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近日曾經看到過這樣一句話:越長大,心裡的痛苦就會越多。

就像作家王小波在《黃金時代》裡寫過的一句話:“生活就是個緩慢受錘的過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後變得像捱了錘的牛一樣。”

以前不理解這句話,現在已然是在經歷著生命中的錘鍊時刻,對王小波寫下的這句話才有了更深的理解。

與日俱增的痛苦(痛和磨難),這是人長大所烙下的印記。

這印記,會時不時的提醒著你,讓你很難去與痛苦和解,如是一來,這種痛苦又會變成讓自己內心的執念,並且會越來越重,如此反覆迴圈。

除非你放下,看淡,選擇和解,才會讓痛苦遠離。

說了這麼多,也只是為了要引出張艾嘉作為導演創作的一部電影作品《念念》

有很多人說電影名字叫《念念》,是因為“念念不忘、必有迴響”。不過在看了兩遍《念念》之後,更認為《念念》要表達的是:成年人的我們,在直面內心的執念和成長的痛苦時,更需要和它們和解。

作為一名內心世界豐富、情感又非常細膩的導演,張艾嘉用自己的方式,用溫暖的鏡頭語言,讓劇中人與痛苦和解,放心執念,重新找到家的方向和歸屬

《念念》的主線軸就是家,它串聯起三個人因為家而傷痛,又因為找到了家而放下執念的情感脈絡。三個人的故事,都是一場有關自我迷失和重新“回家”的故事。

影片的風格偏文藝,張艾嘉用了一種切片式的剪輯方式,初次看不容易懂,很容易把人繞暈。

年紀越大,越能體會到家在心中的重量和意義。很顯然張艾嘉把自己對於生命旅程精華的這種感悟,融入了影片中。因為執導《念念》的時候,張艾嘉已經六十二歲了,而且張艾嘉為電影《念念》籌備了兩年時間。

如果只是看一遍,很有可能看不懂、看不明白這部電影,這是因為它的敘述方式相對來說很隱晦,不屬於快、平、直的敘述方式。

如果你對這部影片感興趣,那恐怕需要多花一點時間,去認真的捕捉細節,這樣才能很好的理清劇情,看明白它到底在講什麼。

劇中的主要演員有扮演女主角育美的梁洛施,這是她復出之後的第一部作品。扮演男主角阿翔的張孝全,還有扮演男二育男的柯宇綸。

因為影片的時間軸採用的是現在和過去來回穿插的表現方法,兩位男演員或許都可以稱為男主角。

影片的濾鏡很小清新,很臺北的感覺。傷痛、療傷、治癒是影片的結構。

育美和育男:兄妹兩人的心傷——家的破碎

溫柔的媽媽(李心潔飾演)所講述的美人魚故事,是育美和育男童年時期的快樂時光。可是,育美和育男的心結在曾經一同開飯館的父母相互分離之時開始種下,母親帶走了育美,而育男留在了父親身邊。

育美認為媽媽偏心哥哥,哥哥覺得是媽媽偏心妹妹,兩個小孩的內心從相互分開的時候各自產生不平衡感。

直到母親過世後,長大後的育美一直在追問一個困擾她很久的答案:媽媽為什麼要離開家?

有繪畫天賦的她,長大後擅長於用畫畫來表達自己的內心世界,遠多於用語言向他人傾訴,育美留在內心的傷痛,向心理醫生尋求幫助。

長大後的育男,離開了出生地綠島,獨自一人在生活臺東,他當導遊、用部落格記錄自己的生活。他孤獨著,獨自在內心詢問媽媽為何離開的原因。

曾經一同聽媽媽講美人魚故事的兄妹倆,數年分離,未曾相見。過去那些回憶的時光,大部分時候是用一種代表舊時光的昏黃色調濾鏡完成的,過去和現在,有很清晰的界限。

美人魚的故事不只是媽媽講給小孩子聽的童話故事,美人魚其實代表著媽媽自己的內心形象:渴望自由,渴望擺脫束縛,渴望遠離,但是兩個可愛的小孩是她最大的牽絆。

深海和美人魚,也是已經成為畫家的育美的心結。

媽媽帶著育美和沈叔叔生活在一起,可是最終因為難產離去,媽媽真的沒有了任何束縛,可以當個自由自在的美人魚。

育美的心結卻更深更深,她的深海之畫,就是她內心糾纏不已的一個棲息地。

離開出生地綠島,獨自住在臺東,不帶遊客時刻的育男是孤獨的。找牧師是他傾訴的途徑,在一個小教堂裡和牧師聊天,受牧師開導是他傾訴的方式。

出鏡不多的爸爸角色居然是小虎隊之一的陳志朋扮演的,在小飯館掌廚的爸爸是個很典型的“大老粗“代表,媽媽則是個內心充滿藝術氣息的女子,她會鼓勵兩個小孩學藝術,不惜和爸爸大聲爭吵。

應該是兩人觀念的不合,讓媽媽做出了離開的選擇,媽媽渴望藝術和自由,她帶著育美重新找了一個從事藝術行業的男人,而且還有了身孕,這個會寫書的男人,是有家庭的人。

育男的爸爸在一個颱風天的晚上突發心臟病,第二天離開了,只剩下了育男一人。在早些時候和牧師的聊天中,他已經猜到他的媽媽可能已經不在了。

有一個很有意味的安排是:就在那個育男到臺北出差的颱風天裡,他和育美在同一家星巴克的咖啡店裡,用過同一張沒有座椅的桌子,卻沒有相遇到。(原來臺北的星巴克的桌子是站立式的設計)

只是差了一點點的距離。這個安排應該是為兄妹兩人的團聚特別設計的:已經有了一次那麼近的距離,就不怕不會再次相遇,再往深處延伸一點,也可以理解為對家的距離。

因為離開了父母親之後,原本的四口之家就變成了只剩下育美和育男的兩人之家,他們二人就是相互的家。

最先放下執念的是育男,在臺風天氣裡過夜的一個酒吧裡,育男以醉和夢的情景見到了自己的媽媽,夢裡的他可以和媽媽對話,可以看到自己和妹妹育美小時候的樣子。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在醉和夢的空間裡,育男看到媽媽精心為自己準備的、可以穿到長大的衣服,還有媽媽親手縫製的小荷包。

30歲的他終於和母親、和過去的自己達成了和解,媽媽並不偏心,她愛育美,同樣也愛自己。

這一段第一遍看的時候沒有看得太懂,第二遍看的時候就明白了很多。

阿翔的心傷:

阿翔的爸爸,是個影子一樣的存在。

終於,因為眼傷被取消資格、無法進行拳擊參賽的阿翔,獨自一人在海邊,用幻想的對話和想象中的父親進行了一場拳擊挑戰,他心底的心結開始解開,他終於對自己執意要打拳這件事放下了執念,完成了與自己的和解。

這段鏡頭是用虛幻與現實相結合的方式表達出來的,如果沒有看明白這一點的話,這一段很容易把人看得糊里糊塗的。

育美和阿翔放下各自的執念和對過去的糾結,是因為他們共同迎來了一個小生命,女兒的出生帶給他們兩人家的溫暖,重新建立起來的家治癒了他們內心的傷痛。

因為先有了育美的家,育男在重新遇見育美的時候,也找到了家。

育美在親眼見證了一場關於新生命誕生之後,不再對過去有執念,她終於從母親難產的陰影中走出來,和同樣對自己和解的阿翔共同迎接屬於自己的小生命。

三十四歲的育男終於在臺北書店重遇了育美,育美用小時候媽媽講的美人魚故事出了本書,她不再埋怨媽媽。

他們三人,因為家而傷痛過,又因為家的重建而完成了對自己的救贖,那些糾結終於可以放下,留在過去了。

家是曾經帶給他們三人傷痛很久的地方,他們為此迷失、痛苦、不知道哪裡才是自己的家,可是又因為家的重建,他們三個人都撫平了各自的痛,家治癒了他們自己。

現實中有很多家庭是存在裂痕的,這種裂痕帶來的傷害或者是傷痛會隨著小孩子的長大而深埋進內心,就像一根刺,一動就痛,也因為執念,而久久不願放下。

《念念》這部電影是2015年上映的,此時的張艾嘉是六十二歲,對生命、對人生都有了更多的體驗和感悟,她用看起來平淡卻很有深度的鏡頭語言,在向我們傳遞著家的意義。

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人仍在承受著家的破裂帶來的種種傷痛,久而久之,傷痛就成了執念,怨恨、迷失、痛苦、逃避……可是我們卻忘卻了,將自己從痛苦之中拉出來的方式,就只是放下而已。

看了兩遍《念念》,體會到了對於家,只有放下不開心的執念,才能讓內心真正的敞開與接納。

這不是張艾嘉第一次以導演的身份執導作品,其實早在1999年的時候,她就以導演的身份和金城武、梁詠琪、莫文蔚合作過愛情電影《心動》,這是目前為止看過的兩部她當導演給出的作品。

能當歌手、能當演員、能當編劇、能當導演,張艾嘉真的很全能,要說對她最深的印象還停留在她以演員身份和導演李安合作的《飲食男女》,那個叫錦榮的女孩把劇情推向了高潮。

可是時間一晃就是數十年,用張艾嘉自己的話說,就是希望把《念念》裡的溫暖帶給那些受傷的心靈,使他們以此得以撫慰

8
最新評論
  • 《大奉打更人》結局: 許七安的最終歸宿
  • 兩方各自安好!沈馬均在避嫌,王琦馬麗“受傷害”何時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