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們,大家好,我是主播祐寧
東漢漢和帝的皇后鄧綏,如果放在宮鬥劇裡,是個比甄嬛還厲害的女人。
她的祖父鄧禹,是跟光武皇帝劉秀出生入死打江山的開國將領,位列雲臺二十八將之首,她的母親是劉秀的髮妻陰麗華的侄女。
據說她從小就機靈懂事,情商極高,家裡長輩都非常喜歡她。
5歲時候,奶奶給她剪頭髮,不小心碰破了她的前額,老太太老邁眼花,自己沒察覺,小鄧綏忍痛,啥也沒說。
等老太太心滿意足地走了,侍女問她:弄疼你了,你咋不吭聲啊?
她說:“奶奶疼我,才親自為我剪髮,我要是說她碰到我前額了,她會心疼會自責的。”
豆包大的小孩,居然如此心思機巧,真的令人驚訝。
母親見她沉湎詩書,不喜女紅,出言勸阻。
她也不反駁,白天操練女紅,晚上誦讀經典,用現在的話說,是個妥妥的斜槓青年。
史書上說,她膚白貌美,個子有七尺二寸,相當於現在的170左右,還因腹有詩書,而氣質華貴。
15歲被漢和帝選進宮時,在一眾女子中,她絕對鶴立雞群、出類拔萃。
在宮裡,她德言容功無一不具的代表。
封為貴人後,她恭謹謙卑,服侍皇后肅穆持禮,對待同列謙虛克己,即便是對奴僕雜役,也都施加恩惠。
這個高挑的美女,很快就被更多人注意到了,皇上也不例外,對她青睞有加,恨不得天天見到她。
而她卻稱病避寵,看上去套路跟甄嬛一樣。
不同的是,甄嬛當時並未與皇上正式見面,而是因為在後宮的水井裡發現了被溺死的宮女,直接被皇宮裡的殺氣嚇到了,所以乾脆稱病闢禍。
這純屬小女兒任性,不想承寵,進宮來幹嘛,將來怎麼辦呢?
鄧綏不是。
她稱病,是因為她資歷尚淺,不想跟陰皇后有衝突。
說來她跟陰皇后有親屬關係,她們都是陰麗華的孫輩,她的母親是陰麗華的侄女,而陰皇后的父親是陰麗華的侄子。
愛意正濃的皇帝,對心上人的病情自然十分關切,特許鄧綏的母親和兄弟進宮看望服侍,還不限定逗留期限。
鄧綏趕緊勸皇上:宮中禁地,向來外家人不得久留,皇上好意,在他人看來就是偏袒我家人的逾矩之舉,而對我,則會被人看作是貪圖恩寵不知足的人。
這番義正言辭、公而忘私的話,在皇上處又加足了分。
這還不夠,她行為舉止總是引人關注。
宮中宴會,眾嬪妃爭奇鬥豔,恨不得讓皇上眼珠子掉到自己身上,只有她,偏偏著裝素簡,雲淡風輕。
你想,一屋子花紅柳綠,看的人眼花繚亂,心緒嘈雜,而一株清水芙蓉,卻讓人眼前一亮,格外賞心悅目,尤其是她個子高挑,想看不到都不可能。
《甄嬛傳》裡,皇上看慣了華妃的繁花似錦、雍容奢華,對甄嬛衣衫淺淡,妝容清雅的模樣,自然愛不釋手。
同時,跟甄嬛整天跟華妃打得你死我活不同,鄧綏對她的對手陰皇后卑躬屈膝,極盡謙恭。
跟皇后一起覲見皇上,她連側座都不敢去坐,而是像侍女一樣站在皇后身側,皇上問話,從來都不表現出伶俐聰慧,反而顯得木訥遲滯,每次都慢半拍再回答。
真是不嫌累!
但這些舉動,讓皇上對她越來越親近,對皇后越來越疏遠。
即便這樣,皇上招她侍寢,她仍然稱病不應。
要知道漢和帝子嗣稀薄,急需開枝散葉,鄧綏堅持稱病避寵的做法,全然不顧自己身為妃嬪的本分,是刻意保護自己,同時更凸顯陰皇后的度量不夠,嫉賢妒能。
她又挑選眾多美女獻給皇上,說是要助力龍脈昌盛。
這番操作怪不得有人說她是朵“白蓮花”!
陰皇后吃了暗虧,但完全摸不到頭腦,自己毫無錯處,就這麼被皇上疏遠了。
後來漢和帝病了,鄧綏服侍左右,陰皇后口無遮掩地說:“等我得勢,我就讓鄧家寸草不留。”
鄧綏聽說後,當著自己的人痛哭流涕:我用盡誠意侍奉皇后,卻得不到她的庇佑,反而導致災禍從天而降。我現在惟有一死,上以報皇上恩寵,中以解宗族災禍,下以防她把我弄成人彘。
說完就要自盡,左右當然極力阻止。
很快,漢和帝病好了,聽說了這個事兒,對陰皇后更厭惡了。
後來陰皇后行巫蠱之術害人的事兒被發現,這最後一根稻草徹底壓垮了她。
公元102年陰皇后被廢,鄧綏被立為皇后。
反觀甄嬛一生都沒被立為皇后。她不如鄧綏清醒。她中途跟皇上鬧翻,跑去甘露寺修行,遭了不少罪。
雖然有種種原因,但是終究是她以為皇上對自己與他人不同:例如她跟皇上說自己小產的胎兒是“咱們的孩子”,她稱呼皇上“四郎”,她還以為皇上對華妃沒有真心,只是籠絡年羹堯的無奈之舉。
飽讀詩書的甄嬛都沒有參透,對皇上來說,後宮嬪妃們歸根結底嬪妃們大都是沒有差別的。反倒是死去的人,例如純元,才會被皇上覺得不同,但如果純元一直活著,也絕對逃不出泯然眾人的命運。
說回鄧綏,被立為皇后不到三年,公元105年,漢和帝駕崩。鄧綏立出生剛過百天的劉隆為帝,自己作為太后臨朝聽政,一聽就是十六年,終於成了東漢王朝最有權勢的人。
好,朋友們,今天的歷史胡辣湯就到這裡。如果喜歡的話,就點個“在看”吧,我們下期節目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