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起來了!
2021年的秀粉簡直像掉進米缸小老鼠,前有《上線吧!華彩少年》《乘風破浪的姐姐2》,現在《青春有你3》《創造營4》又帶著209位哥哥弟弟衝入賽場。
只不過這屆男團選手畫風似乎與過去有些差別:俊朗不足,油膩有餘……
沒有最油膩,只有更油膩《青春有你3》向觀眾發出第一波油膩攻擊,是在曝光選手公式照時候。
膀大腰圓體型,標準大叔面龐,鬍子拉碴造型……裡面某幾位選手的出現,讓品牌君一度懷疑自己走錯片場。
誠然,男生並非一定要白瘦幼或高俊壯,但偶像這個職業自帶造夢屬性,人們對男團成員外貌或多或少都有“蔡徐坤”式期待。
大碼男孩們的冒頭,瞬間震盪整個秀圈,不少i選秀網友痛心疾首吶喊:我們內娛好像真要完了!
有人在舞臺上嘟嘴巴、瞪眼睛努力裝無辜;有人拼命朝著鏡頭眨眼,不錯過任何放電機會;有人瘋狂自我陶醉,滿臉寫著“我帥我知道”……
《青春有你3》首期節目正式播出,當2D平面照片變為3D立體影片後,男孩們的油膩攻勢似乎更加猛烈。
不知道多少觀眾尬到當場摳出一座魔仙堡?
社交平臺上,網友們對在節目裡秀油膩選手怨聲載道,唱衰內娛偶像圈聲音不絕於耳。
殊不知:“油膩營銷”高速崛起背後,在座各位都有責任。
油膩營銷崛起背後,你我都有責任任何小眾案例演變成大眾潮流,都不是偶然。
簡單來說,當油膩由個人標籤晉升為群體標籤,就是我們該思索一下“為什麼會這樣”的時候。
那麼,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你,因為我,因為我們孜孜不倦地敲擊鍵盤輸出自己對油膩偶像的態度。
比這屆男團選手一個比一個油膩更可怕的是,我們只記得那些“人間油物”……
“選秀人,選秀魂,越油越是人上人”正從段子走向現實。
無論大眾願不願意承認,油膩都已以黑馬之姿成為新晉營銷關鍵詞,為眾多品牌青睞。
還記得早前鬧得沸沸揚揚的鉑爵旅拍廣告嗎?
沒有浪漫場景,看不到你儂我儂甜蜜畫面,鉑爵旅拍用一種近乎粗暴方式傳遞著產品資訊,不斷在鏡頭前高呼“想去哪拍,就去哪拍”slogan。人們稱之為:洗腦廣告。
你品,你細品。
一些角度來看,油膩營銷與洗腦營銷存在諸多異曲同工地方:都走黑紅路線,都飽受爭議卻又能收穫到巨大流量……
每一次你花的錢,都是在為你想要的世界投票。
赫伯特·西蒙曾指出:隨著資訊的發展,有價值的不是資訊,而是注意力。
如此一來便能理解,為何即便爭議不斷,仍有大批品牌走上洗腦營銷道路,仍有一茬茬選手竭盡全力貢獻油膩表演了吧?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
流量雖好,可不要“貪杯”關於企業該如何平衡熱度與口碑,早已是營銷圈老生常談話題。品牌君還是那個觀點:流量再好,也別“貪杯”。
油膩營銷巨大熱度誘惑下,藏著不少隱患。
其一,消費者新鮮感正在褪去。
看到一個個品牌靠著油膩營銷成功出圈,不少企業按捺不住內心躁動,也想投身其中分塊蛋糕吃吃。
可其實,隨著越來越多品牌的加入,人們已經開始對油膩營銷產生免疫力,甚至是反感情緒。不難猜到,未來油膩營銷在吸睛力上的表現必定大不如前。
就像跨界營銷。
最開始品牌玩跨界聯名簡直一跨一個準,隨便拼接下LOGO就能讓眾多消費者主動掏出錢包。可現在提起跨界,很多人會毫不猶豫拂袖而去。
第一個將美女比作鮮花的人才是天才。
其二,知名度提升不等於營銷有效。
品牌君難以否認,廣告營銷最終目的是效果。但需要注意:知名度提升不等於營銷有效。我知道你,不代表我要買你。
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消費者行為模式變成SIPS:共鳴——確認——參與——共享擴散。
簡單來說,大聲吆喝只能喚起消費者注意力,當消費者對你產生認可情緒時,才會願意和你一起玩耍。這點油膩營銷很難做到。
最後品牌君想對那些打算乘油膩營銷東風,收割一波流量的品牌說一句:可以,但沒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