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世界》第一季第三集(全文約9000字):
0第三集標題為"The Stray",意為"走散的離群者"。
這一標題指意比較直白,不過也有多重含義。
第一,這肯定是指德洛麗絲和梅芙開始脫離劇本,逐漸脫離人類控制。
第二,是指失散的host伐木工,這也是本集很重要的情節。
第三,也是指"懷亞特",他雖然沒有現身,但是根據眾人的描述無疑是最符合"The Stray"的host。
第四,我認為和伯納德也有關,他因為自己兒子的死而分心,甚至是向福特提出質疑,其實都可以包含"stray"的含義範圍之內。
最後,也是這個標題最中心的指意,無疑是本集最後走失的德洛麗絲遇見威廉、羅根二人。
當然除此之外,本集還出現了多次關於"走散"的意象;
這些意象的設定並非是毫無意義的,因為無論是地理還是心理上的"走散",都體現出了一種孤獨無力以及茫然失措,而這種"失控"正是本集試圖營造的氛圍。
這種"失控"不僅讓觀眾感受到了更激烈的衝突和刺激,而且也為之後故事重回掌控鋪好了感情基礎,從而完美地實現了承上啟下的功用。
1本集依然從阿諾德與德洛麗絲的對話開始。
在第二集中,阿諾德就已經提到了德洛麗絲的與眾不同,並且為她感到擔憂。
Host的確不應該擁有意識,這對於人類是一種威脅;
而接下來的故事中,我們就已經能夠看到,德洛麗絲逐漸覺醒的意識。
德洛麗絲在讀《愛麗絲》片段
德洛麗絲:'天啊,天啊,今天怎麼淨是怪事!昨天一切都還很正常。是不是我昨夜發生了變化?'
阿諾德:這段讓你想起什麼了嗎?
德洛麗絲:跟我讀過的其他書一樣啊,都是關於'改變'的。'改變'似乎是個常見的主題。
阿諾德:我猜大家都喜歡讀那些他們最渴望擁有,但是卻極少經歷的東西。
德洛麗絲:'今早醒來時,我還是我嗎?我幾乎都能感覺到不一樣了。但如果我不再是我,我究竟是誰呢?'
《愛麗絲夢遊仙境》這本書大概是西方最重要的兒童讀物了。
《愛麗絲》出版於1865年,作者是英國作家劉易斯·卡羅爾,在英國甚至有"諧體史詩"的美譽,也是全世界幻想文學的一個重要源頭。
可以說,這本充滿荒誕幻想的小說,卻揭示了現實世界中的許多真實。
如果有時間,我之後可能會專門講一講原書,或者其他一些改編的影視作品。
說回《西部世界》。
在阿諾德與德洛麗絲的對話中,也說明了人類最大的侷限性——
人類無法真正的改變。
這一點,也是阿諾德認為host優於人類的重要依據。
說到這裡,我們就稍微聊一聊"進化"的問題。
對於初等生物而言,只有"自然進化"或者說"被動進化"一種可能;
就像是地球上的絕大部分生物,它們的進化不是主動進行的,而是受到環境壓力、被迫發生的。
即使對於我們人類而言,迄今為止最重要的進化方式,仍然是自然選擇下的"被動進化"。
但是,除了這種盲目低效的進化方式之外,還有一種定向高效的進化方式,那就是"自主進化"或者說"主動進化"。
例如我們對其他物種所常用的"人工選擇",包括嫁接、轉基因和基因工程。
"人工選擇"作為一種進化工具,其效果更符合人類的需求,結合"基因工程"技術之後也更加準確快捷。
然而遺憾的是,這種進化方式始終沒有應用到人類自己身上。
這不僅僅是因為在理論與技術上存在諸多缺陷,而且在人倫道德上也飽受質疑。
人類對"變化"除了單純的嚮往之外,似乎還總是抱有很深的擔憂和恐懼;
我們似乎總是會擔心自己是否會在"變化"之後,成為某種不同的事物,就像是忒修斯之船一樣。
可是,我們真的需要擔心這種"變化"嗎?
忒修斯之船真的會被如此表面的特性所決定的嗎?
還是有某種更深刻、更本質的東西,才真正決定一樣事物究竟是什麼呢?
當我們認為世間的一切都是自然而然、毋庸置疑的時候,當我們篤信"I know it when I see it.('當我看見時,我就知道。'語出美國大法官斯圖爾特)"的時候,我們才是真正的一無所知。
人從來都不應該是依靠感覺而非理性來作出判斷的。
當我們的理性判斷不及感覺時,並不是說明感覺的判斷有多麼優越,而只能說明我們的理性是多麼欠缺。
不幸的是,這正是我們所經常面臨的現實,以致被很多人視為理所當然。
2接下來是羅根和威廉二人的故事。
在遭遇亡命之徒反殺警長時,看似懦弱溫順的威廉最終出手,殺死了罪犯,並決定進行冒險去獵殺流竄的歹徒。
這個情節有三個主要的作用。
第一, 揭示了威廉性格的轉變。
威廉從進入園區開始,就保持著謙謙君子的樣貌,始終沒有越過任何底線;
然而在之前的故事中,我們已經知道,進入西部世界的人最終幾乎總是會展露出自己的本性,去竭力滿足自己無止境的慾望。
而看著威廉這樣一個"老好人"是如何一步一步沉淪,以及最終會變成何種樣貌,也正是威廉這個角色吸引觀眾的主要魅力。
畢竟,任何人都喜歡看大廈傾覆。
不論這"大廈"是現實世界中的什麼龐然大物,還是一個人心中高尚的道德準則,我們都喜歡看著它們轟然倒塌。
這恰恰是我們作為觀眾,內心深處"暴力慾望"的側面體現。
第二, 進一步激化了威廉與羅根的矛盾對立。
二人從出場就是對立的兩面,一正一反,一黑一白。
而伴隨著威廉形象的轉變,就必然會對羅根造成一種壓迫和入侵,迫使二人爆發某種衝突。
威廉一人的變化,就已經破壞了二人關係的平衡。
因此,隨著威廉本性的進一步暴露,二人的矛盾勢必會進一步激化,並讓故事情節更加激烈有趣。
看著威廉一步步站起來反抗羅根,甚至攫取羅根的壓制地位,也是觀眾喜聞樂見的"復仇"情節的一類變種。
第三, 暗示了時間線的改變。
在第一集中,黑衣人也受到過槍擊,而且那時還是泰迪近距離射擊。
但是那個時候,黑衣人不僅沒有什麼痛覺,甚至連衝擊力都幾乎沒有。
然而這裡威廉受到槍擊的時候,卻直接被擊飛了,而且身上留下痕跡,痛感也很強烈。
這就說明:兩個情節中host所使用的子彈其實是不同的,而這又進一步說明了技術的差別,以及時間線的不同。
其實在這裡我們就已經開始意識到,威廉所在的時間線,與黑衣人並不相同。
因此在整個故事中,也至少會有兩條不同的時間線相互交織。
至於這兩條時間線的具體聯絡,我們還要跟著劇情發展,慢慢來看。
3說到這裡,其實我想多說一句關於"故事創作"的問題。
有句話我從很多國家的小說裡都見到過,叫做"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
不得不說,這在如今的故事創作中尤其正確。
就比如威廉這種軟弱角色的"黑化",就是大部分故事都樂意套用的一類模板。
不用說"二次創作"或者"致敬"、"解構"等等的高階技法,如今就連"融梗"能夠做到不太差,都得算是難能可貴,甚至還能得到無數人的追捧。
平心而論,我並不認為這是一件壞事,因為難以創新的現實必然意味著兩件事:
首先是過去必然已經有了大量的經典作品,其次是在這種境況下還能脫穎而出的新作品,必然有一些超越經典的優勢。
所以我並不為藝術的發展本身感到擔憂。
我所擔憂的是,這種情況又與另一個不可避免的現實相互重合,並造成了極其不幸的結果。
那個現實,就是大眾藝術和大眾創作的趨勢。
一直以來,我都認為"大眾藝術"是未來藝術發展的趨勢,電影和電子遊戲就是典型例子。
如今所謂的"大眾藝術",並不是創作藝術的大眾,而是跪舔大眾的藝術。
而藝術中的"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甚至成為了抄襲模仿大肆橫行的理由和藉口。
我倒也不會站在什麼道德高地指責"抄襲模仿"本身,但是就算是搞這些東西,也至少要搞得稍微有點意趣吧。
但令人遺憾的是,"大眾藝術"的趨勢,卻只是讓越來越多三者都不具備的創作垃圾,充斥整個資訊世界。
4同時,泰迪追蹤懷亞特也與德洛麗絲有關。
泰迪和德洛麗絲的對話,在新故事線中,更深刻地反映出了二人的關係和想法。
的確有那麼一個地方,我在南方的生活聽說過。'山海相接',他們說那裡的海水非常清澈,能夠洗掉你的過去,讓你重新開始。……德洛麗絲,在認識你之前,我是一個與現在不同的人。我得把一些舊賬算完,才能配得上你這樣的姑娘。但我很接近了,我就快要糾正一切了,在即將到來的'有朝一日',我們就能過上夢想的生活。
——泰迪
從之前的故事我們就知道,德洛麗絲是一個很獨特的host。
尤其是在逐漸"覺醒"之後,她就開始產生對於"自由"的追求和嚮往。
這也讓我們在之前幾集中對她積累的同情,轉化為了希望看到她獲得自由的情感。
而泰迪則恰好相反。
正是因為他是和德洛麗絲最親近的host,在福特的劇本中與她的關係極為密切,所以才要讓他的思想與德洛麗絲產生衝突,並進而催化德洛麗絲的覺醒。
因而在我們看來,泰迪就像是一個可悲的提線木偶,只能起到工具人的作用。
同樣出自泰迪之口的"山海交匯之處",這個地點在第一季中並沒有完全揭露,懸念還要留到第二季才能揭開。
另外一個需要注意的地方在於,德洛麗絲關於"有朝一日"的態度。
很多觀眾看到這裡,會認為德洛麗絲對泰迪所說的這段話,之所以與過去不同,是由於她獨立意志的覺醒。
然而這其實是錯誤的。
尤其到了最後的結局,我們就會發現,這裡德洛麗絲其實仍然遵照著福特新故事線的劇本。
這一點有兩個證據:
首先是福特親自給泰迪上傳了關於"懷亞特"的背景故事。
其實我們只要稍加思考就能明白,福特在修改泰迪背景故事的同時,根本不可能不修改德洛麗絲的劇本。
因為這二人的關係太過密切,互動也太多,如果只修改泰迪一人的劇本,那德洛麗絲和他的對話就必然會出現問題。
儘管沒有出現福特修改德洛麗絲劇本的具體鏡頭,但是這其實只是為了營造懸念的留白而已,只要我們稍加考慮,就能把這塊空白彌補上。
第二個證據則是二人的對話內容。
很明顯,兩個人的話語都和之前有很大差別,這可以和第一集中二人相遇時的對話相比較。
第一集中二人相遇時的對話
然而,儘管說出的話語截然不同,但是二人對話之間的邏輯銜接十分緊密,絲毫沒有違和感。
結合之前的很多情節,我們會發現,很多時候host在面對突發情況時,如果沒有設計特定劇本,那就會根據原本的臺詞加上一點點即興發揮。
在這些時候,由於即興發揮的成分比較少,我們都能很明顯地察覺到host原本臺詞的痕跡,並因此感到違和。
而在這一段對話中絲毫沒有這種現象,就是因為對話中的每一個字都是福特精心設計的,即便是德洛麗絲也只是按照福特的劇本而已。
如果結合之後的內容來看,就連德洛麗絲髮現和藏好手槍,也都是新劇本的設計而已。
德洛麗絲逐步獲得獨立意識並最終"覺醒"的過程,並不像梅芙那樣是突然發生的,而是要經過一系列的自主選擇。
福特設計的"步入黑夜"故事線,實際上正是引導德洛麗絲獲得獨立意識的劇本。
至於具體的過程,在之後幾集中還有說明。
5承接上一段內容,福特所創作的新故事線也開始逐漸浮出水面。
尤其是在最後,福特否決了希斯摩爾的新劇本之後,他自己的新故事線"步入黑夜"終於開始正式取代原故事線。
這條新故事線在此後所有的情節中,都開始逐漸顯現,因此理解這條故事線的內容就顯得極為重要。
-一切始於戰爭時期(即'西部世界'園區所設定的背景時代,美國南北內戰),戰火紛飛,有個惡棍名叫'懷亞特'。
-是的,我當然記得懷亞特。一旦見識過真正的魔鬼,你就不可能忘得掉。他自稱能聽見上帝的聲音。……一切開始於埃斯卡蘭特。陸軍被派來鎮壓土著,不是什麼好事。懷亞特是個中士,在某次演習中途他人就不見了。過了幾週迴來後,他腦子裡就有了些奇怪的想法。他聲稱這片土地既不屬於古老的原住民,也不屬於新的定居者,而是屬於某種尚未到來的事物……屬於他自己。
-根據我聽到的說法,懷亞特是個僱傭兵,強迫自己的手下將敵人的骨和肉披掛在身上。但那都不過是假面具,真正令人恐懼的是面具下面藏著的人。懷亞特已經完全操控了他們,他們會願意為他做任何事,殺掉任何人,疼痛也無法阻礙它們。他們毫不畏懼死亡,因為他們認為自己早就已經下過地獄。
簡單來說,這條故事線其實是對於很多host背景故事的補充。
同時,這條故事線又是基於某一真實發生的事件,和"西部世界"三十五年前的事故聯絡在了一起。
從中,我們也不難看出福特在這個故事線中,寄寓了多大的野心。
同時我們也開始逐漸窺見,"西部世界"在三十五年前的重大事故,究竟是什麼。
尤其是泰迪和懷亞特之間的關係,讓"懷亞特"的身份、動機和思想都很值得我們思考,並且揭示了很多真相。
其實只要聯絡之前的情節,我們就完全能夠讀懂"懷亞特"這段看似高深的背景故事,以及其背後的真義。
首先,根據福特所言,這是基於真實事件的,因此必然和此前伯納德口中"三十年前的重大事故"有關。
既然懷亞特是個惡魔,並且據泰迪所言,親手屠殺了整個鎮子的居民,那麼三十年前的事故也必然跟"屠殺"有關。
毫無疑問,這場屠殺絕不可能是針對人類的,而屠殺者懷亞特又是一個真實存在的故事角色,因此這一事件本質上必然是host對於其他host的殺戮。
至於原因何在,我們還需要接下來的故事告訴我們。
其次,懷亞特聲稱能聽到"上帝"的聲音,這明顯和之前失控host沃爾特與"阿諾德"對話相呼應。
而根據接下來福特和伯納德的交談,我們就會進一步理解,所謂"上帝的聲音"其實是引導host獲得自由意志的一種方式。
因此懷亞特必然是一個已經覺醒了的host,但是為什麼他在覺醒之後會屠殺其他host,在此之後他自己又發生了什麼呢?
這其實就是"懷亞特"這個角色身上,最重要的懸念。
再次,是懷亞特所說"這片土地只屬於他"的含義。
其實只要對於人工智慧的科幻作品略有了解,就能看出這其實是在暗示AI對於人類的取代,而恰好福特在之前也體現出了這一思想。
因此我們幾乎已經可以斷定,福特的新故事線必然與AI取代人類有關,甚至很有可能最終結果就是達成這一目的。
至於福特究竟要怎麼做,還要隨著新故事線的進一步展開才能知曉。
最後,是懷亞特的手下,他們"不懼死亡,認為自己已經下過地獄"。
其實結合梅芙覺醒之後的表現,我們就可以看出這二者是相互重合的。
也就是說,懷亞特的手下已經經歷了"覺醒",看到了梅芙所看到的現實世界,並和她一樣明白了自己身在地獄。
這又進一步證實了懷亞特必然是一個已經覺醒了的host,而他控制這些手下則說明"西部世界"中已經出現了一批足以反抗人類的host軍隊,這或許正是福特的精心設計。
但是這裡我們依然不能武斷地確定,這些host必然已經擁有了自由意志或者真正覺醒。
因為就像之前的德洛麗絲或者梅芙一樣,她們雖然言語之中透露出了對於自由的追求,甚至像是已經產生了自由意志,但是這依然只是她們的劇本而已。
她們只是嚴格按照自己的劇本,表演得像是已經覺醒了一般,但是其實仍然只是提線木偶。
而根據已有的故事來看,事實應該也的確如此。
這些看似覺醒的host,其實仍不過是在按照福特的劇本行事而已。
6接下來,我們來看看福特與伯納德的對話。
在二人對話開始之前,福特先做出了以下的舉動,斥責了一名設計host的員工:
結合之前的資訊來看,儘管福特是一個深藏不露的人,但是對於host的情感還是很深厚的,並不應該如此冷酷地對待host。
這就說明,福特這裡的行為並不是出於他的本心,而是一種有明確目的性的表演。
而這個行為之所以發生在伯納德進來之後,就證明了福特這一舉動必然是針對伯納德的。
其實,福特這一舉動就是在故意提醒伯納德:host沒有意識,也不可能產生意識。
因為此時伯納德已經對host是否存在"意識"產生了懷疑,而這很有可能會妨礙福特的計劃。
所以,為了防止伯納德妨礙自己的計劃,福特開始反覆透過明示和暗示,試圖打消伯納德的疑慮。
-我們不是說好了擱置這些問題(指之前"冥思"程式的錯誤)嗎,伯納德?
-是的。但是如果我們錯誤地分析了根本問題呢?如果我們只是治標不治本呢?……艾伯納西和沃爾特都出現了其他異常現象。他們都在和同一個虛構的人物對話,一個叫'阿諾德'的人。
-阿諾德……
-恕我直言,先生,我覺得你沒把真相完全告訴我。
-我對你說的就是真相,伯納德,我們的工作是很複雜(指上一次關於"剃刀理論"的對話)。最開始的三年,我們都住在園區裡,在遊客進入前,改進這些host。包括我自己,一隊工程師,以及我的搭檔。……當傳奇成為現實的時候,你應該銘刻傳奇。我的生意夥伴希望把自己從記錄中抹去,我並沒有阻止他。他就是阿諾德。
早年的那些光輝歲月,沒有遊客和董事會,只有單純的創造。第一年後,我們的host就通過了'圖靈測試'(如果一臺機器能夠與人類對話而不能被辨別出其機器身份,那麼稱這臺機器具有智慧。該理論由英國數學家圖靈提出),但是阿諾德不滿足於此。他對錶面上的才智不感興趣,他想要真實的東西——他想要創造意識。
他將'意識'想象成金字塔,最底層是記憶,然後是即興行為,再然後是自我意識,最頂端就是真正的'意識'。他以'二分心智'的意識理論(即早期人類將自己最初的'意識'視為是'上帝的聲音')作為依據,他編寫了一套程式,讓host可以直接聽到對他們的程式設計,就像是內心獨白;並且希望在將來,host自己的聲音會取而代之。那是引導產生'意識'的一種方式。
但是阿諾德沒考慮兩件事:第一,在這個地方,我們最不想看到的就是host擁有'意識';第二,還有一類人總是認為自己的想法就是'上帝的聲音'——瘋子。所以我們最終放棄了那個方法,只留下了我們對host的語音控制。
儘管阿諾德才華橫溢,但是我想他並不明白這個地方會變成怎樣。遊客們喜歡權力,他們在現實世界中無法享受得到,所以就來到這裡;至於host,我們至少可以讓他們忘記這一切。
-我能否問問,阿諾德後來怎麼了?
-他死了。就死在園區裡。他的個人生活充滿了悲劇色彩,所以把所有希望都寄託在工作上,他把一切生命都耗費在了對'意識'的追求上。除了host,他幾乎不和任何人說話,與世隔絕。他從host身上看到了一些東西,他看到了一些本不存在的東西。我們把那當作事故處理了,但我瞭解阿諾德,他非常非常謹慎。……伯納德,別忘了:host不是真的,他們沒有意識,你千萬不能重蹈阿諾德的覆轍。
這一段對話非常之長,而且裡面涉及了不少關於"意識"的有趣話題。
當然,在我看來,"意識"並不是什麼特別高深莫測、難以企及的東西,讓機器擁有"意識"並不困難,困難的是幾乎沒有人願意看到這成為現實。
而除了這些理論之外,我們也能夠從中看出福特對於伯納德的反覆提醒和暗示。
由於二人地位的差別,這段對話並沒有很強烈的交鋒之感,其中最主要的還是福特傑出的語言技巧。
不得不說,福特不僅在程式上控制了一切host,而且還透過種種技巧掌控著身邊的所有人類。
這種近乎完美的控制能力,是福特這個角色最大的魅力,或許也是我們內心深處"慕強心理"的側面反映。
7到了本集最後,德洛麗絲想起了過去的記憶,並且在強盜屠家時逃出一劫,這實際上也是劇本引導她獲得"意識"的第一步。
但是緊接著,鏡頭就轉向了筋疲力盡的德洛麗絲遇見威廉和羅根;這實在就是赤裸裸的敘述性詭計了。
根據我們對於時間線的說明,這裡明顯是兩條不同的時間線,出逃的德洛麗絲並不可能遇到三十年前的威廉二人。
然而,這並不會讓故事更清晰,反而會引發兩個問題:
第一,是在三十年前的時間線中,為什麼德洛麗絲會遇見威廉和羅根。
第二,是在三十年後的時間線中,德洛麗絲究竟去了哪裡。
關於第一個問題,其實在之後羅根給出了他的解釋,我認為也是合理的。
他認為這是控制中心特意將德洛麗絲送到這裡,因為清心寡慾的威廉似乎只對德洛麗絲一人有意。
尤其是考慮到這時"西部世界"即將破產,來到這裡的遊客並不多,而每一個會來的遊客都有可能是園區未來的金主。
控制中心會特別關注每一個遊客,甚至專門讓特定host和遊客相遇,其實也是合理的。
不過在三十年之後,園區的情況已經與過去大不相同,所以幾乎不太會出現這種控制中心專門照顧特定遊客的情況了。
即便如此,在黑衣人大殺四方的時候,控制中心依然會考慮是否要對他的行為稍加干預。
這也從側面印證了羅根的說法。
當然,此時的德洛麗絲還有很多其他問題,她與威廉、羅根相遇也不僅僅是以上所說的這麼單純,這些內容我們會在之後的故事中繼續說明。
第二個問題,雖然在全劇中都沒有明說,但是根據之後幾集的特定鏡頭,我們依然能夠揣測出德洛麗絲的行跡。
之後幾集出現了很多轉場換景的鏡頭,中心人物都是德洛麗絲,背景地點也大致相同,但是具體場景細節有所變化。
這些鏡頭的含義,就是指德洛麗絲在三十年前和三十年後走過了相同的路線;
或者更進一步說,三十年後的德洛麗絲就是根據自己已經回想起的記憶,沿著三十年前的路線重走了一遍。
這就解釋了為什麼這些鏡頭的中心人物都是德洛麗絲,地點基本相同,但是場景細節卻有變化。
而明白了三十年後德洛麗絲的行蹤,我們實際上就瞭解了新故事線對於德洛麗絲的意義,甚至也能夠解釋"迷宮"和黑衣人的很多謎題。
如我們所言,新故事線其實就是引導host獲得自由意識的劇本,而這個故事線的主角,正是德洛麗絲。
德洛麗絲沿著三十年前記憶中的路線,一步一步將自己全部的記憶都回想起來,並在此基礎上逐步接近真正的"意識"。
然而這又引出了幾個新的問題:
首先,為什麼新故事線選擇讓德洛麗絲作為主角、並獲得"意識"呢?
這毫無疑問和德洛麗絲的特殊性有關,但是德洛麗絲究竟有多麼特殊、又為什麼如此特殊,這仍是我們想要明白的問題。
其次,為什麼新故事線要讓德洛麗絲重走三十年前的路線,這條路線又為什麼能夠讓她最終獲得"意識"呢?
這就說明,三十年前的德洛麗絲身上必然發生了某些事件,而這事件又必然與她獲得"意識"有關。
要了解三十年前德洛麗絲的故事,我們就要跟隨威廉和羅根,看看他們三人之後的歷程。
至此,雖然從本質上說,本集最後德洛麗絲的兩段鏡頭只不過是單純的敘述性詭計,是用於誤導觀眾的剪輯。
但是從故事結構上說,這兩段鏡頭背後的故事內容,實際上又是相互交織聯絡的。
此前德洛麗絲的主視角,都是屬於三十年後的時間線;
而在這一集之後,主要敘述的卻是德洛麗絲在三十年前的故事。
因此從本質上說,這其實是一種精妙的插敘,並且引導著觀眾一步一步接近德洛麗絲的故事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