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中,出現了這樣一部影片。
沒有知名演員、知名導演,卻勝在作品中揭露現實和戳中人心的「女性禁忌題材」,強勢拿下評審團大獎。
這部電影的名字,叫做《從不,很少,有時,總是》。
雖說故事主角是兩個女孩,鏡頭也像記錄生活一樣平淡。卻偏偏擁有最炙熱的情感,影片結束時讓所有觀眾忍不住紅了眼眶。
故事發生美國賓夕法尼亞州,主角名為奧秋,是一名還未滿18歲的少女。最近,她發現自己懷孕了。
州內有這樣一個規定,那就是:18歲以下少女墮胎必須得到至少一位家長的同意。這讓奧秋十分頭痛,因為她生活在重組家庭中,母親和繼父都不關心自己。
時間一點點過去。
因為懷孕,奧秋的心情發生諸多改變,不願意接受這個孩子,卻又想不到解決辦法。奧秋開始變得焦慮又極端,吃各種可能傷身體的藥物,崩潰捶打自己的肚子,幻想現在發生的一切都不是真的。
直至某一天,奧秋終於無法忍受,將這件事情告訴好友兼表親Skylar。商量過後,兩位少女決定前往紐約以告別孩子。
經濟窘迫的她們緊張萬分,從打工的超市中偷取零錢作路費,開啟一場別樣的旅程…
《從不,很少,有時,總是》是一部基調十分壓抑的影片。通篇都是冷色調、逼仄的場景,從而營造出讓人心慌的氛圍,看完後十分沉重。
在奧秋和Skylar的預想中,繁華的紐約應該是充滿人情味的。不會像小鎮上的醫生一樣冷血,在奧秋流露出想要墮胎的念頭後放教育片,稱墮胎是蓄意謀殺,建議把孩子送到領養機構。
這一類醫生冷漠而自私,不明白不應該到來的生命對女孩一生的影響有多麼大。同時這一人物形象也暗指社會中將女性視為生育工具的人群。
奧秋和Skylar是兩個截然不同的女性角色,相應的象徵意義也有所不同。
奧秋代表被迫害的女性,Skylar則象徵著勇敢的自我救贖。兩人一同在紐約尋找醫生做手術這一行為,是意外懷孕少女對於人生的勇敢糾正,讓這個悲傷的故事擁有了唯一的Sunny。
從影片開篇,觀眾們就有這樣一個疑問,那就是:奧秋孩子的父親是誰?
但很意外,影片並沒有對這個問題的答案進行解答。而是將重點放在“奧秋墮胎有多麼艱難”這條敘事線上。
不過從影片所呈現的種種細節來看,奧秋是被迫發生性行為的,且性侵者很可能是每天罵奧秋bitch的繼父。
雖說沒有把侵犯者是誰這件事明說,但還是給觀眾一種憤怒的感覺。這種留白的手法非常高階,比直接揭露性侵者更加具有力量。
奧秋和Skylar在紐約中尋找可以做手術的醫院,這一段情節則特別壓抑。因為沒錢,所以她們只能精打細算吃便宜麵包,睡在車站。影片所選用場景全部都是電梯、公交、地鐵這一類密閉空間,營造出一種透不過氣的密閉感。
地鐵上對兩位女孩進行猥褻的男人是一筆帶過,但極具力量。哪怕只是短達20秒的鏡頭,也成功呈現出「女性生活有多麼艱難」的尖銳事實。
影片之所以名為《從不,很少,有時,總是》,是因為影片中奧秋在手術前的一場陳述。社工對奧秋表示:“我問你一些問題,這些問題比較私密,你只需要回答從不、很少、有時、總是就可以了。”
伴侶是否不願意避孕?
有沒有被伴侶暴力對待過,如扇耳光之類的舉動?
發生性行為時是被威脅嗎?
短短三分鐘的詢問中,奧秋的表情變得越來越難堪、難過。那段被逼迫的經歷再次湧上心頭。雖說這些詢問是手術前的例行公事,但不可否認,這給奧秋帶來了二次傷害。
影片結局很美好。奧秋的人生並沒有因此被毀掉,但影片外那些像奧秋一樣的女孩,可能沒那麼幸運…但好在,影片徹底撕開和女性懷孕有關的最後一塊遮羞布。
為什麼兩性關係中,女性總是被迫忍受的那一個?
明明意外懷孕的過錯方是男方,為什麼最後一切後果都是女方來承擔?
影片沒有給出答案,但相信在這部電影的火爆後,福斯會明白一些更深層次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