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特呂弗的電影很有意思,同時也很工整。他的運鏡以及佈景等技術可以說是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很多導演擅長用故事來串聯整部電影,然而對於特呂弗來說,僅僅靠著電影語言就能在少許的臺詞串聯下,讓我們很好地領會整部電影的要點。這是他的長處。

新浪潮電影的一大特點就是強調主觀現實主義,以及濃重的個人風格,以此來對抗傳統電影的工整技法對於電影人的束縛性。在眾多代表導演中,特呂弗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四百擊》斬獲戛納最佳導演後,新浪潮的發展到了巔峰。而新浪潮產生的背景也同樣值得我們深究。

二戰過後的歐洲社會表面上看已經擁有了和平,然而二戰帶來的影響卻一直是根深蒂固的,且難以消除的。二戰過後的歐洲社會主導的傳統歷史退出了舞臺,取而代之的則是新銳的主義以及觀點的混雜。對於那個時代的歐洲而言,傳統的崩潰使得人們解脫了束縛,然而在奔向新的未知的未來的時候卻依舊是迷茫的。他們不知道走向何方,解脫束縛很容易,然而走向未來卻會踟躕。這就是當時的歐洲現狀。

套用《四百擊》的故事,我們大致可以瞭解到這種思想的具體表現,離開了家庭和學校以及社會的束縛之後,小主人公依舊是迷茫的,因為他當下的認知並不足以保證他能獲得一個穩定的依靠。即使自由可貴,即使自由被崇尚,然而真正獲取了自由的時候,收穫了什麼?最後得到了什麼?這個時候只能是更深的迷茫。反對並不僅僅是反對,同時反對過後的空虛更可怕。

當然,今天推薦給大家的電影,也是說的這種新浪潮大背景下的自由主義。然而本片另闢蹊徑,這是一個反自由主義的闡述。同樣是特呂佛,同樣是在《四百擊》之後,這個時候的特呂佛開始反思新浪潮了,當然,這個時候的新浪潮已經結束了。

《野孩子》是對於《四百擊》的一種反面闡述,《四百擊》強調的是走出去,然而《野孩子》說的是反對這種走出去地走出去。前者是從裡到外,後者則是從外到裡。這裡不得不說《野孩子》選取的故事是具有一定代表性,而這種代表性一定意義上完整地闡述了後自由主義時期的反思。走出去,最終是要回來的。

《野孩子》說的是一個在野外成長起來的孩子被帶到了人類社會後的種種不適應。然而研究者卻悉心地不斷地教會野孩子慢慢變成人類。後來,教育收到了成效後,野孩子逐漸地開始適應人類社會的生活,一切都向著好的方向發展,然而天性使然,野孩子卻在意外中逃離了人類生活,重歸大自然,不過後來在大自然與人類交匯的地方受阻後,他重新的迴歸了人類生活。

特呂弗在本片中將新浪潮後期的社會思想闡述得非常清楚了。歐洲自由主義蔓延的時候,人們對於自由是非常的嚮往的,但是這種嚮往卻有著一定的侷限性。為何嚮往,原因很簡單,傳統的道德束縛歷史束縛已經不復存在,而新生的理念或者是觀念非常的具有挑逗性。新的主義崇尚自然,崇尚擺脫束縛,然而卻沒有給予青年一個明確的方向。擺脫了自由的束縛之後,真的能擁抱自由嗎?好像不可以,嚮往著的自由生活到來的時候,可能遇到的是更加深的空虛。

自由到空虛,僅僅是青年們走的第一步而已。等到了真正的領會了這種空虛之後,青年要麼堅持自由,要麼重新迴歸社會秩序。然而很遺憾,堅持的力量並不佔據大多數,因為很多人並不明白自由的可貴以及堅持自由終將要去的去處。就好比人有著一腔熱血,然而一拳打下去卻輪了空。目標沒有了,熱情就成了諷刺。因此,野孩子最終還是要回歸到人類社會的。即使不願意被規則束縛,野孩子在沒有更好的“規則”之前,迴歸是唯一道理。

特呂弗在本片中的電影語言自不必說,然而這部影片所反映出來的當時的社會現象以及大背景卻值得我們深思。時至今日,很大一部分人依舊是彰顯著自己要追求自由,且不乏勇氣的。然而自由就是自由,它並不會因為你的追求而變得對你有益。知道自己為何追求,知道自己如何堅持這種追求,往往更重要,否則走出去容易,但最終還是會迴歸。

……

你好,再見

3
最新評論
  • 《大奉打更人》結局: 許七安的最終歸宿
  • 《唐人街探案3》,王寶強為何從主角變成配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