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一共分為三種人,分別是白種人、黃種人和黑人群體,幾乎每個國家都會有三種皮膚顏色混聚的地方。但隨著歷史推移,漸漸形成了關於面板顏色的偏見。
偏見是壓在人心中的大山,無論怎麼努力可能都永遠無法搬動。但本部影片中的兩位主角,雖然是不同種族的人,卻和人們想象中的不同,他們跨越世人對種族的偏見,兩人結下了深厚的情誼。
由彼得·法雷裡執導的電影《綠皮書》於2018年在美國上映,在當年暗淡的電影市場可謂是閃爍的星光吸引著無數人的眼光,用其細膩的情節一步步拉近著兩個種族的距離。
種族歧視下的偏見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美國,種族歧視幾乎是最嚴重的社會問題,從其根源來說主要是源於殖民時代北美為擴張領土而採用奴隸制,所用的奴隸大部分來自非洲,黑人社會地位低下長期為奴致使美國從最初便產生歧視,哪怕總統下令廢除奴隸制、解放黑人奴隸,可至今種族歧視依舊存在。
《綠皮書》主要講述的是在這樣的歷史環境背景之下,白人託尼因生活所迫而在著名鋼琴家黑人唐手下工作,兩人從最初相識時的隔閡、警惕,到慢慢敞開心扉走進對方的世界中,成為知己、朋友,彼此的相識也不約而同地改變著對方的生活方式。
影片中導演也多次藉助一些日常事件來明示種族歧視的嚴重性。單說名字綠皮書,實際上是專為黑人旅行就餐入住酒店所制定的,以此為名便將主題思想完全呈現。鋼琴師唐雖然以其優秀的才華受人尊崇,但其依舊不能入住專屬白人的酒店,進入白人餐廳,歧視之意無處不在。
人人生而平等,來到這個世界上,所擁有的權利也是相等的。因為偏見的緣故,專門設定屬於種族的餐廳,嘲笑之意顯而易見。被強行劃分開的距離,早就成為隱藏在眾人心中的定時炸彈,遲早要爆發。
種族歧視歷隔多年,雖黑人不再為奴,但思想的馴化中歧視依舊存在,從影片中唐在南北部不同的待遇中也可看出南部對於黑人的歧視更甚,隨便毆打謾罵已是常事。時間可以改變許多,唯獨卻無法改變固有的思想,以面板分層次在崇尚自由的美利堅合眾國何嘗不是一種不平等的存在。
人人都需要勇氣勇氣可以是看一場驚悚的電影、嘗試恐高的極限運動、在公眾場合大膽展示自己等諸多行為,凡常人生活中不敢做之事勇於邁出一步去嘗試便是一種莫大的勇氣了。只是這勇氣,又需要何種動力去激發呢?
唐是位著名的鋼琴師,在安排司機時大可以避過本就歧視黑人的白人群體,可他偏偏選擇白人託尼與他相伴。人們很難有勇氣去選擇不利於自己的因素,趨利避害本就是人的本能,但唐總是在反其道而行。
因為他深知,越往南走種族歧視越嚴重,自己所面對的境遇可能越艱難,但他堅持自我,想透過自己的音樂改變人們心中的綠皮書,這需要巨大的勇氣,身體力行地向觀眾展現他內心的堅決和渴望消除歧視的宏偉願望。
改變人們一直以來的舊習俗很難,即便付出很大的努力都恐怕難以達到。但只要有目標,為目標而努力,這樣的人生才有意義不是嗎?做一個改變世界的人,做自己心目中的那個英雄。
或許勇氣不能帶來預想中的結果,但若連向前邁出一步的勇氣都沒有又何嘗談結果,有勇氣踏出舒適圈可能會發現另一番天地。影片中的唐不也正是因為勇氣才能收穫到託尼這樣一位摯友嗎?
其實遠不止是電影中的主角,在現實中的我們也應該學習這樣的勇氣。想要得到一件東西或者達到一個什麼樣的目標,肯定過程比較艱難。這其中就需要我們有勇氣去對抗遇到的困難,迎難而上,做自己命運的主人。
透過鏡頭語言訴說心境電影中除了人物之間的對話和獨白外,鏡頭語言的運用也是體現人物心境的方式之一。
影片中多次運用對比鏡頭來表達唐的心境,唐的才華讓其可以周遊在上流社會中為白人演奏音樂,而他站得越高也便越孤獨,影片中唐在旅館裡獨自坐在陽臺上喝著悶酒,而下一個鏡頭中是三五人在一起互相暢聊,靜與動的對比將唐身為黑人的孤獨展現的淋漓盡致。
另一處場景便是在平安夜當天,白人託尼一家坐在餐桌前開懷暢飲,共度美好的節日,下一個鏡頭是唐在諾大的城堡裡無人陪伴,前後鏡頭中熱鬧的過節氣氛更突顯唐一人過節的冷清和孤獨。
唐在影片中的兩次鋼琴演奏,一次是在大型舞臺上受聚光燈的照耀,享受著臺下觀眾的欣賞,黑與白的對比,更突顯唐在舞臺上的孤獨,雖有無數的觀眾卻無人能讀懂他透過音樂所表達的內心感受。
另一次是在全是黑人的酒吧裡,沒有聚光燈的狹小空間中,或許同種族的親近感,唐在這樣的環境中能夠放鬆身心的演奏著自己喜歡的音樂,周圍都是歡聲笑語,少了份孤獨感。
對比的鏡頭畫面相比於人物之間的相互述說來得更為直觀,也會讓觀眾更能感受到人物的心境,這便是鏡頭語言的魅力。
導演用一個溫情的故事含蓄地講述了種族歧視的社會問題,影片結局中兩位主角相互賞識、陪伴,正是藉此傳遞出人與人的交往最重要的是看內心而不是膚色。
我們做不到消除所有人心裡的偏見,但可以要求自己做一個正能量的人,為減少種族歧視下的偏見而努力,小人物也可以創造出大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