虧欠了你?

按照有些槓精說的,把“李煥英”這個角色歸納為“對孩子不滿,苛責,給孩子負罪感”,我看你們一定是沒當過媽。

你們要求當媽的不能生氣,不能失望,不能對孩子有要求,那才真正是給母親貼標籤,讓當媽更難,讓媽媽更委曲求全,失去自我。

在電影裡我們只要眼不瞎都能看明白人家母女倆關係融洽,氣氛和諧,能開玩笑,能像朋友般溝通,能在出了問題後包容理解,相互鼓勵支援。

各位罵罵咧咧的槓精朋友們,你們和你媽能做到這樣嗎?

電影並沒有把中國的母親臉譜化,中國的媽媽們也不都是隻會默默奉獻給孩子縫補褲子、為孩子默默流淚,也沒說中國的媽媽都是要求孩子要樣樣好,不好就甩臉,孩子惹事了就翻臉。

媽媽這個角色本來就是多元的,既不能被掛臉譜,也不能被下定義。如果要求她們不可以有“李煥英”某一面的特質,那就等於要求媽媽更完美,完美得像AI,請問你們這是孝順?

還有說賈玲的“抱歉型人格”是由於媽媽對她的長期不滿造成的。

唉我都懶得說了,你們這些人要是想批鬥中國母親,為啥不回家找自己媽,衝著電影撒氣有啥意義。

我認為《你好,李煥英》毫無價值觀問題,也不存在所謂的“中國式親子關係”下的什麼“虧欠型人格”和“付出型人格”之類上綱上線的毛病。無論它作為電影是否成功,它作為一個近年來少有的親子故事,是不錯的。

尤其是各位槓精朋友千萬別以為喜歡《你好,李煥英》的人不如你懂電影,不如你見的世面多,不如你更會辯證分析。他們只是更智慧地學會了在所有不完美的事物中去挖掘哪怕是一點點美好。

尤其在一個灰色的2020年之後出現這樣一抹溫暖的顏色,也更教會我們珍惜家人珍惜自己,至少比看那些難辨雌雄的流量小主們舒服多了。

3
最新評論
  • 《海王》“黑蝠鱝”扮演者跳槽漫威 將主演漫威新劇《奇蹟人》
  • 張小斐演唱《你好,李煥英》主題曲《萱草花》,溫暖又治癒,好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