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倩女幽魂人間情》於5月全網首播。這個60年港影IP在網際網路時代,獲得了新生。
東方古典美學1958年邵逸夫於香港改組電影公司,邵氏電影公司正式宣告成立。之後,邵氏逐漸成為了香港電影界的一塊金字招牌。
在黃梅調電影風靡之時,邵氏公司啟用了大導演李翰祥,且電影製作以彩色寬屏為輸出媒介。在保證了畫面的美感之餘,電影故事所蘊藏的中國古典情懷,也與黃梅調曲調中充分展現。
1959年由巨星林黛主演的李翰祥名作《江山美人》大獲成功後,《倩女幽魂》再下一城,與《江山美人》同輝映,成為了邵氏的門面之作。
這部根據聊齋短篇《聶小倩》改編的電影,由60年代紅星樂蒂和趙雷主演。李翰祥極大還原了東方古典美學的應用,此外李翰祥套用了蒲松齡原作的人鬼戀套路。
君子淑女的郎情妾意、儒生和才女間的陰陽戀,無疑動人心扉。而電影對男女心事的細膩揣測和精準拿捏,完全抓住了東方人的審美趣味。
在黃梅調和文藝片興盛的那個年代,這樣一部大製作,顯然十分符合香港知識分子的審美趣味。而李翰祥則把一個古典傳奇做到了雅俗共賞,足見大師的功底。
老怪天馬行空
邵氏滋養了一批導演,更滋養了一批影迷,其中包括從小成長於邵氏影棚的程小東;以及於老港臺電影中滋養浸泡的徐克。至香港電影新浪潮末期,二人聯手橫空出世,皆新版《倩女幽魂》一鳴驚人。
或許徐克通過前作《新蜀山劍俠》,已然積累了掌控東方玄幻電影的豐富經驗。上天入地的特效、精細的東方構圖以及玄奇的神魔世界觀,無不在於《倩女幽魂》中受用。
至4年後《倩女幽魂》上映,電影則極盡徐老怪天馬行空想象力。所謂不破不立,徐程二人用強烈的自我表達,推翻了原有的古典訴求。並於蘭若寺時空內,建立了一個新的世界觀。
80年代香港新浪潮電影,多以外放和極端為重要特色。尤其於情愛的展現上,新《倩女幽魂》早已不遵從發乎情止乎禮的東方美學,濃烈極致的情感表達,反而更符合現代人的審美趣味。
87版《倩女幽魂》讓角色慾望訴求得以誇張呈現外,東方元素和神祕感的混搭,儒釋道皆佔一席之地,更讓電影幽怨玄奇、瑰麗個性,多少滲透了還珠樓主的影子。
對於亂世圖景的展現、世道不公妖魔橫行的刻畫,則進一步提升了電影的深度。魔道間的法術比拼,更如給觀眾打開了一扇異空間的網,大大增強了觀眾對電影元素的獵奇感。
果不其然《倩女幽魂》大獲成功,突破了2400萬港幣,王祖賢和張國榮居功至偉。尤其二人對聶小倩和寧採臣的完美演繹,進一步提升了電影的格調。
在隨後的系列中,《倩女幽魂》共產出4部;而八九十年代之間,這個系列和香港電影一起,見證了繁榮和輝煌。
包括徐克的動畫版《小倩》以及2011年葉偉信拍攝的《倩女幽魂》,翻拍層出不窮可見這個IP給華語電影持續的造血能力。
派系價值
《倩女幽魂》之所以長久不衰,還在於現實之外人鬼戀情所共建的異空間。如果說李翰祥版完美詮釋了東方鬼狐世界,那麼徐克繼《蜀山》之後,打開了一個全新的東方神魔世界。
就內涵來說《倩女幽魂》遠不止人鬼戀那麼簡單。在整個《倩女幽魂》體系中,其實可以分為儒釋道妖4派,而這四類更象徵著不同人格和社會屬性。
儒家首先,儒家代表寧採臣,以進京趕考的書生身份登場。在古代只有中舉之後,才有進京趕考的資格,可見他的志向則遠非做一地方父母官。
而通過後續的談話,我們可察覺到寧採臣的執念和善意,寧採臣正是《倩女幽魂》系列的真正良心。
此外,他所秉持的理學觀於隻言片語中體現。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天平。用自己的力量改變亂世亂象,真實寧採臣一直堅守的信念。
在第二部《人間道》開頭,寧採臣感受到朝堂黑暗,卻依然匡扶正義,這無不與他心中的信仰息息相關。
以至於後段他堅定幫助賢良臣子、站在鋤奸掃惡的一方,正因為多年儒家處事理念的教化,天下興亡的責任感。無奈奸臣當道,個人力量無法改變大局,致使儒道聯合卻成為了必然。
道家其次,由燕赤霞和知秋一葉所代表的道家,於《倩女幽魂》中所扮演了正面的角色,而降妖除魔匡扶人間正義之事上,他們的存在與妖的勢力構成了力量對比的均衡化。
相比知秋一葉的障眼法,燕赤霞法力更見深厚,尤其御劍和元神出竅等絕技,更如蜀山劍仙一般。
但從降妖除魔的性質上來看,道家二人組算是治標不治本。他們在有妖的時候出洞,天下大亂道家於除妖背後,更顯出無力感和挫敗感。
最終知秋一葉的犧牲,多少代表了亂世平民的命運,即便清靜無為、樂觀豁達,卻依然逃不了亂世鐵騎的踐踏。
佛家第三,《倩女幽魂》對佛家帶有諷刺意味的,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徐克把民眾信仰和佛家信用等同。或許政治求佛的人多了,才導致了惡念和不甘心的產生。
最終對佛的過度崇拜,導致了惡佛降世,生靈塗炭。而表面上是惡佛,背後更如人世間種種不甘心和困難的結合。
而到了第三部《道道道》中,佛家才得以在電影中正名。比起《人間道》慫恿民眾去信仰的邪教,《道道道》最終以佛法金身無邊法力,度化了所有妖魔。
最終,普度世人的不是盲從信奉,而是讓迴歸平靜祥和的大乘佛法。
內涵縱觀《倩女幽魂》通篇,如果說道家於除妖上重“術”,儒道則於“道”上解決問題。儒家則重常規之“道”、佛家則遵從超常規之“道”。而從妖的設定來看,無不是世間怨念的組合和具象化。
包括千年樹精以生人慾望為食糧、黑山老妖則由10萬隻冤魂幻化組合而成。從根源上除妖,除了有燕赤霞這樣的大英雄之外,對亂世民眾的教化,無疑是消除世間妖魔的根本。
盛世需要讀書人,亂世則更需要讀書人。
或許在強盜橫行的亂世中,有人願意聽一個書呆子講道理,就說明百姓有救、國家有希望,這也是寧採臣願意終身讀書的最根本原因。
若正氣凌然於天地,妖魔則無處躲藏。
再度創新而在兩代電影人的共同構建下,從樂蒂至劉亦菲,三代電影人也因此IP獲益。期間張學友、梁朝偉和古天樂等巨星的加盟,給寧採臣和聶小倩之外更多的人格變數。
通過《倩女幽魂》這個IP,華語電影圈更構建了蜀山之外又一個神魔體系。前人裁樹後人乘涼,藉助於徐老怪這個經典設定,網大版《人間情》再度讓這個玄幻世界發揮餘熱。
比起老怪看破不說破的做派,《倩女幽魂:人間情》則以寧採臣直接點題,道出了書生於亂世的真正價值。
在保留了經典版儒教匡扶正義的核心價值外,普通人寧採臣於神魔體系的反差感,賦予了觀眾強烈的代入感。
與經典版不同的是,新版關於妖怪群族的刻畫,更為豐富生動。包括陰氣森森的黑山老妖儀仗隊盡顯東方美學功底;與燕赤霞破廟大戰的金剛妖童二人,則汲取了豐富的民間傳統元素。
或許黑山老妖在造型上,我們看到了被西方特效影響的影子;燕赤霞攻破內部刺穿元神的那一刻,更如對《人間道》結尾大戰的致敬。
其實《倩女幽魂:人間情》避免了佛家元素的竄入。比如原版的《金剛經》被改成了《伏妖咒》。燕赤霞則不需要咒語便可發動陣法,而飛劍的改良,則讓劍成為了大俠的最重要憑藉。
或許最難得的是,在網大粗製濫造的當下,《人間情》多少保留了原著的精髓。
在群魔亂舞的亂世,以正驅邪,才是每個匹夫應做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