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節檔上映還不到一週之時,曾被影迷們寄予厚望的《唐人街探案3》就正式從票房和口碑這兩個維度同時跌落了神壇,半個月後,則是連本最“手拿把攥”的春節檔票房總冠軍頭銜,也一併拱手讓了人。
《唐探3》,出問題了?
不過坦白講,在年初觀影結束之後,直至今日,《唐探3》給我的感覺也從未像評分所顯示的那般不堪。
在我看來,陳思誠的“唐探宇宙”打造絕談不上失敗,而《唐探3》的口碑大幅滑坡,則主要是因為他在“推理”和“故事”這兩個領域,都選擇了“向下相容”。
一、在“唐探”系列中愈發背離的初衷——“本格推理”在所謂的“三部曲”作品中,決定作品質量走向的往往是第二部,因為在這一部中導演與編劇的任務往往會更加的紛亂繁雜——不僅要講好本部的故事,還要為下一部的“訴求”埋下線索與鋪墊。
無論是從上映的三年前還是現在來看,《唐探2》交出的答卷都是能稱得上差強人意的。
肖央的加入沖淡了寶強插科打諢時的尷尬感,唐探宇宙也透過“偵探排行榜”而搭建出了一抹雛形,更何況無論是妻夫木聰還是尚語賢,都是以一個非常自然的樣貌融入了這場狂歡,這一點還著實有些令人驚喜。
所以雖然第二部在最核心的推理部分弱了一些,但勝在對懸疑氛圍的營造較為出彩,且彰顯了陳思誠對本系列愈發強烈的野心,人們還是對他的第三部作品充滿了期待(網劇誕生後期待值更甚)。
大概也正因如此,才會使得影迷朋友們對《唐探3》的表現感到了格外的失望。
不過對於此次《唐探3》的不如人意,其實是有預兆的。
“唐探系列”三部曲始終是在依靠雙線敘事來推動劇情發展。
一條是較為冷靜正統的本格推理線。另一條則偏向於喜劇氛圍的打造,並以人物衝突來開拓新的支線劇情,再透過發現線索的方式與主線形成匯合。
兩條線路不斷交錯,將影片的節奏切得很碎,一方面適合春節檔的熱鬧,另一方面也能以這種方式適當地遮瑕——“純正又精彩的本格推理終究是不好拍的”。
本格推理,往往不太糾結於寫實,而是更注重推理的過程,以及對偵探、嫌疑人與兇手這三方的描寫。
而密室殺人最令人著迷的地方,則是兇手在作案過程中迸發而出的驚人想象力,以及偵探(讀者)要如何解開這一純粹的智力謎題。
沒有人會糾結這個密室在可行性方面是否差點意思,因為更值得關注的點永遠是這個密室設計的夠不夠精巧絕倫。
因為本格推理,就是一場純粹享受推理過程本身的盛宴。
但若是丟了這抹推理的精巧,即當你無法在“本格推理”的領域服眾之後,那通往負面迴圈的蝴蝶效應,與那些曾被掩藏起來的問題就會無比突兀地顯現而出。
這一點在《唐探3》裡表現得尤為明顯。
從《唐探3》的案件角度出發,無論是離奇程度,還是對兇手的潛藏誤導,都遠遠不及兩部前作。
在《唐探1》與《唐探2》中,陳思誠都從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本格推理領域的受眾體驗,轉而去迎合更具有普適性的市場需求,不過從完成度上看,雖然案件往往沒那麼燒腦,卻也不至於枯燥乏味;喜劇效果的鋪疊雖有些過量,但也不至於令人感到聒噪難忍。
可第三部,他的野心又變大了,他想要把自己壓在“秦風”一角身上的線索逐步展開給觀眾來看,他想把整個系列的主題向著人文主義的角度再推一把,但他終究還是沒有選擇往深度去挖掘,而是用最簡單的方式,直白地講給了觀眾。
所以對於《唐探3》而言,失望的不僅是推理受眾,還有那些他本最想“抓住”的普適群體。
當影片以完整的樣子呈現出來時,法庭上“社會派”的溫情徹底扼殺了“本格”的浪漫;王寶強的眾多浮誇表演也成為了影迷們爭相吐槽的眾矢之的;而那本應在第三部作品中大放異彩的“主題昇華”,也最終化作了一枚泡沫,落水無痕。
二、從“神與人性”角度切入的故事,卻也只完成了切入近年來能將推理與懸疑色彩融入到情節之中,並完成了出色的故事講述的電影並不多見,《調音師》與《看不見的客人》應是能談得上標杆的存在。
《調音師》除了在開篇部分較為直觀地給出過暗示之外,基本上都是以“偵探視角”來推動劇情,依靠每一個新人物的登場來創造新的矛盾,並透過巧妙的反轉來增強觀影體驗。
而《看不見的客人》之所以有空降豆瓣TOP100的能力,則是因為它在進行多執行緒的推理敘事時,還實現了從“上帝視角”到“偵探視角”間的切換。
除此之外,作為二者的共性,是他們都完成了兩重精彩的故事講述(推理案件真相是一層,整部電影的表達則是推理外的另一層)。
雖然可能從結果來看相去甚遠,但其實“唐探系列”在敘事方面也是這麼做的,在姦殺案的兇手綁架了小林杏奈之後,影片的主要矛盾便實現了迅速的調轉,密室推理的戲份隨之佔比銳減,取而代之的是對秦風面臨抉擇的描繪。
這就引發了下一個很值得探討的話題——王寶強所飾演的“唐仁”一角,到底在“唐探”中的作用是什麼?
在《唐探3》以一種令人頗為失望的姿態現身之後,網路上對於王寶強在影片中表現的抨擊之聲也愈發強烈起來,也有一些朋友認為他的作用就是“用粗俗尷尬的笑點,自以為是般地愚弄大眾”。
對於這一評價,其實我還是持否定態度的,因為在我看來,唐仁在“唐探”系列中最大的作用並非所謂的搞笑,而是中和他的搭檔秦風體內潛藏的那抹“惡意”。
在第二部的伊始片段,Kiko曾當著眾偵探的面給出過對於“唐人街神探”一針見血的評價——“一個天使,一個魔鬼”。
於推理與破案過程來看,前者無疑對應著秦風,而後者則是對唐仁幾乎很難幫上忙(碰巧與運氣不算)的一種嘲弄。
不過若是從人性的角度來進行切入,那麼兩者的身份則瞬間實現了完美的對調。
從那句對“完美犯罪”的嚮往,到第二部中肖央所代表的Q於片尾給予秦風的那句反問,秦風的“黑化(與否)”其實始終是“唐探”系列的一條重要支線,而《唐探3》則選擇了正式將其披露而出。
所以在那場遊戲中,面對“一刀三人兩面包”的謎題,推理能力同樣為業內翹楚的野田昊與傑克賈,都顯得一籌莫展。
可秦風,則幾乎是完成了秒答。
這是因為在他心底始終潛藏著一抹“惡意”,而這也是他能被Q看中並企圖納入的原因之一。
不過很可惜的是,《唐探3》在這一part的完成,同樣難說精彩。
我認為,界定有關此類情節的打造成功與否,其實有一部現成的教科書作品可以作為參照——《蝙蝠俠:黑暗騎士》。
從清洗劫匪成員,到綁架丹特與瑞秋,再到炸燬醫院,小丑始終是在用自己的行動證明著——“我是認真的”。
小丑的目標也始終是毀掉這座城市的靈魂,所以他不斷地撩撥著市民心中的那一丁點兒惡意,並通過幾次選擇成功激化了市民與英雄間的矛盾。
而正是因為這些過程的產生,才使得蝙蝠俠與雙面人以及戈登警長、哥譚市民之間形成了一條隱形的鎖鏈,任何一方的某個決定都會帶來具有延展性的數個影響。
所以《黑暗騎士》的成功是蝙蝠俠、小丑與雙面人聯袂打造而出的結果,三者缺一不可。
從登入光明,到墜入黑暗,雙面人才是小丑真正打出的那一招勝負手,也正是他的結局為蝙蝠俠的人物樹立注入了那抹最“獨特”的靈魂。
從那個揹負著所有的罪惡逃離的夜晚開始,布魯斯·韋恩才真正成為了獨一無二的“黑暗騎士”。
但“唐探系列”中的Q們所想要改變的,則始終只是秦風這一個人的精神與價值觀而已,且無論是遊戲試煉還是那計劃好的“A little push”,都並不足以造成秦風的信念崩塌。
所以同樣是“A little push”,小丑的那一推達成了“最後一根稻草”的效果,而Q的那一推,則略顯蒼白與草率。
那種感覺宛如積攢了許久能量的致命一擊,卻結結實實地打進了一團棉絮——既不夠沉,也不夠妙。
不過即使如此,在本文的最後,我也還是想再為“唐探系列”再支援一波。
雖然在推理與故事這兩個維度的“向下相容”,導致《唐探3》在定位上可能只會成為一部閤家歡影片,但這並不能磨滅其在電影的工業化水平,以及對於伏筆與鋪墊的體系化構造方面的成功。
在《唐探3》中,田中警官桌上留下的那張立著的紙,一方面象徵著人性的善惡兩面,一方面也暗示著思諾是否加入Q團隊的決定,這與哈維·丹特總在手中把玩的那枚硬幣,形成了異曲同工之妙。
作為導演、編劇、監製一肩挑的陳思誠,也許是沒有足夠的精力與狀態去打磨推敲推理故事的核心;亦也許他只是將視角聚焦到了“票房回報比”更高的那一類人群,從而戰略性地放棄了一些訴求。
但我希望,在他看到了這次的“不太叫好”之後,能及時地調整狀態。
而我對於《唐探4》的答卷,也依然抱有期待。
本文圖片來自於網路。#唐人街探案3票房破40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