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有關電視劇改名的新聞頻上熱搜,如《天涯客》改名《山河令》播出,《賣房子的人》改名《安家》播出,《帝凰業》改名《上陽賦》播出,以及《延禧攻略》改名《瓔珞·紫禁城燃燒逆襲的王妃》海外播出;《如懿傳》改名《紫禁城裡命運凋零的王妃》海外播出......我們梳理了近年來的改名電視劇,跟你聊聊國內外電視劇劇名創作的現在與未來。
編輯 | 董婧
正文共計5432字 | 預計閱讀時間14分鐘
作為2021年第一部上線的耽改劇,《山河令》讓人期待滿滿,但在開播當晚,熱搜上掛著的除了劇情預告,還有它開播改名、疑似碰瓷《陳情令》劇名的新聞。
不過,在此事的發酵過程中,有熱心網友指出,片方並非無緣無故改名,而是因為山河令是劇中的重要信物,開播前改名不是模仿抄襲,而是精心考量後的決定。
這理由看似很有道理,但卻令人生疑,沿用書名《天涯客》吸引原著粉不好嗎?片方前期的宣傳費用難道不心疼嗎?可憐的粉絲們前期辛苦做的資料就這樣不管了嗎?
當然,從開拍到開播期間不斷改名的也不僅《山河令》一部劇,根據廣電總局官網釋出的變更通告,2020年有78部電視劇改名(受到疫情停工的影響),2019年有119部電視劇改名,2018年同樣超110部。
近期被改名的熱播劇
由此看來,國產劇改名幾乎成常態,但究竟它們為何改名?背後的考量是什麼?改名對國產劇的發展究竟是好是壞?
國產劇屢次被改名
是絆腳石還是墊腳石?
在國內,一般只有製片方和廣電總局能決定電視劇是否需要改劇名。
製片方:改名變相成營銷
每當製片方確定製作一部劇後,除了演員陣容,最能引起熱議的便是劇名,而對於劇名,製作方考慮更多的是它的傳播度和影響力。
首先,片方取名多愛蹭爆款劇劇名。在2011年《甄嬛傳》成為年度熱劇後,《如懿傳》《羋月傳》《楚喬傳》《芸汐傳》……一系列“女主名+傳”的劇名層出不窮,成為大女主戲經典的取名方式。
2017年《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爆火後,也引起一些片方的關注,在為電視劇取名時常對標“三生三世”這一帶有爆款劇體質的古偶元素,比如《三生三世宸汐緣》(後改為《宸汐緣》)。
還有一些片方會利用巧妙的劇名結構,試圖蹭其他IP來吸引關注。《秦時麗人明月心》就有這種效果,如果你平時看東西喜歡一掃而過,加上你知道《秦時明月》這個系列IP,心裡不自覺會冒出一個問號:他們倆是不是有點關係啊?
不不不,抓走你心裡的小問號,他們倆可一點關係都沒有。像這種蹭其他IP但看起來並不明顯的取名,說明片方為了琢磨我們這些“衝浪小馬虎”的閱讀心理,也是花了心思的。
其次,片方改名、多上熱搜。在今天,想要在劇本拍攝階段產生熱度,最好的方法便是“改名”。
在《延禧攻略》爆火之後,於正擔任製片人的《盛唐攻略》於2019年官宣開拍,近兩年時間改了五次劇名,目前還未有開播的訊號,所以我們也不知道它還會改多少次名字。
而這樣一部既標榜是《延禧攻略》姊妹篇,又是於正製片的作品,其改名的動作多少有些引人注目。
類似的還有已開播的《上陽賦》,作為影后章子怡“下凡”參演的首部網劇,不管是網劇熱度還是觀眾期待度都勝於同期的很多作品。自然,它的兩次改名也令眾多網友關注。
雖然現在電視劇的改名風波都可以拍成一部電視劇了,但能憑藉改名這件小事就掀起熱議的還多是那些演員、導演、劇本等更勝一籌的作品。
最後,衍生的“改名大賽”成為片方營銷的新招。近些年的各類熱播劇,除了能填補網友們日常的閒暇時光外,還格外貢獻了一波又一波的創作素材。
“改名大賽”原本並不屬於片方改劇名的考量指標,但在此提出,是想說明今天的製片方似乎傾向於把它發展成一個俘獲全民的營銷手段。要知道不是每一個網友都能取出好名字,而這場全民取名營銷正試圖把電視劇這層最漂亮的“外衣”也給扒了。
曾經,一則名為《知名編劇新作被改名引爭議,電視劇名誰說了算?》的新聞向公眾解釋了電視劇署名權的問題,其中提到“編劇和導演只對他們創作的電視劇擁有署名權,一部戲拍完之後,它就純粹成了製片方的產品,他們作為電視劇版權的所有者,有權對這部戲的所有素材加以修改,這其中也包括劇名。”
而今天,隨著網文改編劇逐漸在影視創作中佔大頭,片方和平臺方歡喜鼓舞地改名,實際上多數都未關注網文改編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原著粉的感受。因為劇名的接連改動,相應產生的IP聯動效應勢必減弱不少。
並且那些力求透過換劇名來收穫熱度的改編劇,有時不但沒有獲得熱度,還因為幾乎顛覆性的改名,將某些本來期待滿滿的觀眾拒於名字之外。
廣電總局:政策最大,不得不改
在片方的精心取名之後,透過廣電稽核才是劇名得以最終確定的關鍵,並且一部劇如果想要上星、獲得更多曝光量,片方還需掌握更多“帶著鐐銬取名”的訣竅。
首先,劇名一定要與內容吻合。在2019年,一部由羅晉、王麗坤、鄧倫主演的《封神演義》在大結局前夕被停播,其原因是“內容介質不符”。魔改經典是這部劇最大的特點,但它卻以《封神演義》取名,這種劇名與內容的巨大差異讓人頗感不適,終沒逃過被勒令停播的後果。
除了經典魔改會撞上這樣的問題,涉及歷史的電視劇也常常是“慣犯”。曾經由劉詩詩和胡歌主演的《風中奇緣》因為劇情和史實相悖,原名《大漠謠》就被改成了《風中奇緣》。
其次,要注意“限古令”的取名規範。近年來宮鬥劇一直氾濫成災,據傳有些宮鬥爭權的思想已經逐漸滲入到了職場和家庭關係的日常處理中,對於社會的和諧發展極具危害性。
因此,不僅古裝宮鬥劇開始限制播放量,連劇名也開始有了一定要求。譬如,劇名中帶有“皇”“王”“帝”“妃”“權”等字眼的劇集,都必須更名。
最後,劇名要規避敏感詞彙,多貼合主流價值。例如《有匪》《豔勢番之新青年》兩部劇,其中的“匪”“豔勢番”難免令人浮想翩翩;而《掌中之物》《愛情高階定製》《賣房子的人》在詞語搭配和使用上容易讓觀眾產生歧義,這些命名都不可取。
對於李易峰主演的《在紐約》要求改為《我在北京等你》的舉動,有人猜測多半是因為它有崇洋媚外之嫌。紐約換成北京,故事不變、但似乎主題的落腳點就在我們大中國了。
作為廣電改名水平高讚的《清平樂》,曾取名為《孤城閉》,因處在疫情期間播發,其劇名隱射的內容未免不太吉利,而《清平樂》的河清海晏,至少符合當時人們渴望透過觀劇獲得的感受。
雖然這些政策的要求有力地限制了片方的“碰瓷”取名,但有時也會引起網友的疑惑,這難道是“媽媽們看的劇”?
例如今年已開播的《我的時代,你的時代》,它是2019年爆款小甜劇《親愛的,熱愛的》的續作,在企劃拍攝時劇名還是《親愛的,摯愛的》,意為繼承前作的取名風格,但在定檔時卻意外改名,小甜劇變年代戲只在改名的一瞬間啊!
由此看來,取名這項在外人看來十分簡單,實則費心費力的工作真不好做。如何順利過審又引人注目、如何“正”氣十足又文采出眾,這都無時不在考驗片方的判斷力和取名技巧的靈活度,但花樣眾多的碰瓷取名和改名營銷卻又提醒著我們,電視劇改名不僅僅是能過審上星那麼簡單。
出口海外、國產劇改名惹人笑
不能還原“中國味”是誰的原罪?
而為了切合國外本地的語言習慣,帶有獨特中國色彩的國產劇必然要透過改名來拉近與異地觀眾的心。
爭做“標題黨”,海外改名各有風味
首先是最常用的關鍵詞系列。跟我國國產劇取名常用的“傳”“行”“令”一樣,各國也有一套自己獨特的爆款關鍵詞取名法。
例如《中午十二點的灰姑娘》,劇裡的封騰每天中午十二點給杉杉送午餐。而《灰姑娘線上中》原本有個更有趣的名字,叫做《灰姑娘O2O》(O2O指線下與線上結合的一種電子商務模式),如果認真想想,好像遊戲真是一種線上商務,不然貝微微(劇中女主)怎麼能找到結婚物件呢。
而引進的宮廷劇取名則多愛魏瓔珞這類逆襲的王妃,或者如懿那般命運凋零的王妃,紫禁城的王妃人生不同、吸引的觀眾也必不相同。
對於日本用詞“姬”,一般用於指皇室公卿等身份高貴的人的女兒,類似中文意思的公主。所以從某些獨特的翻譯中,我們可以大概猜測是來自哪國的取名創作。
比方在韓國,引進的中國宮廷劇採用特別的“皇帝命名法”。因為韓國也會出宮廷劇,所以他們對於宮廷劇的本質幾乎擁有一“名”道破的能力。
第二,簡介式取名。這類國產劇海外改名幾乎喪失了中國劇名的魅力,長到能夠成為劇情簡介。雖然它直白易懂,但卻失去了中國語言的精髓和帶有中國傳統文化色彩的古韻古風。
而以上兩類不同的取名方法,一方面是源於各國本土電視劇的取名特色。
日本本土電視劇取名也是如此
另一方面是來自近些年中國國產劇出口變化帶來的壓力,如出口組織的形成和出口劇議價能力的提升。
2017年12月,中國電視劇(網路劇)出口聯盟正式成立,標誌著中國國內影視行業出口已經發展到了全新階段,其中的成員包括華策影視、華誼兄弟、愛奇藝等數十家國內企業。
在2017年之前,國劇出海後每集只有幾千的價格,而出口聯盟的成立,讓各自為政的影視公司開始聚集一起,逐漸形成了成熟的多部劇打包模式,讓國外進口方省掉了不少麻煩,使國產劇身價提高10倍成為可能。但這樣的提價勢必給進口方帶來資金的要求,如果不能賺回利潤,進口電視劇市場在當地就必然會陷入落寞。
同時,因為海外電視劇市場通常會對本土電視劇實行保護政策,多數國家會要求進口電視劇不能在主流電視臺或者黃金檔播出,播出平臺的侷限也成為進口劇在各國發展的問題。
一面是資金的壓力,一面是進口劇的政策限制,進口方勢必要採取各類推廣方式來宣傳進口劇,從而使之繼續生存。標題黨式的電視劇取名就能在最大範圍內俘獲國內觀眾,僅僅依靠爆款體質的劇名完成初步的宣傳推廣。
歪果仁為何魔改劇名,國內外原因兼具
對於國產劇出海後劇名的魔改,首要原因是海外不同國家存在的文化差異。這讓他們對中國國產劇劇名的理解上出現偏差,然後無法完美地呈現中國國產劇的命名精髓;而在具體的取名實踐中,各國都有需要規避的敏感內容和擅長的命名方式,魔改劇名也會出現各式型別。
除此之外,我們也要看到隱藏在劇名背後的深層問題。為什麼國外對於中國國產劇提取的關鍵詞多是“灰姑娘”“紫禁城”“王妃”“皇帝的女人”,而不是更加豐富多樣的主題詞彙?
究其原因,最關鍵的一點是我國國產劇的創作主題一直沒有進行過多延伸,霸道總裁愛上我、灰姑娘逆襲成妃的故事仍然佔據中國觀眾的幻想重心,而編劇、導演、製片方對於這樣日趨標籤化的創作主題不但沒有試圖突破,反倒樂哉地投入觀眾的期許。
各式解讀映襯國產劇的滿滿套路
結語
以往我們談論一部劇的成功,通常是看故事講得好不好、人物夠不夠有特色,取名多是電視劇成功的一小部分。但是當國內改名成大潮、國外改名成慘狀的時候,我們是應該歡喜,還是悲傷呢?
曾經有網友評論說,懷念《快嘴李翠蓮》《上錯花轎嫁對郎》《少年大欽差》《李衛當官》……這些深刻、有意義的劇名創作,這反映出我們的觀眾已經開始注意到這些越漸雷同的劇名,那麼,我們的電視劇製作者也應該開始思考國產劇劇名創作的問題,並努力爭取未來能給外國人還原一個電視劇劇名中的中國。
參考:
1、張赫.國劇出口一集賣60萬,靠誰?.新京報FUN娛樂.[2017.08.11.]
2、褚大業.中國影視劇出口泰國為何難現爆款.環球時報.[2018.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