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電影人潮洶湧#

每天都在重新整理票房新紀錄的2021年春節檔,七大影片遠非“雨露均霑”。

有些人吃撐了,票房動不動四五十個億。比如《唐探3》、《你好,李煥英》。

有些人還在飢餓線上掙扎,票房竟然跑不過一個光頭和兩隻熊(5億+)。比如《人潮洶湧》(4億+)、《新神榜》(3億+)。

《人潮洶湧》的導演和團隊深覺憤憤不平,網路很多公號也在吶喊。

今天得空終於去影院看了《人潮洶湧》,我的感覺是:好像也沒那麼不公平吧?

作為一部玩懸念的劇情片,憑著印象我粗粗一算,《人潮洶湧》至少有10個【邏輯bug】。

01 劉德華人設:殺手為啥變成中間人?

《人潮洶湧》是部翻拍改編劇,日版的叫《盜鑰匙的方法》,韓版的叫《幸運鑰匙》。劇情主線講的都是因為一場意外而“互換人生”的故事。

不同的是,日版和韓版,主人公都是真正的殺手。中國版劉德華飾演的周全,人設變成了假裝是殺手、實則是“中間人”。拿僱主的錢,找謀殺物件演出戲讓他消失,再收他一筆錢。

周全在裡面的年紀,應該快50歲了吧?家裡那叫一個豪華,整面牆的現金。有理由猜測他做這行已經有些年份了吧。

就上面這樣的“作業方式”,他能從來不穿幫?

一是客觀問題。讓一個人消失,有多難你知道嗎?要不然那些想要隱姓埋名想要重新生活的人,為啥最後都被逮回來了呢?

二是主觀問題。憑什麼人家被謀殺物件要配合演出?比如影片中一開頭的王學兵,知道老婆/前妻要幹掉自己,他不震驚嗎?他不會找人反殺嗎?他敢跟小三黑掉老婆的錢,他沒點手段嗎?

所以,角色人設的合理性而言,這個“中間人”的改編,是個邏輯大bug。

02 神道具:“肥皂戲”為啥這麼改?

有網友戲稱,電影裡的那塊肥皂“演技最好”,是全劇“最佳配角”。

日版裡,關於浴池裡那驚現的“滑倒”戲,是因為肖央沒錢沒肥皂,他想去偷拿隔壁一大爺的,結果被發現,大爺用手一拍,肥皂掉地上了。這才牽引出後面劉德華被肥皂滑倒失憶的故事來。

在《人潮洶湧》裡,這個小細節改沒了,直接肥皂掉地上了。劇情也說得通,但是失了細節表現人物性格的生動。

03 鑰匙為什麼不直接偷走?

劉德華摔得暈倒在地不省人事之際,肖央悄悄地把鑰匙給互換了。

請問肖央為什麼不直接偷走?

正常的邏輯會是這樣發展,劉德華被穿上了肖央的衣服送去了醫院,他醒來後沒有失憶,他會立馬發現真相,因為衣服口袋裡有肖央的個人資訊。

那肖央偷人東西的事不就穿幫了嗎?

那如果直接偷走鑰匙呢?劉德華的和肖央自己的,兩套行頭全部帶走。浴池和更衣室都沒有監控,請問劉德華醒來後能找誰去要東西?證據在哪?

兩害相權取其輕。

如果是我,我肯定選直接拿走鑰匙啊。

04 警察為啥不跟報警人銷案?

在醫院裡,因為醫生報警說有人受傷失憶,警察來了後竟然直接被肖央給截胡了。肖央假裝自己就是那個失憶的病人,三言兩語就把警察給打發了。

這個劇情,編的相當的沒有常識。警察叔叔接到報案,是一定要找報案人核實情況,然後再做處理,處理完了再銷案。這是有一套規範的辦案程式的。

影片裡處理得太兒戲了,不符合生活常識。

05 肖央為啥不識小九真面目?

肖央假扮劉德華進入他的豪華公寓,牆上貼滿了劉德華為任務做的那些功課。

後面的劇情顯示,劉德華一早就知道小三曾九蓉是假懷孕是有大問題的,那麼牆上的功課裡應該會有直觀體現啊。肖央去找曾九蓉前,也應該資訊同步吧?

電影裡,肖央不但對曾九蓉一無所知,而且還愛上了她,親手把一大袋的賊贓拱手相送,還求著人家要。

是不是有點尷尬?

06 暉姐為啥輕易相信肖央就是Z先生?

暉姐在電話裡說,Z先生從來不出聲的。可是後來,肖央扮演的Z先生不但”出聲”,還現了“原形”。

請問,這是一個資深殺手該有的樣子嗎?

以暉姐大姐大的智商,一開始能輕易相信肖央就是Z先生嗎?

我覺得不合理。

07 小九去哪了?

曾九蓉和那袋錢一起,消失了。

她去哪了?不知道。

反正影片裡,小九的故事線就此中斷了。

感覺很突兀。

08 李由為啥沒及時聯絡媽媽?

李由是一名六年級的小學生,聰明機警。從他和媽媽的“示警暗號”就可以看出,他們娘倆都是很有安全意識的。

李由帶著“尿褲子大叔”從劉德華那回到自己家後,看到原本應該在家的媽媽此刻卻不在家。不是應該打電話告知媽媽自己的行蹤,順便也問一下媽媽的行蹤嗎?

他的“被失蹤”,是推動後半截劇情的關鍵。正因為他的失蹤,所以才有了劉德華、肖央、萬茜他們仨去找暉姐拼命要孩子的後續劇情。

但是孩子失蹤這個戲碼,稍顯粗糙。

09 劉德華武力值為啥這麼低?

劉德華作為一名有著很高危險係數的從業人員,而且他這麼自律,家裡還有那麼多啞鈴,這都顯示了劉德華會是一位拳腳功夫還可以的“殺手”或者“中間人”。

但是影片最後的兩場打戲,太意外了。劉德華完全沒有武力值,所謂的打鬥戲,他不是在戰鬥,他只是在捱打。

邏輯不順,不過癮,不解氣。

10 致敬?還是抄襲?

我一直不能接受的是影視界有種神奇的傳說叫“致敬”。

前人經典作品,去模仿某些個片段,為啥叫“致敬”,而不叫“抄襲”?

如果這叫致敬,那人家整段整篇模仿呢?於正對瓊瑤得有多“致敬”?郭敬明對莊羽得有多“致敬”?

我閱片量有限,拜讀了一下網友們給羅列出得不完全“致敬”片段:路陽、郭帆客串《刺殺劇作家》導演,《旺角卡門》中張學友經典表情,《喜劇之王》的插曲及多次提及的《演員的自我修養》,《上海灘》、《無間道》中劉德華的經典造型......

更魔幻的是片中還有導演的各種自我“致敬”:《你好,瘋子》裡的表演,《無名之輩》裡的配樂,《你好,打劫》反覆出現,還有塞繆爾·貝克特的《終局》海報、彼得·布魯克的名句......

一部電影有幾個鏡頭“致敬”我尚能接受,但幾乎通篇都在“致敬”,借用程璐在《奇葩說》上的一句話:

“我是來錦上添花的,添著添著,錦沒了,只剩下花了。”

這完全是一場電影人的自嗨。我是真心欣賞不來。

《人潮洶湧》宣傳海報裡有一句“荒誕有趣”。

“有趣”我看到了,“荒誕”我也看到了。

人潮洶湧,還請繼續加油!

(全文終)

9
  • 《海王》“黑蝠鱝”扮演者跳槽漫威 將主演漫威新劇《奇蹟人》
  • 《八月》:夢會被時代的洪流吞沒,卻將永遠留在永不消逝的記憶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