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才68歲!
不到70歲,達叔竟然就這樣走了。
星不離達,達不離星,我們懷念達叔,就會連帶著回憶周星馳。
當年,1989年,30多歲的吳孟達與20多歲的周星馳,一起出演了電視劇《蓋世豪俠》和《他來自江湖》,吳孟達分別飾演周星馳的叔叔和舅父。
就在這期間,兩人插出無厘頭的火花,亮晃了很多導演,於是開始有機會聯合出演電影,並憑《賭聖》雙雙翻紅。
此後12年,兩人接連合作了《逃學威龍》《鹿鼎記》《審死官》《逃學威龍2》《破壞之王》《九品芝麻官》《百變星君》《食神》《少林足球》等爆款電影,並開創出電影新品種:無厘頭電影。
然而,2001年的《少林足球》,卻成了兩人最後的一次合作。
這是為什麼呢?
表面理由可以有千百條,真實的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那以後,吳孟達還是吳孟達,但周星馳已經不是周星馳了。
2
2000年代,主演完《少林足球》《功夫》《長江七號》之後,周星馳就隱居起來了。
他把自己關在山頂的一幢大房子裡,家裡只有他媽媽和他同住,他姐姐偶爾會去看望,此外只有他養的兩條狗陪伴著他。
偶爾他也會出門,時間一般會選擇晚上,他騎上腳踏車上,在外面吃個大排檔,然後把剩下的菜打包帶回家。
這個隱居起來的周星馳,才是真正的周星馳,而人們在媒體上看到的周星馳,其實只是那個名叫“周星馳”的導演,以及那個投資房地產、電影院的集團公司董事“周星馳”,不是真正的周星馳。
或者說,社會上的那個周星馳,只是演員周星馳表演的另一個角色,而不是周星馳本人。
所以自那時開始,吳孟達還是吳孟達,但周星馳已經不是周星馳了。
3
我以前有一種感覺,就是覺得周星馳很可能出家為僧。
後來發現,我那個感覺一半是正確的:他雖然沒有出家為僧,但基本也是在家為僧。
周星馳為什麼必然隱居?他在所有他主演的電影裡,已經反覆透露,表現得明明白白。
看周星馳的電影,人們往往會疑惑:為什麼這些誇張、怪異的表現,只有在周星馳身上發出來,才顯得如此貼切自然、如此舒暢美妙,而其他任何人的類似表現,都會有或多或少的尷尬。
因為周星馳電影有三個層次,一般的電影人,最多到達第二個層次,第三個層次,誰也達不到。
第一個層次就是搞笑。
這是表面的層次,所以大家都一目瞭然。周星馳的搞笑手法,其表面功夫被很多人分析過了,很多演員藝人也確實學到了,所以在別人的喜劇電影中、搞笑電影中也看得到,在內地的小品相聲中也看得到。
第二個層次,就是所謂的折射社會現狀、表現人物的掙扎和奮鬥,傳遞不屈不撓的精神。
這第二個層次,即所謂的人生與社會意義,大多數香港藝人就沒有了,但它是內地的相聲小品和喜劇電的重點所在。
一般的藝人,就到前面兩個層次。我們尊敬和喜愛的許多演員,均是如此,比如憨豆先生,比如金凱瑞,比如郭德綱。
達叔也是如此。
4
那麼周星馳所到達的第三個層次是什麼呢?
實際上,這第三個層次,對他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是他的“地基”。
這第三個層次,在哲學上可以用“虛無主義”來概括,在心靈學上可以用佛學的“空性”與道家的“空無”來總結。
作為一個天生具有“空無”心性的人,周星馳對世間一切都保持著距離,都用冷眼旁觀的方式對待。
有這種“空無”心性做襯底,它上面表現出來的一切誇張和怪異,就成為虛幻世界的虛幻,而非實在世界的虛幻,因而不但具有合理性,而且具有啟示性。
這就是周星馳電影能夠如此怪異而又能被接受的真正奧秘,這就是進入周星馳電影的正確密碼。
也正因此,演員周星馳必然是出世的,必然是一個隱居者,一個現代隱士,最後也會成為一個“雖然活著,但心如死灰”的人。
但這個層次,作為一個藝人,一個演員,一個藝術家,是不需要到達的。
因為,就像李宗盛所唱“你我皆凡人,生在人世間,終日奔波苦,一刻不得閒”,做個凡人,足夠了。
5
周星馳為何如此?
這個問題,我們舉一個人物來做對比,容易理解些。那就是米國小說《麥田裡的守望者》的作者J·D塞林格。
在一般人看來,《麥田裡的守望者》是一部語言粗鄙、情節平淡的小說,但它卻是平均每年都銷出25萬冊以上、持續暢銷了60多年的小說,而且米國文學史和世界文學史都把它列入20世紀最偉大的小說之一。
這和周星馳電影的遭遇何其相似。
更相似的是,他們的作品都被世界接受,他們本人卻都不想接受世界。他們隱居了,基本足不出戶,沒有社交,不對外發言。
1953年,塞林格在美國新罕布什爾州某地買下一座小山,在樹木繁茂的山坡上修建了一座房子,四周築起高高的圍牆。
說到底,真正的周星馳早已經隱身在山上了。此後那個導演周星馳,只是他表演出來的世俗中人。他所導演的電影,也只是隨波逐流,不得不拍而已。
因此,他也不需要再找那個,能幫他達到此前高度的達叔了。
從情感上來說,周星馳是個仙人,達叔是個像我們一樣的凡人。