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李煥英,是一部賈玲為紀念母親李煥英而拍攝的電影,作為一名普通觀眾,我認為這部電影還是很成功的,首先這是由真實事件改編的,其次賈玲又親自參與創作和表演,電影裡面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自然、真摯、感人。當賈玲意識到為自己補褲子的李煥英,已經知道她的身份,哭著喊著去找媽媽的時候,我聽到了很多人抽泣的聲音。
超過45億的票房,這麼多人看一部電影,被感動也好,不被感動也罷,其實觀影對映的是每一個觀影人各自的內心世界。每一個被感動的人心裡都有一個李煥英,她們可能叫王煥英、張煥英、李桂英,我的母親叫李桂繁,她離開我們的時候,她57歲,我32歲。
那種失去至親的痛,非經歷、不體悟。從未有失去母親這樣的心理準備,所以當殘酷的事實突然來襲的時候,那就是加倍的殘酷。我是花了至少三年以上的時間,才逐漸接受母親已經與我們天人永隔的事實。剛開始的時候,只要我想到母親,我覺得只要我眨一下眼睛,感覺母親就會活生生的站在我的面前。三年以後,開始慢慢接受現實,有時候情緒低落的時候,會想,人生本多煩惱與苦難,離開未嘗不是一種解脫。
母親這一輩子勞心勞力,不到50歲的時候,就已經滿頭白髮。如果不是有母親掌握家庭的方向,在很多關鍵的時刻做出正確的選擇和決定,我們不會有今天。母親的遠見和果敢,是當時很多農村女性所沒有的。1998年我大學畢業選擇來深圳,那時的深圳才不到20年,還遠不如現在這般茁壯和耀目,母親就堅定的支援我遠走他鄉。2003年10月她毅然決然的做出決定,舉家南遷到深圳和我一起生活,直到2007年10月。如果真的有命中註定,感謝當年我和她共同做出的這個決定。如今母親離開13年了,再次想起她的時候,還是會不由自主的淚目。從農村走出來的學生,不容易,他們身後應該都有一位不簡單、不平凡的母親或父親。
今年春節,儘管在疫情之下,我還是帶著兒子回老家過年了,因為老父親在家,他還骨折了。有10多年沒在老家過過年了,帶著兒子回去更感覺不同。我希望每年都帶他回去一次,我想讓他知道,他的根在大淩河流淌著的土地上。由於平時相處的時間不多,所以兒子和爺爺並沒有很親近,年初八我們返程,要上車了,讓兒子和爺爺告別,他這個年紀還不知道告別的意義,一向不怎麼表露情感的父親沒說什麼,只是微微側身不看我們,抬手輕輕拭淚。這種行為發生在父親身上還是比較少見的,這讓我、以及在場的妹妹和外甥女都不禁跟著落淚。車子已經開動起來了,我有點後悔,光顧著安撫兒子,沒去擁抱一下父親。
從年二十八到正月初八,在老家整10天,這個年,和我想過的年還是不一樣。以前過年,都是父母親在操持,如今母親不在了,父親也已年近70,而我們都已經活到了我們記憶裡父母當年的年紀。歲月可以回首,人生卻不能重來。回深以後,一家人去看了你好李煥英,觀影的感受和我之前想的別無二致,當散場的燈亮起來的時候,我在心裡說,你好,李桂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