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到2021年2月28日中午12點,《你好,李煥英》已經拿下了47.58億的票房,在內地票房歷時總榜單上排名第三,僅次於《哪吒之魔童降世》和《戰狼2》。而且根據眼下的勢頭和近期無強片的情況,估計排名還會有望繼續攀升。
賈玲已經不僅僅是華語電影票房最高的女導演,而且有望向更高的目標邁進。參考2021年新館疫情嚴峻的當下形勢,《你好,李煥英》的超高票房甚至有望成為全球票房年冠。一位跨界的喜劇演員,導演的電影處女作就有如此佳績,以賈玲為代表的“跨界導演們”,究竟有什麼樣的秘訣呢?
這裡我要糾正的一點就是,“跨界”不是萬能靈藥。所以並不是演而優則導這麼簡單,不然鄧超的《分手大師》和王寶強的《大鬧天竺》就不至於口碑跌到他們個人生涯的低谷。我思前想後,跨界導演如果電影處女作票房和口碑雙贏,大概有以下三點原因:
首先,很多人提到了“真誠”二字,真情實感和電影佳作是充分必要條件的關係。有佳作必有真情實感,有真情實感並不能百分百成就佳作。當然不能否認這部《你好,李煥英》有大量真情實感的注入,導演賈玲對自己母親李煥英女士的情感,讓從小品開始的那首《依蘭愛情故事》成為了王牌催淚BGM,每每聽來皆淚目。而且最關鍵的,是賈玲沒有在表演,比如最後的那場哭戲的剪輯,已經是在小品舞臺和銀幕之前,毫無保留的淚流滿面,這是觀眾能夠共情代入,讓影院成為一片淚海的關鍵原因。
但行文至此,我突然想到了一個可以當作參照物的例子,何炅老師的《梔子花開》,真誠滿滿,技巧不足,劇本一般,就很普通。類似的如歌手劉若英的《後來的我們》何嘗不是如此,最終好演員們也未必能撐起全片,哪怕我依舊愛奶茶劉若英,人生第一場演唱會現場也是獻給她。
所以真誠是必需品,但不是必殺技。
再者,如若不是“真情實感”,那麼是演員嗎?好演員真的能成就跨界導演們作品的品質飛昇嗎?如自帶笑點的沈騰和已成為“媽系偶像”的張小斐便是賈玲電影的左膀右臂。我覺得這個問題應該可以問問陳思誠。當他手握初出茅廬的劉昊然和歐陽娜娜,實力派余男和王學兵,以及劉嘉玲和梁家輝這樣的帝后組合,雖然我個人還是很喜歡這部多段拼盤式的作品,但是電影感不足依舊是個問題,所以影片不錯但不夠好。相反有個特別有趣的例子就是大鵬的第二部導演作品《縫紉機樂隊》,娜扎絕不是演技派,喬杉也只是喜劇才發光,但平心而論這部講述大鵬年少組搖滾樂隊的故事,卻在那一年的國慶檔期口碑並不算差。
最後問題來了,所有的跨界導演之所以“名利雙收”,其實原因是他們的首部大銀幕導演作品,講述了“半自傳式”的經歷。賈玲在《你好,李煥英》裡回憶成長經歷中與母親的點點滴滴闖進票房榜TOP3,大鵬在《煎餅俠》裡用一個失敗的主持人遭遇收穫10億票房佳績,徐崢的《泰囧》裡那個遭遇中年危機的商人形象,無不與現實中的自己無比契合,甚至真假難辨。只有這樣的將自己的經歷中那些成功、失敗、挫折、頓悟等等片段用藝術加工的手法,輔以影視化處理,才能讓跨界導演的作品呈現出與專業導演不同的一面。
與此同時不得不說一下吳京的《戰狼2》。這部拍到第二部才成功大賣的電影在首部曲時其實已見端倪,該系列能夠成功,也與吳京個人從功夫演員向動作明星轉型有很大的關係,跨國拍攝和更大的投資更是國產大片必不可少的標配。
由此可見,以《你好,李煥英》為例,當跨界導演把自身經歷搬上大銀幕,有時候無法複製的經歷因為“唯一性”,成就了票房神話和口碑傳奇。但如賈玲所言她之後短時間內不會再考慮去做導演了。也就是說,如果不是想轉型成專業導演,其實跨界導演不算是救市靈藥。相反是前文所言,真情實感、出色演員、完美技術、紮實故事才是一部電影的必需品。
當一部電影具備以上這些優勢,成為佳作也便指日可待。
但我依舊愛《你好,李煥英》這部電影,這是當年天天闖禍和“媽,我拉褲兜裡了”的小王八蛋寫給母親溫暖的一封家書。
而母親,只願她健康快樂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