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著名演員,被譽為香港“黃金配角”的吳孟達於2021年2月27日因病在香港病逝,享年68歲。吳孟達的離世引起了海峽兩岸娛樂界的高度關注,也使兩岸三地喜歡他的觀眾們悲痛不已,他在多部影片中的精彩演繹代表著香港電影的騰飛與輝煌,尤其是與周星馳的“黃金組合”,為觀眾們留下了彌足珍貴的精彩瞬間。吳孟達的表演真實細膩,絲絲入扣,在角色的塑造上往往能夠將人物的內心與命運連線起來,他那些誇張的肢體語言和詼諧臺詞,輕鬆自然,不留痕跡,為觀眾留下了難以忘懷的記憶。吳孟達與周星馳於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開啟了香港電影的“無厘頭”風格,不但為香港電影的繁榮和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更使這對“黃金搭檔”在演藝圈站穩了腳跟,創作出了多部膾炙人口耳熟能詳的經典作品。
吳孟達的離世是中國電影界的一個損失,也是香港電影由盛及衰的一個見證人和親歷者。在香港電影飛速發展的輝煌年代,湧現了大批的經典作品,不但影響了兩岸三地以及東南亞各國,還打入歐美市場,使香港這個彈丸之地不但在經濟上成為世界最繁華和發達的城市之一,電影業也衝擊著世界的各個角落,被稱為東方的“好萊塢”。吳孟達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小演員錘鍊成大明星,與其一起成長的還有成龍、周潤發、狄龍等,雖然在他參演的影片中沒有飾演過一部真正意義上的主角,但是那些值得懷念的配角同樣熠熠生輝。那是香港電影的輝煌年代,也是一個造星的年代,香港電影的繁榮使大批的青年才俊加入各影視製片公司,所以各公司對大有可為的演員們進行包裝和宣傳,吳孟達也是在這種際遇下透過自己的努力,以精湛的演技征服了導演和觀眾,使他在香港娛樂圈裡逐漸聲名鵲起。
香港地處中國南部,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有著濃郁的嶺南文化特質。在歷史上,香港的文化經歷離不開古老的嶺南文化薰染,但由於香港在1997年之前受西方文化的影響,它又有所區別於純粹、古老、厚重的嶺南文化,在文化的發展上更加多樣性,形成了中西合璧糅雜古今的特性。在香港電影繁榮發展的八九十年代,正是大陸的改革開放和文化屬性為香港電影在現代化程序中帶來了機遇和長足的發展,使東方的智慧和西方的優勢在這裡得以融匯貫通。
提到香港電影,我們自然會想到那些給觀眾帶來視覺衝擊、宣揚中華功夫的武俠片;也會想到帶有血腥和兇殺的槍戰片;還有那脫離實際稀奇搞怪的喜劇片和令人膽戰的殭屍片,這些五花八門的各類題材影片推動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香港電影的空前繁榮,也成了幾代人的記憶。在香港的本土文化和西方文化不受政治思想影響和文化限制的情況下,給導演們提供了天馬行空的想象空間,使香港電影的黃金期保持了近20餘年。電影自上世紀初進入香港,但真正進入黃金期的是在70年代末,儘管之前已有電影大師胡金栓、李翰祥、張徹等推出了《俠女》、《獨臂刀》等經典武俠片,李小龍的《唐山大兄》、《精武門》也曾風靡一時,但隨著香港電影新浪潮的開始,觀眾對新文化的汲取和渴盼遠比六十年代更為迫切和瘋狂,1979年無疑是個拐點。在這期間,許鞍華、徐克、章國明相繼在娛樂圈嶄露頭角,導演的《瘋劫》、《蝶變》等片極具個人美學色彩,成了香港電影進入黃金期的一個分水嶺和里程碑。
八十年代的香港電影離不開吳宇森、林嶺東、徐克等人,而嘉禾、新藝城、德寶等影業公司也囊括了一批具有實力的演員,拍攝了一批叫好又賣座的商業電影。而引人注目的《英雄本色》、《倩女幽魂》系列,導演們將暴力美學和新時期的人鬼故事拍攝的蕩氣迴腸,也成了後來跟風之作難以逾越的高峰。這個時期的成龍推出了《A計劃》、《警察故事》等片,成龍富有個人功夫喜劇風格的電影贏得香港觀眾的追捧,也開啟了成龍電影劃時代的突破。相較於九十年代後期香港電影的快餐模式,八十年代更注重影片的思想性和藝術性,在那些看似荒誕不經誇張離奇的情節中,導演更善於挖掘和揭露人性的善與惡,以及東方傳統文化的人文情懷,在道化服中的製作手法上也更考究和細膩,尤其是合拍片方面,更能體現中西文化的精髓合璧後在影片中閃耀著藝術光芒。
進入九十年代,香港電影的產量進入井噴階段,可以說,在整個九十年代的前五年,香港電影到處是刀光劍腥風血雨,1991年以新派武俠電影《新龍門客棧》為起點,再次拉開了武俠電影新一輪的爭霸賽。李惠民、吳思遠、徐克、程小東合力打造的這部《新龍門客棧》將武俠世界天馬行空的精髓發揮到了極致,給觀眾提供了一個不一樣的江湖,這種腦洞大開的想象力只有徐克們敢於嘗試,在隨後的《笑傲江湖之東方不敗》中富有科幻色彩的中國武俠電影似乎走到了盡頭,因為觀眾們已無法容忍超乎科學範疇的中國功夫。
要不說香港武俠電影離不開徐克呢,由他推出的《黃飛鴻》系列佔據了香港武俠電影的半壁江山,使同類題材影片黯然失色。《黃飛鴻》系列也使李連杰由覺遠和尚成為一代宗師,其主演的《方世玉》、《精武英雄》為九十年代的香港功夫片錦上添花,使香港功夫片不但震撼華語影壇,還因此走向了世界。而周潤發、成龍也憑藉《賭神》系列、《紅番區》等片開始進軍好萊塢,周星馳與吳孟達合作的《整蠱專家》、《逃學威龍》、《審死官》等“無厘頭”系列喜劇贏得了令人乍舌的高票房記錄。
縱覽八九十年代的香港電影題材各異,武俠、警匪、喜劇、槍戰、黑幫、殭屍等,給我們提供了各種口味的饕餮大餐。其實我們在興趣盎然地談論香港武俠以及“無厘頭”喜劇電影的時候不應該忽略香港文藝片的存在。文藝片在香港不像那些經典武俠片一樣火遍亞洲影響世界,但那些以愛情、親情為主題的小成本文藝片同樣散發著藝術魅力,以特有的本土文化和生活氣息向您娓娓道來,訴說著人間大愛以及香港人極具張力的奮鬥精神。《新不了情》、《秋天的童話》、《重慶森林》等片透過男女主人公波折的愛情故事,導演們以細膩的筆觸描寫了市井小人物在愛情面前的無私和真摯,頌揚了人性內心善的本質。而《胭脂扣》、《半生緣》、《阮玲玉》這些極具年代感的文藝片同樣佔有著香港電影的一定份額,許鞍華、關錦鵬用貼近歷史的鏡頭將民國的愛恨情仇演繹地傷感而落寂。在原著的基礎上,透過藝術再創造,影片的藝術價值已超越小說本身,當然,影片也離不開張國榮、梅豔芳、張曼玉等人的精湛演技,使書中的人物躍然銀幕。
在香港電影的黃金時期,整個香港的電影製片公司多如牛毛,如收割機般地不分晝夜拍電影,很多電影連劇本都沒有就直接開拍,這也是商業電影在香港無序地競爭導致。所以在那個時期也生產出很多暴力槍戰、色情兇殺等迎合觀眾口味的低階影片,充斥整個電影文化市場。為賺取錢財,許多影片被盜版商以錄影帶的方式流入內地,在錄影廳裡放映。即使我們熟悉的《監獄風雲》系列、《殭屍》系列、《古惑仔》系列、《原振俠與衛斯理》等影片,由於過於血腥暴力和宣揚封建迷信而無法進入內地院線,在香港也為這些影片劃分了等級。香港電影的無序競爭和過度過爛的批次生產導致在九十年代末宣告了黃金期的結束,即使後來的《無間道》系列以及《暗戰》等影片贏得了一定的票房,成龍也一直在一部接一部地拍攝大片,但這些無法阻擋香港電影的沒落,除了香港電影體制存在的問題以外,時代的變遷和影響也是主要的因素之一。
香港電影從發展至今,走過了百年,除去那些粗製濫造的影片不說,很多經典影片至今都令人回味無窮。說實在話,一些香港資深導演和演員在影片的製作過程中是精益求精的,有著高超的藝術造詣和深厚的文學修養,融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很強,尤其在中國傳統文化的挖掘和傳承方面值得內地一些影人們學習。我們無法忘記吳孟達給我們帶來的歡樂,更無法忘記陪伴我們成長的香港電影,因為那裡有我們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