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現代武學史上,李小龍是現象級、另類的存在,他的成功,本質上是文化的成功。

小龍第一部動作片《唐山大兄》,一掃港臺動作片虛張聲勢、慢節奏、花哨的動作設計,代之以硬橋硬馬、快節奏、實用的格鬥功夫,給觀眾帶來顛覆性觀感。

小龍在《唐山大兄》中扮演的鄭潮安,唐裝短打裝扮,腳蹬布鞋,完全一副內地來港的鄉巴佬形象。然而小龍在電影中展現的動作風格以及內涵的武術理念卻完全是現代、超現代的存在,形成非常鮮明的對比和反差。

他這種領先的武術理念和武術文化是如何煉成的?

香港開埠以來,中西文化融合,形成特有的殖民地文化形態。李小龍在這種文化氛圍中,從小耳濡目染,接受戲曲、武術等傳統文化薰陶。作為具有四分之一白人血統的混血兒,小龍在接觸西方文化上得天獨厚,非常熟悉西洋拳擊、恰恰舞等外來文化,可以說小龍的文化體系一開始就是開放外向的。

即便如此,如果一直在香港,小龍仍不可能成為後來的“武之聖者”。

1959年春,因為種種原因,主要是打架鬥毆帶來的麻煩,小龍不得不離開香港,前往米國。輾轉西雅圖、洛杉磯,一直到1971年開拍《唐山大兄》回到香港,這十餘年,除了短暫回港探親,他基本都在北美。

十年磨一劍,離開本土文化的這十年,小龍在西方文化環境中謀生,在西雅圖大學學習西方哲學、心理學、戲劇理論,向他的朋友和弟子學習空手道、拳擊、東南亞技擊、巴西柔術,眼界的極大開闊打開了腦洞,更新了觀念和文化。

更為重要的是,遠離故土的這些年,小龍可以脫離原生文化土壤,對傳統文化進行反思,對中西文化進行比較,形成他批判性文化觀、武術觀。

假如傳統武術遇上現代技擊會怎樣?在這種比較模式中,小龍不斷否定之否定,樹立了自己的武術理念和訓練體系。

一是體能的極端重要性。天下武功唯快不破,肌肉力量、爆發力、耐力是基礎,沒有超人的體能,無法在搏鬥中制勝。小龍在體能訓練中投入超出常人的努力,甚至採用了一些非常規訓練方法。當然,他沒有完全西化,堅持練習鐵砂掌等傳統功法,練成“李三腳”、“指穿鐵罐”等絕活,將自身鑄成了一架無比強大的格鬥機器,這與傳統武術偏重套路練習形成巨大反差。

二是打破門派的界限。門派的存在,促進了武術精益化。但侷限於門派,會造成近親繁殖,閉門造車。小龍正是透過學習西方文化,對比中西文化,認識到門派主義的侷限性落後性,認識到博採眾長的極端重要性。充分利用其高超的悟性,遍訪名師,以最短的時間吃透詠春、蔡李佛、少林拳、南拳等主要拳種以及西方各類格鬥流派的精髓、掌握其必殺技,形成他的“截拳道”。

三是實戰和武學的宣揚。堅信格鬥就是格鬥,不能打就不是格鬥,而是體操。因此他不拒絕比武,透過各類比試樹立了自己在格鬥界的聲望。小龍的高明之處在於,不僅要成為最能打的人,而且要成為武術的代言人,成為武術家中的有錢人,這種格局催生了他的四部半傳世電影,奠定了他在武學史上的傳奇地位。

國與國之間拼的是實力,人與人之間拼的是文化。還是那句老話,沒文化真可怕!

6
最新評論
  • 《海王》“黑蝠鱝”扮演者跳槽漫威 將主演漫威新劇《奇蹟人》
  • 吳宣儀小鬼戀情曝光,各方緊急闢謠,這些證據是否能夠扭轉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