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街神探3》劇照
《拳霸》劇照
春節檔大熱的電影《唐人街神探3》大家都看了把?電影中有一個角色是泰國最知名的國際功夫巨星:託尼賈演的,喜歡功夫片的朋友一定都還記得他在《拳霸》系列中的精彩表現,託尼賈是泰拳高手,拳拳到肉的真功夫充分展示了泰拳的魅力,也讓這門古老的藝術被推廣到了全球,託尼賈也成為新一代的亞洲功夫巨星,甚至受邀遠赴中國和美國拍攝電影。託尼賈的成功也讓泰國電影被世人所關注,在全世界形成了一股“泰潮”,今天我就和大家聊聊泰國的電影的發展史。
啟蒙階段(1897-1927)
泰國拉瑪五世朱拉隆功國王率團訪問瑞士的車隊進城紀錄影像
泰國電影工業的啟蒙有賴法國、日本及美國,分別在電影裝置、映演戲院及拍攝技術等三方面的促成與協助。1897年6月9日「電影和電影放映機發明人」盧米埃爾兄弟在泰國放映了短片《美好的巴黎映像》,成為泰國史上公播電影的首次紀錄;同年拉瑪五世朱拉隆功國王率團赴瑞士與瑞典訪問的兩段影像,是泰國人首度在「電影」現身的影史紀錄,國王車隊行進的兩段畫面亦被帶回曼谷放映並保留至今。
當年(1897)隨同拉瑪五世出訪,並被譽為「泰國電影之父」的Thongthaem Sambassatra親王自歐洲購買一批攝影器材攜回泰國,王族成員開始熱衷用鏡頭紀錄皇家儀節、慶典活動與日常生活等影像片段,成為王室貴冑和上層社會的嗜好興趣與酷炫潮流,1910年出現泰國史上第一部自制影片,內容正是關於拉瑪五世出席慶典的官方紀錄,真可謂泰國電影工業誕生於王室宮廷,一點也不為過。
拉瑪五世
1905年日本商人渡邊在曼谷建立第一家永久性電影院「日本電影院」,自此泰國電影院線的映演網路開始建立,泰國人逐漸熟悉這種新式的娛樂觀念與消費行為,「日本電影」(泰文「nang yipun」的字面意思是「日本皮影戲」)成為泰民口中的新型娛樂「電影」的統稱,而「法國電影」(「nang farang」字意為「西方皮影戲」)則是歐美電影的代稱,以便與泰國傳統的皮影戲表演「nang yai」 和 「nang talung」有所區別。
鑑於外資影院及外國電影逐漸搶佔泰國娛樂市場,曾留學於歐洲的拉瑪六世國王,帶頭號召王室貴族參與電影事業,投資成立「聯合影院公司」和「泰國電影協會」,這些靠著王室撐腰的電影企業,逐漸壟斷1920年代的電影市場,形成了最初的泰國電影工業。1922年泰國皇家鐵路局成立「新聞電影處」,負責拍攝與製作政令宣傳影片,該處成為泰國電影製片人的培訓所,其中一部與美國好萊塢環球影業公司合作,由影片人兼導演亨利‧麥克雷執導的電影《蘇婉小姐》,即被視為泰國首部長篇故事電影。
泰國首部長篇電影《蘇婉小姐》
1927年由數名被拉瑪七世裁撤的政府官員與華商業者合作組建的「暹羅(Siam)電影製片公司」,成為泰國第一家真正意義上的私人電影公司;另外,由「萬素瓦兄弟」成立的「曼谷電影公司」攝製出泰國第一部國產劇情默片《好運連連》,而另一家電影公司拍攝的《出乎意料》上映;同時在1927至1932年間,美國多家好萊塢製片公司也紛紛前來暹羅取景拍片,至此泰國電影逐步從王室走入民間,其定位與任務便開始脫離王公貴族所獨有的奢華「玩具」,及擺脫王室宮廷所御用的專屬「工具」。
位於曼谷的Siam戲院
戰國時期(1928-1972)
1928年電影配音裝置和配音演員的技術運用,為泰國黑白默片的電影市場投入競爭因子,「萬素瓦兄弟」的第一部有聲電影《誤入歧途》於1932年4月1日上映,同時隨著電影彩色化技術的快速發展,首部泰國彩影《寶藏守護神》亦於1933年問世。
1932年,著迷於電影的拉瑪七世為慶祝曼谷建城150週年,暨為自己所拍的電影《魔戒》首映會,特別選在大皇宮附近興建一座全新戲院「Sala Chalermkrung」,成為當時第一座配備有空調的電影院,但隨著君主立憲政體的實施,泰國王室在電影工業的主導地位,漸次由立憲政府與民營企業所取代,泰國電影市場於焉進入了百家爭鳴的「戰國時期」。
值得一提的是,這座「Sala Chalermkrung」戲院,即現今在「石龍軍路」上的「曼谷皇家劇院」,目前院內唯一的表演劇目即是由真人穿戴面具演出的「箜劇」。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終止了剛要起步的泰國影業發展程序,戰爭造成的企業財力受損、原物料匱乏及物資運輸受阻等因素,使得各國經濟遭受到不同程度的衝擊;二戰結束之後,製作成本低廉的16毫米(mm)彩色影片,降低了民間業者跨入電影工業的投資門檻,又因王室與政府對於電影業的影響力漸趨式微,於是普通商賈便成為泰國本土電影企業的主要經營階層,其等所拍的電影型別則多屬成本低廉的動作片,或受印度風格影響的愛情浪漫歌舞片,製作方式則採用「無聲電影+現場配音」的低階規格,因此無論在膠捲品質、故事型別與拍攝技術等方面,均不如戰前的泰國電影製作水平。
隨著16毫米電影市場的激烈競爭,泰國出現一種由製藥廠發明的露天放映模式:「賣藥電影」,電影放映員開車載著放映裝置和各式商品(「成藥」為主),從城市到農村進行巡迴播放,成功將泰國電影市場及潛在觀眾推廣到國內偏遠角落,使得露天電影的觀影方式逐漸普及,形成泰民舉辦傳統慶典或婚喪喜慶時,都會商請放映團到場播映電影的「不成文」禮數。
1957至1972年的15年間,是泰國16毫米電影的巔峰時期,這些製作成本低廉、投資週期短暫與拍攝器材簡便的影片,成為當時泰國電影業界的主流規格與標準。這一時期的曼谷電影院有近150家,曼谷以外的影院數量也有逾700家,同時加上數以千計的露天電影院,每年總計可放映超過500多部電影,其中半數來自好萊塢電影,三分之一則是美國以外的外國影片,而泰國本土電影也有近60到80部之多。
泰國16毫米電影鼎盛時期,其實也有一群有志提升電影藝術品質的導演或攝影師,他們嘗試使用大規格的35毫米膠片從事創作,例如印度裔泰國導演拉塔納‧派斯通極的《聖提與維納》,便是泰國第一部參與國際競賽 (1954年東京第一屆「東南亞影展-金禾獎」,即「亞太影展」前身) 的35毫米膠片作品,獲得「最佳攝影獎」殊榮,成為首部揚名海外的泰國電影,因此拉塔納被譽為「泰國現代電影之父」。
泰國第一部參與國際競賽的電影作品《聖提與維納》(Santi-Vina)宣傳劇照
拉塔納1957 年的電影《Country Hotel》DVD的封面
黃金時期(1973-1991)
上世紀70年代中後至80年代中期,泰國隨著社會工業化發展,民營電影工業逐步朝向垂直一體化的整合趨勢,泰國執政當局為營造本土電影發展空間,進而對電影工業施行關稅保護政策,藉由提高國外影片膠捲進口關稅(從每公尺2.2泰銖提升至30泰銖),從而限制歐美進口電影對國片市場的擠壓,大幅提高國片年產量達160部左右。
「黃金時期」的電影作品雖數量有所增加,但品質卻難免出現良莠不齊的現象,多數影片題材集中以愛情、喜劇、偵探等商業娛樂導向為考慮,甚至為了搶佔外國影片受高額關稅影響所遺留的院線空檔,泰國本土片商更曾於1978年間,以拍攝大量低檔的動作片來充數墊檔,被學者嚴厲批評及嘲諷,此舉猶如在泰國電影市場狂潑「髒水」一般。
1973年後泰國政治開始轉型,泰國電影由此迎來重大轉變,影壇上湧現大批受過高等教育及具社會意識的電影製片人,不再單純將電影視作僅為取悅大眾的娛樂方式,強調須用鏡頭語言講述社會底層的貧苦生活,因而拍攝出一系列帶有濃厚批判意味的現實主義電影作品。
蝶與花
1982年導演維吉特所拍的《東北之子》,真切刻劃出泰國東北「伊善」地區乾旱的艱困生活,有別於當代本土商業電影流行的庸俗情節,是泰國電影藝術史的標誌性作品,開啟了泰國現實主義流派的電影風格;另外,導演尤塔納在1985年製作的《蝶與花》,描述一位泰南貧困少年在泰國和馬來西亞邊境走私米糧的故事,此片首度觸碰佛教徒與穆斯林之間的敏感互動關係,引起國際社會的廣泛討論與重視,獲得1986年「東-西電影節」的「最佳電影獎」肯定。
「黃金時期」的泰國本土電影題材除大量湧現社會問題外,亦開始出現關於女性、變性與青少年問題等議題探討,有利國產電影型別片的多元發展;另外,泰國製片公司與發行放映商,為了面對好萊塢等外國電影的競爭,在電影製作及融資等方面亦開始合作,透過不斷的資本兼併,以及在製片、發行、映演等「一條龍式」垂直整合,最終在70年代末期,形成了四家大型電影集團,主導80年代以後的整個泰國電影市場發展。
蕭條年代(1992-1996)
泰國電影工業在80年代期間,年產量維持在100多部左右,當時進戲院看電影成為普遍流行的娛樂模式,然而隨著國內經濟發展的務實需要,對外貿易的交流強度也漸趨增強,政府原本為提升本土電影發展所實施的關稅保護政策,抵擋不住因國際貿易而來的強大壓力,1992年泰國被迫調降電影膠捲進口關稅(自每公尺30泰銖降低為10泰銖),於是大量好萊塢等外國電影再次蜂擁而入,造成90年代後期的泰國電影不敵外國電影的競爭,國產電影年產量便從「黃金時期」的100多部,驟跌至10部左右。
90年代末期,新興媒體的技術革新與家庭錄影帶的流行,改變了泰國民眾觀影收視的媒介平臺與休閒方式,電視劇的崛起和好萊塢、香港等外國電影的大批引進,最終導致泰國本土電影逐漸流失原有觀眾和票房收入。
《月亮的孩子》1994
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重創泰國經濟發展,成為壓垮泰國電影市場的「最後一根稻草」,當時許多本土電影失去資金支援被迫停拍,許多拍片提案也相繼叫停,泰國影視公司紛紛倒閉,一線影院也接連關門,甚至於2000年時,全年僅能製作拍攝9部國產電影的瀕危局面。
泰國本土電影的作品數量雖在90年代大幅萎縮,但故事題材卻呈現相對多元的發展趨勢,跳脫以往慣有的「商業娛樂VS社會批判」二元格局,出現更多描述新型態家庭關係、教育問題、青少年議題、性別與同性戀族群等多元內容,為開創具有獨特辨識性的泰式型別片:泰拳動作片、驚悚恐怖片、愛情喜劇片、浪漫青春片及LGBT主題片等奠定基礎。
新浪潮起(1997-2000)
泰國目前最老的一間電影院:Scala 電影院,被認為是「泰國電影院之王」
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泰國電影工業逐步走向下坡之際,其實是有一批企圖改變頹勢的電影創作者,在故事題材或拍攝手法上,嘗試提出新穎的想法與做法,不過礙於當時製片商及投資者對於電影觀念的保守老舊態度,不願冒險採納新觀念與新方式,於是本土國產電影掉入了「質差量減」的惡性迴圈,但也迫使國產電影的生存發展,必須務實面對檢討與抉擇路線。
泰國國片市場面臨萎縮及投資有限的情況下,反而促使電影製片商思考「量少質精」的創作路線,一批從國外汲取經驗的電影創作者或從廣告界湧入的電影新人類,嘗試在題材、攝影與美學等各方面,改變傳統俊男美女式的偶像片拍法,轉從認識與瞭解泰國本土文化做起,經由勾勒真實的日常生活面貌,呈現當代小人物遭遇的複雜問題,藉以挖掘現實社會的真實性與藝術性。
來自電視廣告界的三位導演朗斯‧尼美畢達、彭力·雲旦拿域安和瓦西‧沙薩那坦可謂激起「泰國電影新浪潮」的代表人物,這波由新銳年輕導演引領的藝術與革新風格,為90年代末已近「瀕危」的泰國電影產業帶來曙光。
1997年間,朗斯‧尼美畢達和彭力·雲旦拿域安兩位導演,分別創作出「叫好叫座」的電影作品《喋血青春》與《異夢卡拉OK》,前者是以現代手法展現泰國城市生活面向,呈現極富本土風情的喜劇元素和獨特鮮明的影像風格,創下泰國電影市場令人驚豔的7,500萬泰銖票房紀錄,並獲得當年(1997)布魯塞爾國際電影節的「最佳影片獎」;後者《異夢卡拉OK》則在濃重的黑幫類敘事題材中,以浮現夢幻的拍攝技法來呈現所謂的「法式浪漫」,這部犯罪喜劇也入選了當年柏林國際影展的「論壇單元」,成為泰國電影自《蝶與花》後,相隔10餘年再度被國際影展肯定的佳作。
《喋血青春》劇照
1999年朗斯導演拍攝改編自泰國流傳百年的愛情恐怖故事《鬼妻》 (Nang Nak,又名「幽魂娜娜」),利用泰人共同信仰的鬼魂題材,深入探討及反映社會底層人物的無奈生活,因此能夠獲得泰人共鳴,創造近1.5億泰銖的票房新紀錄,同時也獲得當年亞太電影節的「最佳導演」、「最佳藝術指導」及「最佳音效」等三項大獎,可謂兼具「票房」與「口碑」以及「商業」與「藝術」的當代泰國電影上乘之作。
另外,2000年翁乙·湯伉棟導演的《人妖打排球》亦是極為成功的泰國商業型別電影,不僅在國內票房取得佳績,同時亦能在亞洲、歐洲和美國等藝術影院上映,該片也為迎合市場需要而推出多部續集,併入選為倫敦、多倫多、溫哥華及釜山等各大國際電影節的參展影片。
瓦西導演除為《喋血青春》與《鬼妻》兩部電影編寫劇本之外,本身亦極擅長用明快的影像節奏、繽紛的視覺特效與自由的奇幻敘事等拍攝手法,大膽將鏡頭影像與波普色彩相糅合,運用近乎「荒誕」與「超現實」的創作風格,刻劃出以「現實」為基調的通俗型別故事。
瓦西導演的首部長片《黑虎的眼淚》在2000年即獲加拿大溫哥華電影節「龍虎獎」,並首度代表泰國參加坎城影展併入圍正式競賽單元,該片不僅在泰國內票房亮眼,國際發行權亦被美國米拉麥克斯影業購得併成功打入海外市場。
國際肯定(2001-迄今)
「泰潮」導演在商業票房與藝術表現所獲得成功與肯定,激勵出一批勇於嘗試拍攝實驗性或藝術性短片的本土電影製片人。
導演阿比查邦·韋拉斯塔古可謂是泰國「獨立電影」的先驅,2000年拍攝的首部長片《正午顯影》,即融合紀錄片畫面與即興創作等混搭風格,呈現出一種超現實主義的個人態度;此後,他於2002年的作品《極樂森林》獲得坎城影展的「特別關注獎」,接續2004年第四部長片《熱帶幻夢》亦獲得坎城影展「評審團獎」,2010年的《波米叔叔的前世今生》更奪得坎城影展最高榮譽的「金棕櫚獎」,成為泰國影史上第一座「金棕櫚獎」,也是自1957年坎城影展創設該獎之來,第6次由亞洲導演摘下影展桂冠的紀錄。
泰國電影除在國際影展屢屢締造佳績之外,在商業電影市場亦有亮眼的票房表現。2001年是泰國電影產業全面崛起的轉捩點,一部由曾在美國加州大學主修電影的查特里親王執導,並由泰國王室全額投資4億泰銖拍攝而成的作品《帝國嬌蘭》,是泰國影史上耗資最多的史詩級電影,該片創下近7億泰銖(折計約2千萬美元) 的國產電影票房紀錄,遠勝過當年在泰國同檔上映的好萊塢電影《鐵達尼號」》的4倍票房,並曾代表泰國角逐「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帝國嬌蘭》的鉅額票房收入,成功吸引了更多本土片商投資拍片的意願,連帶促成泰國影業進入良性迴圈的發展階段。
泰國本土電影票房的實質可觀收益,鼓舞與激勵電影工作者將影片製作的藝術性與商業性更進一步加以融合,泰國「海歸派」新銳導演的陸續崛起,使得他們有機會將學自好萊塢商業電影的拍攝技巧與影像處理方式,大膽運用在本土電影的製作與創新,同時將美術設計和攝影美學等創新思維與唯美感觀帶入作品,藉由商業化手法包裝故事內容,展現泰國民族文化的本土特色與國族認同。
換言之,此種經由好萊塢形式拍攝而成的泰式國產電影,不僅能使泰國電影更具國際化色彩之外,亦可讓外國觀眾更容易理解本土電影所欲表達的鏡頭意涵與畫面意義,進而實現跨文化與跨國度的影像傳播目的。
泰國電影運用獨特的族群語言(知足/認命)、生活文化(宗教/信仰)、民間傳說(物靈/鬼怪)與劇情元素(幽默/感人)等極具辨識度的民族特色,在國際影壇成功塑造及掀起一股「泰潮」品牌電影;跨入21世紀之後,除能在各大國際影展看見泰國導演、演員和製作團隊等傑出表現之外,泰國電影亦屢屢在國際市場創造亮眼的票房佳績。
泰國電影藉由吸納好萊塢式的拍攝手法與商業宣傳模式,以泰國獨有的民族文化景觀為基礎,結合當代泰國社會的現實語境,巧妙型塑出一種極具泰國特色的電影風格。
細究泰國電影工業的百年發展歷程,最初從專為王室服務的宮廷紀錄開始,受到立憲革命與二戰爆發等國內外因素影響走入民間,然後藉由政府實施關稅保護政策而繁榮成長,但又遭亞洲金融風暴衝擊致生滅頂危機,所幸得到「新浪潮」導演加入才能絕處逢生,最後挾著影展肯定與票房口碑躍上國際舞臺,其本質內蘊「王室VS民間」、「保護VS瀕危」、「守舊VS新潮」與「商業VS藝術」等對立元素,劇情過程宛如一出峰迴路轉、高潮迭起的泰國電影發展史版的《星際大戰六部曲:絕地大反攻》,著實令世人驚豔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