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1973年7月,一代功夫巨星李小龍在香港溘然長逝,留下了尚未完成的電影遺作《The Game of Death》。後來,製片方嘉禾公司命人將其補拍成《死亡遊戲》,並時隔李小龍去世5年之後公映,最終,它打進了當年香港本土電影票房榜前五,這足以體現當時李小龍擁有多強的票房號召力。

因李小龍與嘉禾的合約上還有一部電影沒拍,所以3年之後,後者又推出了一部與《死亡遊戲》極其類似的影片《死亡塔》來繼續賺錢,有很多人都將它稱作是“《死亡遊戲2》”,那麼它到底是怎樣的一部片子呢?今天咱們就來聊聊。

故事講述了武學宗師李振強(李小龍/唐龍)在調查摯友秦谷(黃正利)死因的過程之中,遭人暗算而不幸身亡。一心要替哥哥報仇的李振國(唐龍)遠赴日本,從神祕的死亡之堡開始尋找線索。

在此期間,振國不經意打探到了有關梵魚寺內死亡塔的傳說,可沒過多久,堡主便離奇遇害,而自己也被蒙面人襲擊,這更讓振國懷疑死亡塔裡隱藏著什麼不可告人的祕密。最後,振國擊敗了塔周圍的眾守衛,闖進其內部,才發現秦谷並沒有死。

原來,秦谷私下從事著販毒活動,他為了躲避警方的追查,便以假死甚至是不惜犧牲掉振強性命的手段來掩蓋罪證。幾經苦戰,振國終將秦谷手刃。

這部《死亡塔》之所以被人稱為《死亡遊戲2》,在於影片最後主角闖入塔中層層通關決戰大boss的概念結構和補拍版《死亡遊戲》非常相似,不過後者最起碼是基於李小龍的原始劇本創造出來的,且其中也有本尊出現,但拍攝《死亡塔》時李小龍已經去世多年,所以影片跟他完全無關不說,其中但凡出現李小龍的戲份,純粹是通過從《龍爭虎鬥》,《精武門》,包括《細路祥》和《雷雨》等電影中擷取部分鏡頭再加替身表演“拼湊”出來的。

在沒有電腦特效的當年,嘉禾通過土法剪接技術,便能讓已故的李小龍“復活”出演李振強,也算是一則趣談了。

實際上補拍版《死亡遊戲》正是利用這種剪接復活術才得以完成的,片中為李小龍做替身的演員一共有3個,一個是來自南韓的演員唐龍,一個是何家駒,另一個是元彪。其中又以唐龍替武戲替得最多,所以到了《死亡塔》,李振強的替身仍然由唐龍完成,或許是因為李小龍生前的電影素材已經用得差不多了,所以本片到了最後,主角從李振強接到了李振國,這樣一來,唐龍便能夠以正臉面對觀眾,“替身穿幫”的錯漏和風險就可以降到最低。

儘管《死亡塔》根本不能算作“李小龍作品”,但其創作團隊卻非常強大:除了導演是吳思遠之外,曾與李小龍有過親密合作的洪金寶和元奎也參與了電影執導工作,而為本片擔任動作設計的是袁和平,配樂是陳勳奇,此外還有“腿王”黃正利,李海生,卡薩伐,以及出演過《龍爭虎鬥》的喬巨集以及郝履仁的聯袂助陣。

然而作為李小龍與嘉禾簽訂合約中的最後一部電影,這部《死亡塔》已經徹底淪為了一部趕工之作:其劇情不僅沒有任何深度可言,結尾死亡塔大戰也只是將《死亡遊戲》裡的情節粗暴地拿過來,要論其規模和精彩程度,與《死亡遊戲》裡李小龍與多國功夫高手的打鬥相比也根本不在一個量級,而為了讓李小龍“復活”,電影的劇本也做出了一些刻意的遷就,導致李振強和李振國故事線銜接的地方斷裂感十分嚴重。不過對於當時的嘉禾來說,不管電影怎樣處理,只要掛上“李小龍”三個字就是票房賣座的保證。

本片正式公映的1981年,香港影壇正是許氏兄弟以及洪金寶,成龍等人的天下,縱然如此,這部被後世評價為“假貨”的《死亡塔》就因打著“李小龍最後遺作”這幾個字,並將其名字擺在了海報上突出顯眼的位置,在當時竟收穫了近兩百萬港元票房,可見李小龍的影響力,不容小覷。

  • 《海王》“黑蝠鱝”扮演者跳槽漫威 將主演漫威新劇《奇蹟人》
  • 《我和我的祖國》票房破22.3億,這個人的角色很是驚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