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從何時開始,去電影院看電影,與吃年夜飯、守歲等傳統習俗比肩成為新“年俗”。
2020年初,隨著新冠肺炎的爆發,春節檔電影全面停擺,成為中國電影史上最大的災年,和去年的冷冷清清相比,今年春節檔熱熱鬧鬧,七部電影型別各異,眾星雲集,加上“就地過年”的號召,今年春節檔電影票房很能打,票房也將實現“v字反彈”,很多的電影院、製作方在等著今年的春節檔回血翻本。
根據最新資料顯示,2021年春節檔總票房突破78億元,同比增長32.5%,這是中國電影春節檔創下的新票房紀錄。
前幾天本來我爸媽去看電影,我媽一聽票價六十塊,死活不去,票價通貨膨脹,難免讓這屆觀眾開始思考值不值看,勸退了不少人。
有資料顯示,今年春節檔平均票價在36.5元~50.2元之間浮動,最高平均票價出現在情人節當天。大年初一當天的平均票價較2019年同期上漲8.8%。票價為啥貴?
初中政治知識點來了,價格與供需的關係密不可分,從檔期本身來看,春節檔三個字就鍍了一層金,再加上情人節的剛需,簡直天時地利人和。再加上就地過年的政策,很多人沒辦法旅遊、和家裡的親朋好友聚會,少了很多消遣方式,電影就成了主要的休閒娛樂方式,還有就是供給方的原因,疫情影響,今年春節期間電影院有75%的上座率限制,可能會導致影院將另外25%的票錢均攤到觀眾身上,當了炮灰。
近幾年,影片的長度越來越長,電視劇都幹到六七十集一部,電影也不甘示弱,長度變長,場次也少了,只能提高票價才不虧。
疫情給人們帶來最大的感受就是“憋屈”,就像2020年國慶一樣,全國共接待國內遊客6.37億人次,大家報復性旅遊,今年春節檔電影也是一樣,報復性觀影,有的一天看好幾場電影,
這樣看來不少都是泡沫,要是放在往年,或許沒這麼大票房。
燈塔專業版資料顯示,今年春節檔初一至初五的,全國平票價為49.1元,比2019年春節檔平均票價高出4.5元,其中一線城市北上廣深漲幅明顯,較2019年春節檔一線城市平均票價高10.5元,要是電影好看也算值回票價了,可是槽點比看點多。
票房最高的《唐人街探案3》物化女性、唐仁動不動鹹豬手,白瞎了IMAX,《李煥英》也被吐槽過度煽情、陳赫出演的太多餘、《刺殺小說家》,一直在炫技、都是在看特效,沒啥內容,“冒藍光的加特林也很齣戲,”《侍神令》本以為是周迅陳坤演的大片,結果出來的是沈月。
豆瓣影視評分上只有《你好,李煥英》評分8分以上,《唐人街探案3》和《侍神令》評分均在6分以下。
蔡老師在美國生活多年,一些美國朋友歸國都說,中國電影的價效比太低。看來,電影出品方前期花費大量的時間和資金用於電影的宣傳,但忘了最根本的內容和拍攝、剪輯的仔細,透過提高票價撈取資金,其內容卻未能盡如人意。
通貨膨脹越來越厲害,電影票越來越高,電影質量越來越差,春節期間無論是啥產業都是衝業績的好機會,但不是薅消費者羊毛的好機會,尤其是因為疫情蕭條的文化產業,春節檔電影成了救命稻草,所以資本家們長點心吧,不要搞砸了春節檔電影的招牌,電影票貴,電影質量差,傷了消費者的心,到時候看你們咋掙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