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的世界》是好萊塢導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作品,影片採用層層遞進的方式向觀眾展示了布奇逃亡路上和小菲利普之間發生的故事,這部電影採用好萊塢式的風格,將一些經典的元素運用在其中,諸如:警匪、車戰、越獄、槍戰、西部牛仔等等,這些元素的運用並沒有將這部影片塑造成一部藝術氣息濃厚的經典的好萊塢電影,導演伊斯特伍德透過對人物情感的細膩的刻畫和表達,以及人物之間的關係的遞進,引發觀眾對於完美世界的深層次的思考。這部電影的主題可以用幾個詞語來概括,分別是人性、成長、信仰和尊嚴。
人性的兩面性,邪惡與善良,布奇就是這個主題表達的關鍵,善良和邪惡在布奇身上得到了詮釋,劇中的布奇是一個因為殺人被判刑四十年的罪犯,他越獄、殺人、搶劫,在影片的角色定位中是一個邪惡的代表者,但是他也擁有善良的一面,他對小菲利普照顧有加,如同建立了一種父子般的關係,他教菲利普在野外撒尿、讓菲利普穿上了鬼怪裝、尊重菲利普的選擇、帶著菲利普在路上飆車等等,彌補了菲利普沒有父愛的缺口。人性的善良與邪惡往往是糾纏在一起的,沒有絕對的善良與邪惡,這是人類本性的兩個體現,通常受外界的因素的影響。布奇是一個悲劇的存在,他的童年是黑暗的,從小父愛的缺失,也是影響他性格的主要因素,童年的經歷,一直影響他的一生。
成長的悲劇,這不單單是指布奇的童年,小菲利普也不例外,母親對他管教很嚴,他沒有吃過棉花糖,沒有參加過萬聖節,沒有玩過過山車,他的童年是悲慘的,失去了很多童年該有的樂趣。布奇的出現打破了這一常態,逃亡路上,小菲利普一個天真的問題:“你會殺了我嗎”對布奇產生了很大的召喚作用,當布奇知道菲利普的童年後,布奇彷彿在小菲利普身上看到了童年的自己,他保護菲利普就像保護自己的童年一樣,可以說這是一種“病態”的思想。布奇用盡自己的一切去保護菲利普,他教會菲利普打槍,用平等的語言溝通,就算被菲利普用槍打傷也無怨言,最後,布奇用生命幫菲利普塑造了一個他認知中的的完美母親。但是世界上根本沒有完美的存在,這所有的一切不會因為布奇一個人而改變,這可以說是一個社會性的問題。成長的路上,父母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影片中布奇有兩次情緒失控的場景,第一次是在菲利普的家中,他不能忍受菲利普的母親被強暴,為此甚至和一起出逃的同伴揮戈相向,第二次是在黑人邁克的家中,他無法忍受邁克無緣無故打罵孩子的行為,這使得布奇十分憤怒,也許這也是他童年無法抹去的回憶,觸碰到了他那最脆弱、最敏感的神經。
尊嚴也是導演想要闡述的重要主題。在影片的發展過程中,尊嚴是布奇行為表現的重要方面,具體表現是布奇阻止同伴強姦菲利普的母親,這是對其尊嚴的一種保證,還有就是逃亡過程中,尊重菲利普的選擇,鼓勵他獨立,再有就是瑞德局長對布奇生存權力和尊嚴的尊重,導演也是在告訴觀眾尊嚴是人性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時信仰也是影片的重要潛在主題,在布奇的世界裡面,追求完美的世界就是他的信仰,影片中布奇父親寄給他的以阿拉斯加為背景的明信片也是其重要的精神寄託,也是其越獄的精神和動力來源,他想去到那樣的世界裡面,布奇的世界裡面,應該有完美的父親、母親、以及無憂無慮的孩子。所以說,在某種意義上這是人性的悲哀,是一場心理的悲劇。
影片名為完美的世界,不完美的結局才是現實的存在,人性的認知才是要思考的主題,影片不是在向觀眾展現完美的世界,而是不完美的人性所帶來的思考和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