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雜談#
在我們很多人心中,一個家庭裡,一個男人,作為父母的兒子,妻子的丈夫,孩子的父親,是一家之主,是頂樑柱,無論怎樣,形象似乎都應該是高大的,偉岸的。
這種認知,已然在人們心中築起一堵厚實的牆。乃至於一旦形象坍塌,效果便有點黑色喜劇的效果,就像一個無瑕的美人,突然發現她的瑕疵,一時竟不知如何接受與補救。
電影《遊客》講的就是類似的故事,但看的人心情同樣如履薄冰。
該片由瑞典頗具才華的導演魯本.奧斯特倫德執導,曾入圍2014年戛納電影節“一種關注”單元。
不過,儘管有人將它與其他兩部影片《愛的就是你》和《消失的愛人》並稱“婚姻暗黑三部曲”,但在我看來,影片的內涵並不僅僅特指婚姻中的夫妻,而是對所有親密關係的一次暗諷。
而隨著劇情的推進,我們很自然地跟著拷問自己的靈魂一遍遍:如果是我,我會怎樣做?
劇情一開始就透著彆扭。
來自瑞典的一家四口,來到阿爾卑斯山滑雪。
儘管已到中年,育有兩個孩子,但看得出,男主人托馬斯和妻子艾芭都維持著中產階層的自律和體面。
丈夫呢,沒有渾圓而鬆垮垮的肚子,臉不油膩,皺紋不過是歲月的見證者;
妻子也一樣,保養得宜,穿質量上好的羊絨衫,直筒褲,優雅利落,操心一家大小。
但看似美滿的家庭一家四口,總透著股彆扭的尷尬。
一家人話少得可憐,兩個孩子和媽媽更親近,爸爸呢,似乎和其他幾個人都是疏離難以融入的狀態,特別是全家滑完雪合影留念,彼此無法合拍,顯得滑稽。
不過隨後很快就給出原因——爸爸的工作非常忙,平時與老婆孩子們相處的時間不多,這幾天是難得的陪家人時刻。
偏偏,就陪出事了。
第二天,一家人在雪山下的餐廳用餐時,驚歎於迤邐的雪山神色所吸引,妻子拿起手機拍攝。
誰也沒料到,雪崩會突然而至,雪霧席捲至餐廳,餐廳裡所有人都嚇得大驚失色。危機之下,做母親的憑著本能反應,護住兩個孩子。
而餐桌對面的丈夫,則一個人飛奔逃離現場。
但很快,人們發現不過虛驚一場,重回餐廳,男主人也回到位子上。
然而,整個家庭內部,一股尷尬的氣氛在蔓延。
接下來的戲,導演分三個層次,發出所有關於人性、選擇的拷問,矛盾因此而展開。
丈夫該如何面對家庭和自己?答案是,自我寬慰。事情發生後,一家人回酒店,導演十分巧妙地用一組鏡頭刻畫出每個人的內心:男主自知理虧,自己不論做丈夫,還是父親的形象,都崩塌掉,因而像做錯事的孩子,做低頭認錯狀,但又十分在意妻子的看法,不時地扭頭偷窺她的反應。
但妻子一直沉默,忍著不爆發,她無法接受一個事實——作為家中的頂樑柱,怎麼就能撇老婆孩子逃了呢?
孩子們的反應則更真實。倆孩子的視線不停在父母間掃來掃去,帶著疑惑或害怕,對他們來說,父親逃跑固然讓人失望,但他們更擔心父母因此吵架,鬧矛盾,小兒子更是哭出聲:“我怕你們會離婚。”
大家都是成年人,有孩子的牽絆,離婚倒不至於,但一番拷問敲打及和解是免不了的。
為了家庭和諧,也為了孩子,夫妻倆首先做了初步和解:自我療愈,彼此安慰,這事沒什麼大不了的,就這樣翻篇吧。
但很明顯,妻子翻不了篇,便有了接下來的兩場拆穿男主逃跑的大戲。
男人逃避問題:不是逃跑,是人性本能!第一次拆穿是在入住酒店時認識的女人,及她的新情人面前。
妻子控訴很突兀,但也可以看做她壓抑已久,總之,原本輕鬆的氣氛霎時變得尷尬。丈夫難堪之餘,最直接的反應是矢口否認逃跑,解釋說那是“人的下意識反應”。
丈夫的話讓妻子更吃驚和失望,對他說的下意識反應更不認同,因為在雪崩來時,她的下意識反應是保護孩子。
有意思的是,聽他們傾訴的女人,是位思想非常open的女性,她已婚,同樣有兩個小孩,但她帶著自己的情人出來度假。她堅持開放性婚姻,支援丈夫或伴侶找自己的xing伴侶。
但就是放飛自我的女人,也解決不了他們夫妻倆面臨的難題:災難面前,你的伴侶逃跑了,還不肯承認,該怎麼辦?
男人承認逃跑,是否男性都自私?劇情的走向更尖銳,也更像走向死衚衕——丈夫不肯否認妻子的指責,做妻子的只有步步緊逼,以證明自己的指責是有根有據的。。
這次,妻子在相熟的一對情侶朋友面前搬出證據。原來,當天她的手機錄影片時沒關掉就發生雪崩,也錄下了丈夫逃跑的一幕。
面對證據確鑿,做丈夫的不得不承認,是自己當場逃跑。
在這裡,導演巧妙地插進一個話外音來拷問觀眾:如果是你,會逃嗎?還是說,男人都比較自私?
這一問題是透過夫妻倆的情侶來完成的。男性朋友Mats直接承認,他不會做得比他朋友好,因為你不清楚人性。但他的小女友則反唇相譏,說他也是拋下兒子留給前妻照顧,自己和小女朋友來到滑雪聖地度假,而她自己,在遇到類似情況,肯定是和女主一樣的反應!
是不是這樣?影片在最後也作了迴應,稍後再說。
看似荒誕的結局事已至此,丈夫也承認自己是逃跑,但接下來該怎麼辦?
一方面妻子仍然抓住這個不放,不肯向前,另一方面,又沒離婚的意圖。
然而,日子總得過下去!成年人應該懂得,解決問題遠遠比製造問題緊要得多。
在這裡,導演不知有意還是無意,讓一開始有理的妻子走偏了,她仍然處於較真冷戰的狀態:不重提,不原諒,不和好。
但一想,這樣才更真實,在婚姻中,觸犯底線的一方,只要承認事實,再道個歉,另一方,就必須要原諒嗎?那犯錯成本是不是太容易了?
她不是作,她是對身邊的枕邊人產生了嚴重的信任危機。誰知道以後再遇到事情,這個人還值不值得託付?
最後,導演是以男主的一場撒潑大哭來化解這場危機的。
男的剖析,自己不但不是英雄,還是個在和孩子打遊戲時作弊的父親,有人性中醜陋的一面,也是自己本能的受害者。
看著丈夫來這一出,加上子女從中調和,妻子再放不下,也只能和解,就算是暫時的。
接下來,夫妻倆在孩子們面前上演了一出“英雄救美”的戲碼——母親雪地裡失蹤,父親勇敢地將她救回來。
這樣,在孩子們面前,父親的高大形象得以重塑,而父母的關係也得到改善。
更耐人尋味的是,在回去的路上,巴士出事故,女主是第一個與司機爭吵,強烈要求下車的。
到了這一刻,前面發生的一切似乎公平了,也有了答案——在災難面前,自救是人的本能反應,與性別無關。
此刻,男主釋然,男主朋友神情也輕鬆起來。
這一結局,怎麼看都帶著荒誕!婚姻乃至生活的本質是什麼?
如果非要答案,或許只有張愛玲的那句“人生是一襲華麗的袍子,裡面爬滿蝨子”來解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