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步入中國偶像元年之後,蓄勢待發的偶像選秀和造星計劃不斷湧現,也讓市場和平臺看到了新的出發點。
多檔團綜正面對決
在女性市場被不斷開啟和被發現的同時,男性市場也開始被關注起來,從2021年新綜藝的全年計劃便可以發現,各大綜藝抓準的市場的空缺,想要把更多少年型的優質偶像和“哥哥”“弟弟”等男性化標籤結合起來。
正如那句話所說:“少年不夠用了,還有哥哥們”。
2021年開播的《創造營》不僅僅從打破年齡界限入手,更從選手的範圍入手,直接以“國際化”為主要賣點,想要把故事從國內延伸至國外這個大舞臺。
《青你》則直接以創新的節目評級制度和嚴格導師的突襲“全開麥”模式,把選秀的現場感做到極致。全網超過160個熱搜成為流量的證明。正如節目開始所展示,他們試圖打破選秀市場的諸多問題。
作為網際網路發展帶動下的偶像成名機制來說,大批綜藝以造星為出發點,也讓更多渴望獲得成名想象的藝人或練習生捲入其中。
但是在娛樂造星背後,卻存在更多當代青年人的職業選擇、價值焦慮和大批工業複製下的綜藝氾濫等問題。
而對於觀看的大眾來說,應接不暇的團綜擠佔時間、虛假化生活,那些虛擬偶像對於個體來說也存在或好或壞的影響。
這些,卻沒有在綜藝中直接展現,而是成為造星生態鏈中持久的負面話題。
兩檔甚至多檔團綜正面對決,大廠的風對於造星機制和社會大眾又將掀起怎樣的波瀾。
選秀練習生:好與壞的光環效應
鳳毛麟角的成團者,是否應該被看好
在《青你》的舞臺上,好或者壞的一面均會被放大。
雖然成團的成員一定是實力出眾的選手,但在創造營和青你的新一輪節目中,釋放的一個明顯訊號是成團的定義應該與時俱進。
隨著兩檔節目的霸屏,很多負面的聲音也不斷湧現,對於選手來說,可能出現被評價的各自可能性。例如很多選手會被以“回鍋肉”的稱號反覆評頭論足。
而在外國選手不斷降維打擊的過程中,創造營的國內選手也面臨更多不被看好的壓力。過百的熱搜中超過百分之八十的內容是以選手的表現出現的。
國內輿論怎麼樣看待選手並且告別刻板和成見,真正靜下心看看節目內容和選手,這在浮躁的節目氛圍中,還是比較困難的。
偶像:被賦予還是自我設定
在青你的熱搜中,有一個熱搜是關於“偶像”的。
各大團綜幾百位被選的練習生,無一例外均是即將被造的“偶像”,但偶像應該有被賦予的水平和實力,而不是自以為是的肯定。
“被賦予”的定義是來自於大眾和評審,雖然每個人的感覺沒有高下,但是偶像的選拔不應該成為一些選手以偶像自居的資本。
在當好偶像之前,要成為優秀的練習生,而在成為優秀的練習生之前,應該試圖成為合格的偶像候選人,而不是以虛假的偶像形象消費粉絲。
偶像也應該經得起檢驗,這是綜藝想讓我們思考的,也是給各位選手的提醒。
創新“全開麥”機制下,實力水平仍是槽點
在選秀喧囂的2021年,《青你》全開麥的機制似乎以一種更直接的視角呈現綜藝的真實感和零距離、節目組選拔的底氣和吸引觀眾的新思路。
當觀眾看膩了伴奏墊音等,不參雜多餘修飾的開麥展示則最直接把每位選手的水平呈現出來,這次的《青你》,並非不敢於改變,從新人班等賽制突破,反而可以看見新一季出發的改變。
但是反觀開場舞臺,兩家綜藝更多選手的表現多了很多槽點,也讓大眾一度戲謔舞臺為“歡樂喜劇人”。
在《青你》的舞臺上,不乏許多網路紅人和試圖翻紅的藝人參加,各類選手特色各異,但是同樣需要真正實力的展示。
節目組的不同手段為輔助,當練習生的表現不盡如人意時,“全開麥”等突破形式反而會成為槽點。
“我們選我”,意義難以自洽
在青你的開場,李宇春作為導師就曾對於訓練生和節目做出自己的解讀:發掘差異化並把實力和個性同樣展示出來,是成團的定義和標準。
上一季創造營則把選拔女團的戰火從開場的隨機個人PK模式就燃燒起來。
這一季又推出“我們選我”的全新賽制,試圖打破偏見,由選手、導師和大眾共同打造一個“我們”定義的真正男團。
ABCF四個等級由90和5共同組成的95個人共同“撐腰”決定。節目組期待學員之間能以公正的評價和毫不吝嗇的選擇撐腰。
“我們如何選我”,看似足夠大膽和公正的機制,其實也讓選手們陷入糾結——什麼樣的我,才是真正優秀的。
從《創造101》開始,似乎大眾就記住了這個重新定義女團的綜藝,延續著夏天的炙熱,這次《創造營》依然想要用野心支撐起一個新的成團框架。
在新賽制下,敘事的視角還能怎麼創新呢,怎麼樣在「重新定義」和「不被定義」之間真正改變,創造營能做到嗎?仍然需要關注。
團綜節目組:流量消費還是用心造星
創新團綜的外殼,工業複製的核心
團綜以一套成熟的模式建立練習生出道的選拔挑戰,從節目的細節到練習生的人設表現,似乎已經成為公式。
從網友到練習生成員,似乎也深諳團綜的“套路”,在初舞臺的展示中,明顯可以看出大部分成員的舞蹈、採訪對話,都注重從網路話題的角度出發。
這些“突出”成員被關注的角度經過幾季對比會發現,存在大量工業化的神似之處,不論是言論突出還是業務能力出眾,還是顏值線上......節目組可能透過買熱搜等形式增強選手和觀眾的黏性。
v
以此創新團綜的外殼下,複製的選手模式似乎未曾變過。
成功出道的選手往往是“造星工業”中的頂流,但是也難以逃脫“複製”的命運,在新的團綜中,兩檔節目仍然有複製的影子。
流量聚焦,選拔是否高開低走
在本次《青你》的初舞臺評級之前,意外設定和媒體一對一問答的環節,而這一環節體現節目組對於流量和話題新的關注點,但對於綜藝的選拔來說,結果是否令人滿意遠不止流量的吸引。
但是媒體方面犀利的問題依然衝上熱搜,讓媒體“先發制人”的提問,似乎讓每一位青澀的選手第一次直面來自社會的正面或負面評價。
從目前來看,119位風格各異的練習生在見面會上都或多或少展現出當下年輕偶像的風格和態度,但是也存在抓取流量和關注的刻意。
青你的媒體環節,是一次選手和觀眾的集體審視。
“國際感”標籤,國內綜藝初現疲軟之態
《創2021》在試圖創新什麼,最突出之一就是國際概念。如果說,國際化成為新成團審美趨勢,那麼《創造營》的野心將是更大的突破和冒險。
海島上最多的新面孔是來自海外的國際選手。
據瞭解,本次90名選手便有23個外國選手,其中很多選手的實力遠超國內選手,也一度給網路熱搜提供“內娛完了”的表情包和戲謔。
《創2021》也想讓更多元素加入,讓選秀的定義更加寬廣。不同的國際選手交流、合作,更像是把國際元素和國內元素製造一次盛大的融合。
更多國際的選手已經出現並且吸粉無數,但是也暴露了國內娛樂選秀類節目出現的選手空缺。
不同“圈層”的選手出現是多樣的嘗試,但是越來越被重視的團綜和拔高的選拔水準,也許會成為國內不少非專業選手的門檻,這也不免讓人擔憂,之後的兩檔綜藝該怎麼樣出彩。
追星大眾:團綜把我們帶向哪裡
偶像的高光帶有“濾鏡”
這也是為什麼當綜藝播出後,許多成員會迅速默默無聞,而走紅的選手會有越來越多的曝光度。
亨廷頓在《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曾把“認同感”和“外在與他人的關係”關聯起來。在粉絲和偶像之間,也存在身份的認同和集體凝視的濾鏡。
當大眾被創造營或青你節目所呈現的偶像們吸引時,又如何正視偶像自身的光環,做理性的粉絲群,也是團綜播出後偶像和粉絲之間一直存在的問題。
大眾的需要,讓更多造星氾濫
時代變化之間,傳統造星機制已經逐漸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網路上更五花八門的娛樂造星方式。
網際網路平臺和各大娛樂公司、社交媒體一起把大眾對於網路性的選秀圍觀做到極致。只要是吸引流量的地方,就有造星的可能。
在一個相對去中心化的年代,各個年齡層都可以加入追星和造星的行列,而現在的《青你》《創造營》等團綜便是大眾“集體造星”的最便利平臺。
2021更多選秀節目也陸續登場。《乘風破浪的姐姐2》《追光吧!哥哥》中“哥哥姐姐們”繼續打破年齡侷限。
在節目組精心設計和精準投放的團綜中,無數年輕人更加沉迷於偶像的世界,但這個社交網路給予我們的綜藝和偶像,是否真實與生活有關,又是否只是我們逃避現實的港灣?
當大眾不再沉迷造星時,也許團綜的出現就不會氾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