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末,吳孟達去世的訊息在網路上鋪天蓋地。
2月20日,才聽說他身患肝癌,入院治療。
2月27日,就忽聞他與世長辭的噩耗。
生命如此脆弱。
吳孟達去世後,媒體已從方方面面詳盡書寫了他跌宕起伏的一生。
還有,他和黃金搭檔周星馳之間,分分合合的傳聞。
步入花甲之年後,少了尖銳多了慈悲的吳孟達,曾在公開場合表示:“只要我沒死,他(周星馳)沒退休,我們就有合作的機會。”
如今,他們再無合作的可能。
原來,不是所有合久必分的遠離之後,都能等來分久必合的重逢。
我們的記憶中,也許有很多像吳孟達這樣的人。就像故鄉小巷裡,那個看起來沒有正行,卻用嬉笑怒罵闖闖入我們童年記憶的鄰家大叔。
街坊鄰居幾十年,你在小巷口,聽著關於他的各色傳聞長大。
你讀書工作,背井離鄉,紮根他鄉,偶爾會從父母的嘴裡,斷斷續續聽到他的訊息。
直到有天,你聽父母說起他去世了,一副畫面在你腦海中緩緩展開,怎麼都揮之不去。
原來,真正的離別,從來不是大張旗鼓的告別。
而是,那個沒有說“再見”的人,在某個微風正好的午後,裹上一件尋常外套出了門,消失在街角後,就再也沒有出現。
一個人不再年輕的標誌,並非是變得油膩又猥瑣,而是活到了看著曾經喜歡的人一個個離開的年紀。
所謂死亡,不僅是和我們有過交集的人離世,還有我們自身一部分的消亡。
因為,那個離開的人,留給我們的美好與情感,依然存留於我們腦海中。
而我們留給他們的記憶和過往,卻隨著他們的離開,而灰飛煙滅。
近幾年的網際網路追憶,要留一部分,給那些我們熟悉卻再也回不來的人:
他們是金庸、單田芳、李敖、林清玄,是趙忠祥、羅京、李詠、高以翔、趙英俊,是喬布斯、科比、馬爾克斯、馬拉多納……
他們統稱為:
“我們熟悉的人。”
在網際網路上追憶他們的人,有70後、80後、90後。
我們中絕大多數人,和這些人未曾謀面。
但他們留在光影或腦海中的影像,卻溫馨了一代人的記憶。
我們在慢慢長大,可是陪伴我們長大的人,卻一個個相繼離開。
親朋與偶像的凋零,也是我們一部分的告別。
之前有人問金庸,人生應如何度過?
他回答:“人生,就是大鬧一場,然後悄然離去。”
離別失散,藏著時光和成長的隱喻——
像知乎上有網友說的:
「什麼時候覺得自己不再年輕了?
那就是陪著自己長大的人一個個離開了。」
成長,還有另外一個名字叫:告別。
成熟,就是你不斷地與青春記憶告別,但是你毫不知情,等到反應過來的一剎那,很多畫面已經回不去了。
其實哪有什麼流年不利,只是我們真真實實地到了“要面對失去”的年紀。
前幾年,爸爸的一位老同事猝然離世,我爸去參加追悼會,回來後自己在房間裡關著門躺了一天。我常常想除去對於舊友舊情誼的追憶,看到和他們同時代的、差不多的人陸續離開,真的是一件特別殘忍的事吧。
沒有人可以永遠年輕。我們要面對成長帶來的殘酷,因為成長就意味著,我們要不斷跟那些熟悉的人,揮手告別。
這世間有太多的遺憾,我們無法追回,很多事情,都來得那麼突然,讓人意想不到。
所以在還有機會的時候,好好珍惜那些可以愛人的機會。
面對這些人的過世,我相信就像《尋夢環遊記》中說的那樣:只要還有一個人記得他們,就永遠不會消失。
感謝他們曾經賦予人生的溫度,溫暖了我們每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